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工作专业中高职衔接是当下社会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点工作。该专业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此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在中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未来研究上,应该加大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关注、构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衔接标准、探索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一体化培养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中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衔接
一、概述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催生出复杂多元的社区需求和社会治理述求,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民政部更是提出到202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200万人[1]的目标,这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时代新要求。中高职衔接被认为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素质的有效办法,不仅符合认知和动作技能发展规律,也满足“投入产出”最大化的效益目标。[2]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没有中职的基础,高职教育则会变为无本之木,没有高职的延续,中职教育则会沦为“断头教育”。[3]
可见,社会工作专业需要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本,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4]其中更为基础的是中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效。因此,本文将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中高职衔接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未来推动该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研究
当前,关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理念和理论上。徐国庆等[5]认为基于课程论视角对中高职衔接进行细致研究才可能找到有效推进衔接工作的路径。胡春光[6]则将哲学与知识社会学角度和认知心理学融合在一起,认为课程发展取向应该和课程组织类型相匹配。吴军等[7]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应要满足人类身心发展、认知能力的渐进发展规律以及国家资源成本最小化的经济追求。刘育锋[8]以英国为对象开展比较研究,认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应该以课程为重点,应该以职业资格为核心构建课程衔接标准。匡瑛[9]则提出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最关键的要素,在课程设计初期就应该重点关注。高原[10]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高职衔接在课程上并没有得到系统设计,整体处于薄弱状态,亟须重视和强化建设。
各发达国家为保证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在中高职课程衔接建设中采取“分段”不“分断”的策略。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主要有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法、单元衔接法、培训包衔接法和一体化课程体系(表1)。杨彬[11]指出美国主要依靠社区学院开展中职与高职教育的纵向衔接、职业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贯通,社区学院执行高中对接四年制大学的协议培养以保证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延续性。采用课程教学单元的英国和设置培训包的澳大利亚,在课程内容方面都做了分层递进的处理进行衔接,并建立了对应的等级证书制度。因此,资格证书衔接就成了英国和澳
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学习内容递进性的主要检验方式。黄日强[12]指出德国较早启动职业性方案规范了职业教育专业模式,并基于方案构建出阶梯式上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查漏补缺式的补习方法,让他们的教学内容能够灵活调节以适应贯通发展。
三、中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目前以“中职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为主题的研究相对有限。刘志红[13]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民政管理专业进行了个案研究,对该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民政教育专业的课程应采用渐进式改革,应该坚持人格本位,突出认知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田贞尚等[14]探究了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现状,发现该专业在现实工作中强调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护理教育是工作开展的核心,提出应该将护理教育贯通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之中。张俊秀[15]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在衔接过程中要突出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的匹配,职业能力在课程衔接的范畴中应该被高度重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的主要活动和工作场景,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该由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倒推,更要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叠和低层级反复学习。
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上,王艳丽[16]认为设计与开发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应该调查市场对社工职业的岗位需求、明确各岗位的核心工作、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凸显工作场景。匡义[17]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实际需求,帮助高职院校更合理地调整现有培养方案。
四、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衔接研究
在课程设置衔接内容方面,张健[18]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应从课程标准、内容、课程结构、教材入手。也有学者提出课程衔接应该考虑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围绕培养目标、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展开衔接改善工作。[19]
對于国外的中职院校课程衔接内容研究,学界总结出了先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学习。刘育锋[20]发现,英国职业教育课程开放有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分析社会对某岗位的从业标准;二是依据此标准分解职业技能;三是建立技能课程及资格考核评估体系。整个过程中职对照高职学生的能力层级设置中职教育课程,以实现中高职阶段的衔接。安阳[21]着重介绍了德国职业预科学校的双重证书衔接教学计划,学生在职业预科学校学习相关职业技能,在获得符合高职院校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后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和衔接。尚建疆等[22]介绍了英国避免中高职课程重复设置的特色探索,其最重要的设置在于将课程分解成中高职一体的教学单元,同时将教学单元分解成五个层级分别嵌入中职和高职课程中,其中Ⅰ~Ⅲ阶段的学习在中职进行,Ⅲ~Ⅴ阶段的学习在高职进行。Ⅲ层级在中高职基于最小重叠率进行设置,实现了中高职课程的自然衔接。
更多的学者聚焦于中职课程衔接问题和对策。郭翠兰[23]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不通畅主要是由于文化课上的脱节、专业课的重复。她创新性地提出了成组课程的概念,认为应该按照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进行重新编排和组合,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开展分层教学、弹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任平等[24]提出要采取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通过建立职业证书体系磨平生源素质的差异,重点批判了“三段式”课程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维度各自归纳总结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整理如表2列举。
五、文献述评与展望
(一)文献述评
综上,学术界对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提出了许多发展理念,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具体在课程设置研究上,学术界基于对职业院校的实证研究,指出了个案在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建议。在中职课程设置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中职衔接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并提出了修正意见。整体而言,学术界对中高职衔接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为实际工作的有效推进指出了道路和方向。
通过笔者对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更多是关于专业历史沿革、本土化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对中职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更是没有学者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深入挖掘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关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此外,关于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概念和定位研究相对不足。衔接理论的研究主要从课程论、人的身心发展、课程培养目标、教育民主理念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没有进行跨学科视角探索。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并没有成模式、成系统的衔接方式,而是呈分散管理结构,与国外的统一性管理形成鲜明对比。
(二)研究展望
第一,加大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关注。当前对中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代表作较少,中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前端学段,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中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后续学段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成果。目前,中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背后有着什么内在形成机制尚未得到系统梳理。未来的研究可针对典型中职学校进行实证研究,揭开该专业在中职教育课程衔接上的“黑箱”。
第二,构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衔接标准。目前国家并未出台官方的社会专业衔接标准,学术界也没有对此开展系统构建。这导致社会工作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遇到缺乏标准、缺乏目标等现实问题,也使得评估工作难以实施。未来的研究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衔接标准进行构建。
第三,探索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一城一案”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所在,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多数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研究用更多的切合城市发展趋势和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体系构建,超越中职院校或高职院校的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18].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id=14980&mtype=4.
[2]刘春生,张存群.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4-8.
[3]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07):24-27.
[4]付国华.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2):37-40.
[5]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05):69-73+78.
[6]胡春光.課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4(04):57-62.
[7]吴军,蒋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J].科技信息,2012(32):250.
[8]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依据、制度与方法——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J].江苏教育,2012(36):19-22.
[9]匡瑛.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一体化制度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2-12-19(005).
[10]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43-45.
[11]杨彬.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03):73-76+63.
[12]黄日强,邓志军.国外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54-57.
[13]刘志红.高职层次民政管理专业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3-7.
[14]田贞尚,胡月琴,姜新峰.中职护理专业社区服务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08):101-102.
[15]张俊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与实践路径探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04):111-113.
[16]王艳丽.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开发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7):17-20.
[17]匡义.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2):19-22.
[18]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16-18.
[19]刘培琴.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33(02):46-49.
[20]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依据、制度与方法——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J].江苏教育,2012(36):19-22.
[21]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2]尚建疆,蔡立新,彭龙生,等.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对比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0-132.
[23]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05):52-53+30.
[24]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5):56-59.
[25]黄彬,焦小英,林世俊.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20-24.
[26]张弢,刘雪晖,闫玉喜等.学分制模式下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09):111-112.
[27]陈章,潘久政,谢丽娜.从建构走向运用: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485(13):53-56.
[28]王丽雅.中高职课程进阶式衔接的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05):10-13.
[29]李晋,张丽萍,李丹.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J].教育与职业,2013,780(32):143-144.
[30]祝士明,刘建花.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6):31-35.
[31]贾艳丽.对口单招模式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2,427(35):522+544.
作者简介:李佳樾(1998— ),女,汉族,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