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涛 董金梁
摘 要: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的一种新的办学形态,是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产业学院改革政策已延续十多年,从产业学院参与共建的主体来分,主要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种。学校多为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中职学校也有涉及。产业学院在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中发展比较成熟,在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办学层次中起步较晚,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中职院校(包括技工院技)如何确定接地气的、有别于高职和应用本科的建设思路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的实践,探析在职业院校发展产业学院的路径策略,供兄弟院校参考。
关键词:产业学院 产教共融 智能制造
一、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障碍,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方的协作,尚未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笔者经过调研梳理,发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的有效指导不够
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学会和专业协会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主要起到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各种现实因素,导致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很多事情只是停留在行业发文上,学校依照文件去做一些常规性工作,缺乏企业发展、行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行业在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企业的主观意愿不强
对企业而言,追求利益、效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目的,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招生就业、专业建设的社会效益,而不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学校两者追求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使得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产业学院的执行力不强,甚至停滞不前。
(三)学校的措施办法不多
对于学校而言,无论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丰富人才培养途径、提高招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的角度而言,学校都有必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发挥企业的实习基地优势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作用。
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同时面临巨大压力。而对企业而言,由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投入产出性价比不高等原因,造成企业不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不愿做“冤大头”。这种“一头热”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校企双方缺少深入的融合互动。
此外,一些学校由于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高高在上”,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也不足,或者教师意愿较强,而学校灵活性差。加上条条框框的制约,企业缺少责任意识和合作动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无法有效推进。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家高度重视职教发展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14年颁布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20年出台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2021年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4月20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可见,国家为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提供了顶层规划和政策支持,建设产业学院十分有必要。
(二)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更需要创新性人才,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要围绕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政府推动、行业支持、校企深度合作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坚决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发展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和职业培训工作,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策略
(一)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完善体制机制
1.制定政策办法,激励支持政府、产业、学校、企业四方协同共建
政府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发挥引导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作用,拥有政策制定、资源调整优化和平台搭建的权利。
因此,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协调引导的作用,加大政策引领和机制创新力度,推动产教融合朝着高水平、高质量方向发展。
例如,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与院校、企业、行业合作,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在人才、创新、技术等方面形成合力,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2.成立理事会、管委会,完善体制建設
完善产业学院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或管委会。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保产业学院有效运行。理事会的成立应由企业、院校双方参与,理事长重要职位应凸显企业参与,由企业管理层出任理事长职务,理事会半数人员由企业理事构成,其他人员由校企双方协商派遣。
3.坚持产业为要,构建良性发展产业链
组建学科专业集群。针对社会和企业所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专业集群,化解“发展粗放”“结构不优”“优势不显”“特色不彰”的难题,积极对接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例如,智能制造专业产业学院,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生态链,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构建智能制造学院实践项目,将智能制造技术有机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为核心的、跨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发挥学校主动建设作用,加强内涵建设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专业要求的核心能力,建立普适教学与技艺训练营两个通道,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能力培养需求。
开展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尝试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入学就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全过程参与该批次学生的教学、考核,在保障学生就业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利用“闯关式”的教学方式,依据合作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对学生不同培养阶段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项目能力等进行详细规划,采用设计关卡的学习方式,并确定各个关卡的学习任务和内容。
2.实施师资共培,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院积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通过联合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厅局领导、职教专家、企业专家、标杆院校长、骨干教师等,搭建“智能制造+师资赋能”平台,通过研讨、研学、研修等路径,搭建行业、企业、院校专业人才互通、互聘的平台,培养一批适应工业4.0战略智能制造需求、掌握现代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3.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平台建设
主要围绕技能竞赛、“双创”和科研服务展开,搭建产学研平台。例如,学院与职能机构、公司等联合举办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供技术指导。
落实“双创”政策,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引入产业学院进行教学培训,打造“双创”基地。
将行业企业工作室引入产业学院,打造智能检测、物联网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国内外专家、企业家互动,解决社会所需和企业当务之急。
深化战略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先进技术产业化的新途径,促进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能力。
(三)行业企业借助合作平台,发挥深度参与作用
1.基于合作平台,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首先要融合进企业,专业嵌入产业链条,课程对标生产环节,课堂引入工作情境,教法结合工作方法,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以技术为纽带的校企共生体。
同时,以智能制造产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围绕智能制造支撑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赋能产业三大体系,构建跨专业群的智能制造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体系包含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中心、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实训中心。功能中心包括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机电研发中心。
2.突出岗位需求,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基于“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双主线并行”的培养原则,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原则,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联合企业实战专家,将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式”展现,共建校企融合教学资源,并可在线浏览和下载。
3.突出能力素养,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引入质量管理机制、行业认证体系和政行企校教学评价体系,结合教学督导模式,注重过程监督,突出能力素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例如,尝试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实践教学考核的考教分离评价,或邀请主管机关和企业代表,编制教学指导书和考核标准,完善政行企校教学和评价机制,并争取主管部门的认可,让企业招聘到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的满意度。
四、学院在产业学院方面的建设与实践
以学院为例,2020年5月25日,学院与大亚集团举行“大亚工学院”揭牌仪式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大亚集团向学院捐赠40万元用于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2020年11月21日,学院与江苏海企、中车数字举办产教融合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建“智能制造学院”。
这些企业积极地为学院发展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打造特色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企业合作方,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积极发挥作用,承办了智能制造省级比赛,提供场地、设备、人力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并为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难题。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目前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已经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设立了理论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并已起草了产业学院规程、建设方案等制度作为保障,协同多方力量共建产业学院。
围绕产业学院的建设,学院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订单班、冠名培养班,实施竞赛青苗计划、青蓝工程等多样化培养模式,与大亚集团、苏州加特可、金东纸业等知名企业协同培养人才,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就业率高,岗位服务能力强。近年来学院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30余项,通过实施竞赛青苗计划,让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更吻合。
深化内涵建设,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学院近年来培养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技术能手7人,建成省级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实训基地2个,获批省级一体化教学名师工作室,推动产教融合,为企业研发自动化专用设备多种、技术改造多项,其中2020年为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桥面排水盖板自动控制系统研发执行机构和软件系统,有效阻止危化品泄漏污染长江水体,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和下游居民饮用水水源安全,为全国首例。这些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学院为社会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巩固了产学研服务平台。
五、小结
产业学院建设,是在岗位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集团化办学、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实践,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通过本文的分析与实践,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郝晓云.“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共建高职产业学院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2(12).
[2]杨岳,王瑞军,李木子,等.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6).
[3]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
[4]邬厚民.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的机制建设探索:以广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学院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26).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