“五学”课堂教学范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2023-04-12 09:09李仁甫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五学高中语文理念

【关键词】“五学”理念;高中语文;互动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1-0082-02

“以学为主,互动生成”是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为了真正做到“互动生成”,我校在“学”字上做文章,策略性地把“学”细化为“五学”(引学、探学、展学、延学和测学)。下面,笔者以执教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为例,谈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五学”课堂教学范式。

一、引学:“刬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

如何聚焦学生学习注意力,帮助他们走向新的知识天地,奔赴下一个学习路口?这自然需要教师“引学”,像古人那样“刬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

《论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化典籍,其中一些篇章是已经学过的。所以课堂一开始笔者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回顾、复习孔子及其弟子说过的名言警句,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本文。又考虑到《侍坐》中注释特别详细,不必面面俱到地检查,于是笔者在进行预习检查时有意突出几个关键之处,比如“因之以饥馑”中的“因”、“如其礼乐”中的“如”、“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等,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基。为了把学习引向纵深处,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孔子一生奔波、漂泊,周游列国,随处是课堂,随时能教书,从而留下大量的课堂实录。不过,这些课堂实录都是他的弟子们记录的。那么记录这些课堂实录的书叫《论语》。《侍坐》就是其中著名的课堂实录之一。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孔老师精彩的课堂实录。”有了这种别具一格的引学方式,学生不再惧怕《侍坐》的文字艰深,顿生浓厚的探究兴味。

二、探学:“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有效的课堂教学,总离不开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也需要生生探究,还需要师生探析。

《侍坐》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曾皙之志。在教学中,笔者先带着学生一起解读子路之志,探寻“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所隐含着的答题模板——“规模+难度+期限+效果”,然后让学生参照这个模板,重新表达一下曾皙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有人从中看出“规模”,有人从中看出“难度”,有人从中看出“期限”,有人从中看出“效果”。笔者最后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曾皙之志背后的意义密码是“制礼作乐”。

课堂教学从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往往是有点碰撞、有点徘徊、有点曲折。探学,就是主动历经一个个弯道然后见无限风光,这就如同常建所说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展学:“花开炫红霞,景接长春壑”

从过程学习论来看,只要学习,学生就会有一定成果。好的课堂,一般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创设平台让学生“展学”。

《侍坐》中孔子的四个弟子是如何“各言其志”的,他们的“志”分别是什么?笔者在教学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以“志在          ”的格式进行思考,然后汇报自己的思考成果。两分钟后,有学生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志在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志在治理小国人民富裕/志在掌管宗庙之事/志在悠闲自在无忧生活……

课堂是让学生享受的,如果我们的课堂经常出现“花开炫红霞,景接长春壑”(徐圆老《仙人石》)的动人场景,那么何愁无效益?

四、延学:“黄河从天下,列宿相勾连”

知识需要迁移,形成新的知识;能力需要提升,形成新的能力;思维需要进阶,形成新的思维。这新的知识、能力、思维就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往往得益于“延学”——勾连和拓展。

学生对《侍坐》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如何理解?如果仅仅会解释“冠者”“童子”,那未免有点太简单了;如果仅仅会字面翻译,那未免太肤浅了。此时,教师需要提供一点发散性、引导性、拓展性的助學策略。经过点拨,学生的思维发生“跃迁”:“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未成年人都下河洗澡了,可是为什么不是更多的人或者更少的人下河洗澡?为什么不全是成年人,或者不全是未成年人?‘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里的数字难道是随意说的吗?我猜想,这就是仪式感。看来当时举行求雨仪式,除了围观者外,直接参与‘下河洗澡’仪式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数字都大致有这样的规定。这些青少年有朝气,很勇敢,不怕冷,在特殊的祭祀仪式上能够接受挑战。他们下河洗澡,然后爬上舞雩台跳跳舞、唱唱歌。这多么富有仪式感啊!”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黄河从天下,列宿相勾连”(郑善夫《送何仲默游关中》)的延学过程中实现思维迭代、能力创新。

五、测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好的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测学”意识,总想方设法地测出学生的已有学情,测出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新学情。尤其是一节课要结束,更需要来一次归纳总结。这正如李绅在《悯农二首》中所说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侍坐》教学的最后,笔者设置了一个学习情境:“孔老师跟四位弟子上课,我和大家相当于蹭课的,坐在一旁听一节春秋时代的名师示范课。想象一下,如果你身临其境,看到孔老师的讲课风采,看到弟子们发言的情状,你有何观感?请加以点评。”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众说纷纭,孔子“伟大教育家”的形象逐渐形成:民主教学、个性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最后笔者总结道:“从刚才大家的点评中可以看出,大家很佩服孔老师。是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

【作者简介】李仁甫,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盐城,224005)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猜你喜欢
五学高中语文理念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五学+四位”混合式教学创新路径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山西夏县瑶峰镇:“五学”全会精神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