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萍 柴金娣
[摘 要]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高校要坚持美育正确方向,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性高等院校在民间工艺传承工作方面有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民间工艺传承发展融入高校的美育教学,对地方高校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发展特色美育课程具有积极的作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工艺实训基地在甘南藏区手工艺传承与发展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将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作为重要载体,创设相关美育课程、美育活动,在校园内营造美育氛围,在美育浸润校园行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示范性。
[关键词]甘南藏区;民间手工艺;传承;高校;美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6-006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柴萍,柴金娣.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实践路径研究:以甘南藏区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发展融入校园美育为例[J].天工,2023(36):66-68.
基金项目:2023年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甘南藏族牛羊毛编织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2023A-15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工艺实训科研创新团队(安多藏区手工艺传习基地)。
教育是国之大计,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秉承着“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在教学领域不断挖掘美育内涵,美术系工艺实训基地以“传承和超越”为主导思想,在充分发掘甘南藏区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将民间工艺课程纳入校园美育建设。非遗传承发展不只是技术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高校的优势在于地方性的文化资源、专业的研究型人才、现代化技术手段、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大学生传播群体等条件。所以将民间工艺融入高校的美育教学中,通过根植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汲取滋润心灵养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南藏区腹地,在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注重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对推进美育通识课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增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本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效开展美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将民间工艺传承纳入美育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是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新时代的年轻人,只有他们才能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民间工艺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将它作为载体并与美育结合起来,将中国古老的造物文化与传统的审美意识融入高校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之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华文化传承后继有人。高等院校学生占据了我国青年的半壁江山,高校应发挥美育的功能,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发展特色艺术专业是高校提升美育水平的重要方法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却日趋同化。新时代高校的美育拥有更丰富的技术载体、形象载体、知识载体、意识载体和文化载体,具有感染性强、可见度高、参与性大、效果显著的特点,民间工艺作为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传承与发展民间工艺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品味高雅的特色艺术专业和校园特色美育文化。通过民间工艺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化具有独特的作用,还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美育建设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文化建设、师资培养等一系列工作都有推动作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手工艺传习基地系统开展甘南藏区手工艺传承工作以来,工作坊建设案例获得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级一等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参加甘肃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奖10余项,另外,CCTV纪录片节目组、上海纪录片学院等也来工艺实训中心拍摄取景,国外中小学夏令营活动、全国漆艺研讨会、四川美术学院师生采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多次在我校工艺实训中心开展参观实践等各类艺术活动,我校多次接待省内外和甘南本地區中小学生,青少年是主要参观者。在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传承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构建了一个创新而有活力的美育人文新景观。
二、高等院校将民间工艺纳入美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客观优势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中心工作要始终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美育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育人形态,更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大学生作为民间工艺传承的主体,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工艺传承教育活动与美育相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传统工艺的创新专题设计,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本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将美育纳入立德树人的大思政体系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彻底扭转只重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美育的局面,在校园内开展民间工艺传承工作能吸引大批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学子,引导我校大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活动技能、审美意识和美的创造创新能力。
(二)充分发挥民间工艺传承发展对校园美育建设的推动作用
民间工艺传承有利于推动校园美育的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对民间工艺传承起着宣传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校园美育活动搭建平台,创新体制,将民间工艺融合起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手工艺传习基地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民间工艺与校园美育浸润融合,创办了唐卡、木雕、漆艺、编织、堆绣、民族服饰等手工艺社团协会。每学年都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社团纳新,配合全校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展民间手工艺的展览展示活动。举办手工艺大赛,开展民间手工艺人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手工艺人进校园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甘南藏区手工艺的田野调查采风工作,收集民间牛羊毛编织作品,拍摄传承人记录短片,面向全校开设手工艺通识课,在校园内营造了以藏区手工艺传承为载体的特色校园美育活动。
(三)充分认识到民间工艺传承创新在美育中的重要意义
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不应该以单纯的记录为目标,而要赋予它新生命,要不断地创新和开发利用,在美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手工艺传习基地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的道路,结合本校课程,在综合材料公共装饰、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等课程中对甘南手工艺进行专题设计,坚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彻底扭转只重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美育的局面。提倡将生活艺术化,设计出不同个性、不同创意的符合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生活器物等系列产品,并且举办作品展览(见图1)。推动校园美育活动的发展与普及。通过学习使学生实现追求专业理想、提高审美意识和增强民族情感几个方面的统一,由美育抵达精神高地。
三、高等院校将民间工艺传承融入校园美育的路径
(一)通过建立工艺传习基地将校园美育基地化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于2012年建立民族工艺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建设项目。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辅助实训设备,实训中心下设综合媒体工作室、堆绣编织工作室、印刷工作室、漆艺工作室、唐卡工作室、陶艺工作室、藏文书法工作室、民族服装工作室。实训中心面积达3 000平方米,总资产达1 200万元。在地理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拥有丰富的藏文化资源。本校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是其他省份通往藏区的门户。在人力方面,具有长期工作在藏族地区、经验丰富并且了解当地民俗民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梯队。目前,本专业有藏学博士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共12人,平均年龄37岁,教师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教师团队主要从事民族工艺研究和现代设计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年轻的藏族教师和藏族学生对藏区的自然环境、传统工艺、风俗民情和人文地理等有很深入的了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人力资源。传习基地展示我们设计研发的手工艺作品,参观学习者可以亲身体验牛羊毛编织、唐卡、堆绣、陶艺、漆艺、版画、民族服饰等工艺制作。这为全校范围内的工艺美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
(二)通过导入教学将校园美育课程化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制较短,教学计划的制定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人文素养教育与校园美育课程氛围相对薄弱,我校在明确美育目标的基础上,努力配齐配强师资力量,积极改善育人条件,将美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纳入学分体系,引导大学生掌握美育知识,培养审美活动技能,提升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创新水平。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艺术设计民间工艺传承再设计研究纳入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突破口,有利于学院素质教育和美育工作的展开,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尝试打造“必修+选修”“理论+鉴赏+实践”等立体化美育课程体系,开设了相关的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向艺术类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以及通识教育、艺术教育等课程要求开展美育,将美育和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传承人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工艺技能后,先进行纹样设计,之后将社会热点、时尚元素融入创新设计中,完成一系列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对先辈的造物之美和工艺之美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培养了审美活动技能,提升了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创新水平。课程设置立足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提升本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通过学生工艺社团建设延伸校园美育浸润
通过社团开展手工艺传承活动,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美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美术系工艺实训基地根据不同工作室设立社团和工艺协会,通过传统民间艺术自身魅力,吸引广大学生学习以甘南民间工艺为代表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特色美育课程。利用数字化图片、数字化影像、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知识展览以及抖音、微信视频号发布短视频等方式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社团成员通过田野收集完成工艺技法的数据采集工作;利用校园艺术节在活动区开设图片展、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向学生开展相关美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四)通過课题研究将美育系统化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手工艺传习基地还以民间工艺保护发展为主要内容,将甘南藏区牛羊毛编织、唐卡、堆绣等手工艺纳入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艺术设计专业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完成国家级艺术设计学一流专业申报工作;甘肃省委组织部2019年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甘南旅游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甘南民族民间工艺文创品牌创新研究”;2016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子项目“藏区非遗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卓尼藏式牛羊毛编织”;2021年校级优秀示范课程建设“民艺设计”;2021年“艺术与乡村工作坊”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023年甘肃省高校创新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甘南藏族牛羊毛编织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甘南‘非遗手工艺传承保护与当代创新转化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累计获奖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结项20余项。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民族工艺实训基地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增加了对美育研究的投入,加快美育学科发展,唱响了立德树人的“主旋律”,为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坚持美育正确方向并及时总结美育研究经验,为美育研究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积极构建多样化、高水平美育研究新局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朱千波.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研究: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化传承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职教论坛,2015(14):48-51.
[2]穆晓红,张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五堂联动”美育模式与路径[J].体育视野,2022(15):42-44.
[3]付熙滢.美育教育背景下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J].剧影月报,2022(6):1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