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碳”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在“双碳”目标下,培养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为了实现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绿色技术、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知识的专业人才。本文阐述了“双碳”目标下专业人才能力建设与培养的提出背景,分析了专业人才能力建设与培养的必要性,重点探讨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碳”;专业人才;能力
DOI:10.12433/zgkjtz.20233131
全球氣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各国纷纷提出减少碳排放、推动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需要具备绿色技术和环保意识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在“双碳”目标下探讨了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支持,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体现了其战略定位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培养具备绿色技术、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知识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需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既懂得科学技术,又懂得环境管理、社会经济等知识。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与培养不仅需要教育体系的改革,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培养大批具备环保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碳”目标下专业人才能力建设与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社会对绿色技术和创新的需求显著增加。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例如,开发高效太阳能电池、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清洁燃料技术等,需要工程师和科学家具备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推动技术的前沿研究,还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加速绿色技术在市场中的应用,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利用。
其次,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整体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将逐渐减少,而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绿色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了解新兴产业特点和需求的专业人才。环境专家、经济学家、材料专家等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知识和经验将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最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的繁荣,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专业人才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辅助企业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此外,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引导社会大众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识。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双碳”目标下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建设与培养的策略
(一)提前储备专业人才
首先,积极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能源、环保、科技等领域。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参与政策制定和解读,深入了解未来碳排放标准和绿色技术支持政策,通过建立专业委员会或咨询团队,与政府机构分享行业见解,为政策提供专业建议,促使政策制定与实际需求更紧密地结合,确保培养的专业人才与政策方向保持一致。
其次,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研讨会和论坛。通过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了解最新碳排放交易标准和技术创新,并设立专门的研究团队,跟踪行业动态,研究市场需求,制定适应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与高校或其他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更具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
最后,了解市场,开展市场调研,综合分析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未来需求。建立市场研究团队,定期发布市场报告,为培养人才提供精准的市场导向,同时与市场调研机构合作,深入挖掘碳交易市场的内在需求,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举办行业研讨会,邀请市场专家分享经验,帮助专业人才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引导学习和发展方向。通过全面、深入市场研究,不仅能更好地培养人才,还能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的依据,提前洞察市场机遇和挑战。
(二)加强人才梯队培养
首先,在综合业务和专业复合的培养模式中,需建立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在综合业务方面,强调团队合作、沟通技能、领导能力等软技能的培养,培训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心得、客户关系管理等,旨在提高人才的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在专业复合方面,提供深入剖析“双碳”目标下的行业要求、技术创新和法规趋势的课程。“综合业务+专业复合”模式将培养具备广泛知识面的专业人才,人才不仅懂得具体的业务操作,还具备全局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业务中培养全局兼顾的素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深入研究行业趋势,也要具备跨业务的视野,所以要提供行业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人才深入了解特定领域的挑战和机遇,同时鼓励参与跨领域的实践项目,培养处理跨学科问题的能力,树立全局观念。
最后,在技术培养方面,为“工艺+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层次的培训。在工艺方面,侧重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包括设备调试、生产流程优化等,确保人员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在碳专业技术方面,介绍最新的碳减排技术、碳市场分析方法等,组织实地考察、行业交流等活动,使其了解行业最新进展,掌握先进技术,鼓励人员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既有深厚技术造诣,又具备领导力的“双碳”行业人才。
(三)完善运行管理体系
首先,在部门和生产单元层面,企业应着眼于构建完备的碳管理体系,不仅要进行基础的碳排放核算,还要将碳减排技术融入生产流程中,实现碳足迹的最小化。人才培养计划应包括从基础概念到实际操作的全方位内容,确保员工掌握新的碳管理技能。同时,建立内部的知识分享和沟通机制,鼓励员工交流经验,共同解决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定期的内部评估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培训计划,确保碳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其次,企业在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领域要培养更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培训计划应覆盖碳交易市场的新发展,包括政策法规、市场趋势和交易策略等,邀请业内专家为员工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了解碳市场的运作机制,并定期组织模拟交易和案例分析,促使在实践中掌握碳交易技能。在碳资产管理方面,培训内容应包括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企业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员工学以致用,培养其在碳资产管理领域的实战能力。
最后,政策变化不可避免,企业需要具备快速适应的能力。为此,建立一个专门的政策研究团队至关重要。该团队的任务是持续追踪国内外环保政策、碳交易规则等动态信息,分析可能的影響,为企业高层提供及时的政策建议。同时,定期组织内部研讨会,邀请法律、环保等领域的专家,帮助员工深入了解政策背后的意图和影响,引导员工根据政策变化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保持信息畅通,及时了解政策的新动向,为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四)满足能力建设需求
首先,在技术管理方面,重点注重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对多种能源介质的研究,例如,煤焦、水、电、气(汽)等,还要涉及铁钢热冷四大主体工艺的研究。培养能源与工艺密切结合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使其掌握多领域知识,在不同能源介质和工艺之间进行有效整合。企业提出五个技术“碳”秘:能源输入减碳、能源使用节碳、工艺生产降碳、末端治理捕碳、产业链协同低碳,指导人才在技术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在价值管理方面,致力于培养具备金融属性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要全面了解并掌握现货和期货交易规则,包括各类碳产品的市场交易过程、价格波动趋势等,具备金融方面知识的人才可以在碳市场中迅速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制定灵活的交易策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效益。专业人才还应熟练操作各类CCER的开发和交易,包括了解CCER的发放标准、交易机制等,将负责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确保CCER的合规性和经济性,实现企业碳排放权的最优配置。此外,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包括碳资产的评估、配置和优化,以及碳交易的操作流程、市场分析等,专业人才将负责企业碳资产的全面管理,确保碳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最后,在实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要准确追踪和分析法人边界和工序边界的碳数据,包括了解碳排放源的类型、数量、排放途径等,以便制定合适的减排策略,实现优化的碳管理。同时,还应具备计算和评估碳足迹的能力,包括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等,通过碳足迹分析了解产品的整体碳排放情况,为减排工作提供依据。为了实现碳实物管理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应掌握系统模型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包括熟练运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软件工具,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定期维护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五)加强高校人才培养
首先,高校要改革课程设计,通过制定前瞻性的跨学科课程,将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整合在一起,综合性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例如,在绿色工程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环保技术,还要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综合课程开发和设计将帮助学生建立起跨学科思维,为未来的环保领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创建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包括实验室实践、校外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实验室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校外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培养实地调研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经历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为日后在环保领域作出贡献奠定基础。
最后,产学研结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合作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还能向学校反馈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帮助学校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符合行业标准。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引入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三方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还提供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机会,帮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才能培养具备“双碳”目标下所需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构建绿色低碳社会贡献力量。
(六)推动全社会形成共识
首先,在推动全社会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加强宣传与教育至关重要,可通过媒体平台、社交网络和各类宣传活动,普及“双碳”目标的知识。举办环保主题的公众讲座、研讨会和展览,向社会大众传递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相关课程的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环保意识,使其成为未来环保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政府和企业也要共同投入资源,制作宣传片、微电影等影视作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环保成果和前景,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在产业界和政府的合作方面,政府应制定更明确的环保政策和法规,激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可以与企业共同举办环保论坛和峰会,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绿色产业的合作共赢。此外,设立奖励基金,鼓励企业在环保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树立优秀企业的典范,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到“双碳”目标的实现中,推动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合力,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提供强大的支持。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合作项目,分享自身在“双碳”目标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与其他国家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促进全球环保事业的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研讨会,深入了解国际环保趋势,推动国内环保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良好的国际合作,不仅能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能推动国际社会对“双碳”目标的共同关注,形成全球共治的局面,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撑,提升专业人才的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的战略和策略不仅是对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也是对环境保护、绿色创新的积极响应,“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培养具备深厚技术知识、金融智慧以及绿色发展观念的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全面的教育,将打造熟练掌握“双碳”政策、准确洞察市场需求、深入了解环保法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未来,专业人才将在各自领域中脱颖而出,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推动社会绿色转型的中坚力量,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雨彤,赖妍,蔡静惠,等.“双碳”目标下G市银行业绿
色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3,29
(08):52-55.
[2]徐润生,张思奇,张建良.“双碳”战略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3(05):165-168.
[3]刘劲松,张校刚.“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
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3,12
(03):985-991.
[4]赵艳丹.“双碳”背景下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67-69.
[5]胡堃,邓先明.“双碳”目标驱动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
(02):128-132.
作者简介:李晓娟(1983),女,安徽省含山县人,本科,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