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琴 许月玲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依托乡土情境,走进洪四村红色基地,尝试从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充分挖掘利用洪四村的红色教育资源,确立“研红色荣耀,学洪四精神”研学主题,通过“追寻洪岩战事的‘烽火印记”“感受红色老区的‘美丽蜕变”“传承荣耀洪四的‘红色精神”三个任务,将地理教学与红色精神传承结合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延展地理学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评定学生的表现,落实提升核心素养、传承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红色精神;乡土地理;主题研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4-0060-06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在研学旅行中融入红色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1]。狭义的红色研学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演进中的相关纪念地、纪念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学生和旅游者开展缅怀先烈的学习教育活动[2]。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是思政育人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当代教师在构建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教育理念课程“硬实力” 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红色文化的 “软实力”教育[3]。
红色基地的研学资源多样,有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纪念碑、革命文物等红色景观,有红色场景体验活动、演艺表演、人文体验,如以红色年代为主题的餐厅等。红色精神主题研学对于提升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意识和行动自觉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依托乡土情境,走进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东北角的洪四村红色基地,围绕“研红色荣耀 ,学洪四精神”的主题,充分利用洪四村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追寻革命足迹、探究乡村蜕变与传承红色精神等环节设计研学方案,将地理实践与红色精神主题研学活动相结合,在实践考察、探究发现与领悟反思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洪四村传承红色基因、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在丰富地理课程资源、运用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弘扬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提升核心素养、传承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教育任务。
一、研学地概况
洪四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的东北角(图1),地处洛江区偏远山区,与莆田市仙游县、泉州惠安县交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漈溪和祥内溪在这里汇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暖热湿润。八峰水库位于晋江东溪的支流罗溪上游,是福建省内水资源一级保护区域,与前洋水库、车戽水库连接,呈现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象,犹如世外桃源;村内保留着全省唯一一个“乡村影剧院”和建于清朝年间的陈氏先祖古民居;该村主要经济作物有中药“麦文冬”、洪四茶叶、茶花及桂花等;1951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围歼入窜海匪登陆”战役。近年来,洪四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革命历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生态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二、研学主题与研学设计思路
1.确定研学活动主题
与红色资源结合的主题探究式地理研学旅行,是将红色资源中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应用于研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人地关系理论,以追寻革命足迹、学习革命精神为主题,才能在研学中使学生明确研学任务,清晰研学重点。洪四村不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同时还是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的“红色荣耀”基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体验式研学资源点。通过梳理洪四村的历史资料,可了解到:解放初期洪四村村民在解放军入乡时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民兵队伍,他们组织村民在恶劣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进行生产建设,保证前方充足的物资供给;在参加海匪登陸歼灭战和清山剿匪时机智勇敢、奋不顾身;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洪四村赓续“洪四精神”,因地制宜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由此确定本次研学实践活动的主题为“研红色荣耀,学洪四精神”。
2.研学设计思路
研学准备阶段,以地理教师为主导,对接历史、思政学科教师,整合本次实践活动的研学资源:包括洪四村自然环境、中国近现代史、洪四“抗匪”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与新时期“洪四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等,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列出本次研学的核心问题,并提供参考辅助学习材料[4],完善研学内容,明确任务分工;研学实施阶段,学生根据分主题任务清单完成研学活动;研学总结阶段,学生提交研学报告,完成研学评价。“研红色荣耀,学洪四精神”主题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三、研学实践活动设计
1.整合研学资源,确立研学目标
根据实地考察,整合洪四村研学资源:红色物质层次的如八峰水库、乡村影剧院、革命遗址、军装发展史馆等;红色精神层次的洪四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红色体验层次的如“红色电波”守卫战、“歼灭海匪”战事体验,由此确立研学目标(表1)。
2.设计研学路线,分设研学主题
本次研学队伍是由本校高二年级30名学生组成的地理兴趣小组,研学时间适逢当地旅游淡季,经与村长沟通,给学生安排了民宿,研学时长为周末两天。
通过梳理洪四村的研学资源,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依托学生发展特点和已有知识基础,制定了追寻洪岩战事的“烽火印记”、感受洪四振兴的“美丽蜕变”和传承荣耀洪四的“红色精神”三份任务清单(表2~表4),并以此设计3条研学路线。
3.依据评价细则,实施多元评价
实践育人是红色教育视角下的地理研学的目标导向,本次地理红色研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研学过程的行为或技能表现出来的能力[5] ,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由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给予“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评定,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对各小组进行终结性评价(表5)。
本次研学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真实的乡土地理情境,同时,深入挖掘能体现革命精神的特色地理研学资源,无论是从基础知识、综合思维,还是考察、调查、访谈等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改变了学生对革命老区“历史的贡献,闭塞的贫困”的固有认知,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引导他们关注生态与自然,切实感受革命精神对新时期洪四村美丽乡村建设和振兴的传承与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一武. 基于区域特色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30):50-52.
[2] 雷鸣. 开展红色研学的四个原则[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 2022(2):1,17.
[3] 杨金辉.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探析[J]. 地理教育, 2021(12):13-17.
[4] 冯志旭. 地理学科研学向跨学科主题的综合研学转变[J]. 地理教学, 2020(19):61-64.
[5] 戴振锵.红色研学旅行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75-78.
*资助项目:2022年泉州市洛江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跨学科教学实践的研究”(LJZX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