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8-09-20 10:35谭明交毛娟
文教资料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教学研究

谭明交 毛娟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找准适合自身特色的培育人才模式,深度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是一个自我革命的课题。对课堂教学内容、教授知识方式方法和教师队伍等教育全要素进行革新,既实现了行业工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对接,更是将企业请进课堂,将学生放入地方,实现了人才培养环境在学校和社会中,培养方式在科研和实际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与革新,实现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不经意中练成,并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教学研究 产学研协同 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责任为社会输出所需之才。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发起“产学研联合工程”,促进校企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近30年的努力与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大学生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但是,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95万人,甚至一度出现研究生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的情况。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51万人,但一些岗位还是缺乏需要一技之长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目前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总量和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人才需求存在供需矛盾。如何构建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的模式是应用型大学需要提高到战略布局上。随着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的推行,特别是千篇一律的产学研协作模式,始终达不到国家、企业對人才的需要。需要勇于突破、勇于革新,强力推行适应区域发展、结合区域特色、融合新工科背景,打破壁垒,重组构建产业学院,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一、文献综述

刘本盛(2000)认为架起高校与社会中小企业沟通的“桥梁”,关键是要建立社会分工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的高校与社会中小企业联合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中小企业三方的通力协作,共同构筑一个“哑铃结构、金字塔型”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实行“三三管理”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马廷奇(2011)从人才培养的视角对产学研合作的内涵进行梳理与归纳。认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中逐渐成为一个内涵歧义颇多、理解各不相同的概念,产学研合作是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从不同合作主体的视角看,产学研合作的侧重点或目标有所不同,从不同视角看待产学研合作,其合作主体、合作内涵、合作功能会有所侧重,甚至会有根本性的差异。以大学为中心,产学研合作就包括产学合作、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三种模式。闫杰等人(2012)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日渐成熟,其研究范围已从最初较浅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投入和利益分配等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阶段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级阶段过渡。原源(2013)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综述,得出协同创新赋予了传统产学研合作新的时代内涵,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与升华,也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发展,协同创新的提出是对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一次更新。李鑫伟(2013)对国内产学研合作动机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知识供给与需求两个方向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了影响企业与学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与因素,并初步提出了解决办法。周洋洋(2015)认为各高校若想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获得新新突破,必须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及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实施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罗小芳(2016)通过文献综述,评述了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最新研究进展,界定了企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概念,辨明了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及国内高校产学研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存在重协同发展形式,轻协同发展平台的搭建。急功近利按需短期培养培训人才,实现强化式训练所需之才,轻长远机制建设。追逐产业发展利益,忽略协同融合共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要义,理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赋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内涵,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培养目标一致、培养资源整合、培养过程融合。

二、理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要义

(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客观要求。在当今信息、科技、人文、经济等综合要素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一个应用型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位,且有独具特色的位置,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特色,既符合实际,又不好高骛远。因为随着国家将各层次大学的办学定位清晰化、明细化,作为应用型的大学不可能把卫星送上天,但应该聚焦在把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所处区位的疑难杂症问题诊断准确,开出药方。能解决好这些生产一线的问题,结合所处区位具有一定特色,办学历史和学科有自身的渊源的地方性大学,科研水平、科研实力和培养人才的底气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因如此,应用型大学应依地方而建、需靠地方而兴、为地方服务,突出加强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作为应用型大学办学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协同推进学校上水平、上台阶。

(二)提升应用型大学服务社会水平的现实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归为地方建设管理,所处区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服务的区域与领域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为了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校地共荣的景象,如长江师范学院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素有“乌江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的涪陵,文化积淀深厚,巴枳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织。自然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为地处重庆市发展新区核心增长极的涪陵,以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处于长江经济带的承上启下地带。学校主动对接各个领域广阔的市场需求,在合作中促进具有应用本色的科研上水平、科研实力上台阶,打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通道,养成应用科研好习惯,促进教学科研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内在需求。提倡广大科研工作者、教学教研者把关注的目光、研究的视角、研究的精力转移到区域性、应用型技术问题的攻克上,形成一批团队、一批学者,集中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问题。促进学校一线科研工作者、教学实践者与学校所处区位、服务的区域与领域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就结成共同体,形成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一线学者,一线学者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也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了、成长了、爆发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与出发点,全校上下用这样的思维思考教师队伍的成长,科研教学模式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教师队伍研究能力的提升,效果与意义凸显。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范式

(一)构建产业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自身特征的办学战略决策,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接行业产业需求、重组学科布局、共建产业学院,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在深入分析学科发展依托的行业发展布局的基础上,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打破学科专业、行业壁垒,集聚各类资源,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行业的培养队伍,大力推动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推行“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建设面向新工科的产业学院,大力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

(二)校地校企协同培育。完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创新活力、加强产学研融合,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大兴学术研究之风,积极倡导崇尚学术、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让广大教师职业发展、专业成长与学术进步合拍共鸣。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各二级学科单位与地方政府实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合作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供技术服务、实施成果转化或共建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形成学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联合共建新工科学院、产教融合基地,探索建立“专业共建、课程共设、师资共聘、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围绕地方发展需求,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三)分层分级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没有好的学科不可能有太好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太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构建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的学科布局格局,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的分层建设格局。既把握住本科学方向本学科前沿,又把握住学校的战略,服务于当地的新型产业,将这三方面的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始终对标对表找差距,认清学科方向是学术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紧紧和学校发展战略,和自身应用型院校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聚焦学校可以干而且能够干的好学科定位。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凸显优势。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目标,促进产学研融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更贴近市场,更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研发机构。让这样的机构成为区域创新的新力量、产学研结合的新形态、产业发展的新抓手、学科建设的新拳头。全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在平台场地上优先供给、在研究经费上优先配套、在人力资源上优先满足,充分利用政产学研合作,面向产业发展,背靠创新资源,引入金融资本,力争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瞄准学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协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搭建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批深入产业的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等多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实现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借力升级”和“借船出海”。

(二)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新模式,复合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应用型本学院校聚焦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新工科发展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基地班”、“实验班”、“拓展班”等多种可以让理論与实践紧密结合与转化的模式。在大型企业设立实践基地,产学研协同发展研究院、网络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分院,与多家企业建立并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合作教育,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建立教学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共用。实行本科教学“导师制”,安排本科高年级学生参与学校老师科研课题。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及企业在实践教学资源、工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培养一批面向未来、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实用型本科人才。

(三)形成抓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组织体系、任务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处理好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管理运行权利的关系,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对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保障作用,具体学科带头人的执行作用,让带头人在产学研协同发展上能说了算,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制定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一个具体的管理办法,竞争的办法,择优的办法,淘汰的办法。让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成为学校一种文化,形成一种自觉,真正实现全校上下都在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与气度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跟进与创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提高,满足社会需要,办定位精准的应用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本盛.关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0(06):200-201.

[2]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06):44-46.

[3]闫杰,缪小明.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前沿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151-155.

[4]原源.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综述——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出发[J].科教导刊,2013(09):17-18.

[5]李鑫伟.国内产学研合作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3(05):84-87.

[6]周洋洋.创新驱动下高校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24):152-153.

[7]罗小芳.企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优化:一个文献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16(12):115-117.

基金项目:本文受校级教改课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3013)的资助。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教学研究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产业学院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