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解读拉图尔画面中的“神性”
——以《木匠圣约瑟》为例

2023-04-07 13:44:26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卡拉瓦木匠乔治

文/何 欣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一、简述乔治·德·拉图尔德艺术背景

乔治·德·拉图尔以现实主义和明暗对比而闻名于世,但在此之前因他的逝世,其作品反复被世人误归于他人名下。这位赢得法王路易十三欣赏的画家也就此被埋没。直到1915年,一位博学的德国人厄尔曼.沃斯(Hermann voss)和欧洲其他学者才重新把他发掘出来。在此之前,人们看到的某些画,都误以为那是路易·勒南、维米尔、里贝拉或朱巴兰的作品。在17、18世纪,拉图尔这个名字只是偶尔被几位历史学家提及。即便是拉图尔的绘画在当时创下了一个高峰,却因史料的遗失、匮乏,使得史学家在研究途中争论不休。

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即乔治·德·拉图尔是洛林地方的人,1593 年出生于维克城。父亲是面包师,母亲的父亲与兄长也是面包师。拉图尔在青少年时就是一个极出色的人物,因为很早他就娶得洛林公爵财政总监的女儿狄安娜·勒尼弗为妻。当洛林地区被法国占领之后,拉图尔凭借他杰出的画艺获得法国宫廷极高的头衔,成为国王的特约画家。

通过对拉图尔早期画面中明暗对比技术和效果的运用的分析,可推测拉图尔此前接触了卡拉瓦乔或是卡拉瓦乔追随者的作品。卡拉瓦乔被认为是17世纪巴罗洛克艺术的主要画家,其酒窖光线画法等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后世史家所谓的“卡拉瓦乔派”,吸引了许多当时的西班牙画家到罗马去研究他的作品,甚至追随他的风格。法国同样也有,例如巫叶、杜尼叶、瓦隆丹等。这些画家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是否也到过罗马?

卡拉瓦乔去世时,拉图尔才17岁。到底拉图尔有没有跟着卡拉瓦乔学习过?拉图尔的研究者推定:在1621 年至1622 年间,以及1639 年至1642年间,拉图尔曾离开法国洛林地区到尼德兰和意大利旅行。在荷兰,他向卡拉瓦乔直系画家庞德习画,在罗马他直接欣赏了卡拉瓦乔的作品。因此他虽然没有见过卡拉瓦乔以及受到真传,但却对他和他的作品心仪已久。

在拉图尔后期的作品中,他的风格逐渐成熟,画面中都相应的出现蜡烛作为光源,而且描绘的都是夜晚的场景,所以当时人们又说他是夜间画画家。夜间画一词源自意大利文,本意是“夜间的光线”。这种绘画方式渲染出的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深受当时教会的喜欢。其作品也同样赢得法王路易十三的青睐。《圣艾琳照顾的圣塞巴斯蒂安》这幅作品曾被记载赞誉为“最美的画”。在教士卡尔梅撰写的《洛林杰出人物故事》中也描述“这幅圣塞巴斯蒂安……如此完美,美到让路易十三国王把寝室里其他的画作都移走,只剩下这一幅”。

艾黎·福尔也在《世界艺术史》中表达了对拉图尔作品的肯定。“倘若乔治·德·拉图尔的作品更早地为人们所熟悉或理解,他肯定会对法国画坛产生至少不亚于普桑的影响。……他的举世无双的独创性.后来使他取得很大成功并且久享盛名。但是,一位伟人却常常不能为眼光平庸的世人所嘱目。”①这或许就是拉图尔逝世后,作品逐渐被人遗忘的原因。

人们将拉图尔的作品分为昼、夜两个部分。“昼”多是世俗画。而日光画的发现源于渥斯在1931年再度撰文,认为拉图尔在夜光画之外,也画有日光的作品。由于打破了过去认定的拉图尔只画“夜光”的框框定见,寻找属于他作品的范围随之加大,并屡有新发现,美术馆即是藏匿他作品的地方。

《有帽子的手摇琴者》(又或是称为《有苍蝇的手摇琴者》)(图1)是他“昼”代表作之一。画面中通过苍蝇的点睛之笔,便可辨认这是对底层人民的歌颂,画面中的人即便是贫困到在街边卖艺,在拉图尔的画面中也仍然给他穿戴整齐,甚至在手摇琴上还系了一个粉色丝带。让他们更为庄重和体面。

图1 乔治·德·拉图尔/戴帽子的手摇琴者布面油画162cm×105cm 1630-1635年

因为拉图尔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入微和写实的塑造,也影响了之后他描绘的一个个圣经故事。拉图尔笔下的圣徒们,更像是一个个淳朴的农民。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神圣而光鲜的模样有所偏差。他特立独行的描绘方式不断吸引着观众的兴趣。直到如今,拉图尔的绘画一直使得学者和公众所着迷。

19 世纪历史学家丹纳在环境决定论中表示:“艺术创作正如文学一样,不能仅仅以艺术家的天才来解释,而要考虑到种族、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上下文的深刻影响。”②拉图尔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得益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欧洲改教历史中,拉图尔的出生地洛林,是最早接受归正思想的地区之一。在16 世纪晚期和17 世纪上半叶,当地传播三叉戟教义,受宗教环境的影响深远且长久。从1520 年到1562 年,法国北部的宗教改革引发了大量的破除圣像运动。这使得法国代表团向议会提出解决崇拜圣像的建议变得尤为迫切。他们还必须通过抢劫教堂和废除所有圣像,来将其从他们的视线中移除。③法兰西摩市的一位基督徒小黎律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人成为了第一位殉道者,尽管被当场焚毙,却使得改教思想也更为深入人心。由此看来追求返璞归真,这也促使了圣像故事人间化的一种演变。

二、图像学解读《木匠圣约瑟》

1、前图像志视域中的《木匠圣约瑟》

《木匠圣约瑟》(图2)是乔治·德·拉图尔于约1642 年创作的一副布面油彩画,高137cm,宽102cm,是拉图尔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画面中只有两个人物,分别是基督、圣约瑟。圣约瑟弓着上半身,手紧紧的握着劳作的工具,穿着粗布麻衣,衣服上的破洞更加突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耶稣坐在一旁为圣约瑟点起了蜡烛照明,一只手挡住蜡烛以此来聚拢光源,在光的照射下,手指呈半透明的红色,形成鲜明的逆光效果。画面上的大面积都融入了黑色背景中,光只有小部分照到圣约瑟的脸上,因此我们仅能看到圣约瑟被照亮的额头,几乎看不到他的面部轮廓。反观耶稣的面部则是被烛光照得发亮。二人借着光望着彼此。

图2 乔治·德·拉图尔/木匠圣约瑟 布面油画 137cm×102cm 约1642年

纵观整幅画面,拉图尔借助明暗法将人物与背景拉开,制造出若有若无的场景。画面中构图异常的饱满,两个人物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使人感到一丝拥挤、局促之感。

2、图像视域中的《木匠圣约瑟》

《木匠圣约瑟》这一主题源于宗教题材,画面中这位拿撒勒的木匠约瑟,是大卫后裔,又是耶稣养父,事记《圣经·新约》的四部福音书。已经许配但未嫁给约瑟的马利亚,因圣灵降体而感孕。约瑟欲暗休之,但得天使晓偷而欣然迎娶。

约瑟通常以老者形象出现在圣家族诸事中,其标志为开花的十字杖、木匠工具或百合花。画中可以看见手钻、锥子、木锤等数种木匠使用的工具,旁边还有一卷刨花,约瑟正在加工的那块方形木头,配上上面的手钻把手,寓意着十字架,似乎暗示了耶稣未来的命运一为拯救人类而受难,被钉上十字架。烛光是这一作品中的唯一光源,烛光所产生的光线大部分照在了小耶稣的面部,隐喻了耶稣是“世界精神之光”,照亮了黑暗。拉图尔对烛光的描绘,不仅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神秘、静穆的气氛,同样也歌颂基督不断延续着光明,作为救世主的他不断地点燃他的“蜡烛”。

3、图像学视域中的《木匠圣约瑟》

拉图尔将宗教主题投射到普通人中间,在宗教人物和场景中重新进行了塑造,这些场景的日常性,使人对神圣形象的传统产生了质疑。他使用标志性的象征意象为解读画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拉图尔对图像和自然世界之间相似性的追求受到了天主教改革的影响,天主教改革呼吁通过采用更朴素的绘画风格来描绘宗教图像,旨在通过其简洁性、可理解性和现实性来影响观者的情感。

在17世纪的绘画中,耶稣的养父圣约瑟是经常出现的人物。破除圣像运动开始后,圣约瑟在洛林画家的作品中尤为常见。拉图尔通过再现木匠圣约瑟做工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十字架,借此宣传方济各会④的修行主张。圣方济各修会兴起于13世纪初,在基督教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圣方济各传教的方式来看,他主张慈爱,关注人间疾苦,反抗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呼应了此前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精神,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

三、“神性”的解读

圣经中,耶穌被描绘为“世界的光”。一些画家将发光的圣子作为光源出现在画面中,照亮周围的一切,如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茵的《牧羊人的崇拜》(图3)中,刚刚降生的圣子通体发光,使观众的视线集中在圣子身上,逐渐再扩散到圣子周围被光照亮的事物。而拉图尔的烛光图示或许是将发光的圣子用燃烧的蜡烛所取代。(图4)在拉图尔的画面中,烛光打在了人物身上,展现出面部立体的轮廓线条,简洁流畅的边缘线,赋予了人物独特的雕塑感。正是由于耶稣被比作“世界的光”,观众便也开始将烛光和圣子的光联系起来。赋予了拉图尔的烛光图式一种神秘的宗教含义。这些将基督与蜡烛等的类比反映了他的世俗状况:基督的身体隐藏了他的神性,因为上帝的本质是无法用肉眼察觉的。

图3 伦勃朗/ 牧羊人的崇拜 布面油画 1646年

图4 乔治·德·拉图尔/牧羊人的崇拜布面油画 107cm×131cm 1640—1645年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唯有他与伦勃朗,或许从乔托之后唯有他和伦勃朗,发现了人躯体上与心灵中的神性。这就是奇迹。舍此没有其他奇迹可言。”内在的暗光与外在的明光交织在雕像整体中,使这种庄重性一下子和盘托出。这是一种纪念碑式的艺术,在埃及人和中国人之后,只有彼埃罗·德拉·弗郎西斯卡(piem della Francesca,约1416—1492),只有苏巴朗和拉图尔领悟到并且掌握了它无比强大的表现力。⑤这是由灵与肉构成的太阳,其光焰具有潜隐性,它悄无声息地为人物的面孔、目光、肩部、双手,为各种事物的外表涂上光泽,而这一切又是外在的辉煌与内在的热情共同刻画的结果。视线再切回到整幅画面来看,庄重严肃,画中的世界仿佛是禁止的,以平和沉静来衬托崇高与神圣。拉图尔用黑暗的色彩做背景,但这背景并不意味着蒙昧与阴郁。拉图尔用黑暗制造静谧的氛围,目的是为了给这些沉思默想以自由的空间。

在《木匠圣约瑟》画面中,从父与子打着蜡烛劳作场景过渡到对基督神圣的命运的解读,从世俗到神圣的过渡。在他精细的排列下赋予了图像无限的可读性。拉图尔率先独创出烛光图式,以寻常可见的蜡烛作为画面的唯一光源来描绘他的宗教题材画作。看似对神性的刻意压制,实则是将神圣图像作为工具,借此宣扬信仰的奥秘。无需高调且盲目崇拜,而要调动自我意识去感受。拉图尔画面的神性不光表现在对宗教故事的描述,还包括他的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神秘感,在深色背景的烘托下含蓄而静谧。拉图尔用黑暗的氛围代替鲜亮的色彩,在绘画的视觉体验中开辟了一个视觉空间,在这里视觉让位于精神洞察力,从而与宗教情感一起促进了自我沉思。

乔治·德·拉图尔的艺术命运在艺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莫名其妙地从历史记录中消失,又在20 世纪的重新被发现。其神秘不亚于他的画作所呈现的谜。

注释:

①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张延风、张泽乾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第186页。

②陈平:《西方艺术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③蔡嘉汝:《乔治·德·拉图尔艺术作品的绘画语言与精神表达》,中国美术学院,2019。

④乔治·德·拉图尔与圣方济各会交往最为密切,亦将身后遗产捐赠给这个修会。

⑤同①,第187页。

猜你喜欢
卡拉瓦木匠乔治
明暗交织的卡拉瓦乔
新青年(2021年4期)2021-05-19 16:00:39
木匠身影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26
卡拉瓦乔巨作 遗失百年后估价1亿欧元上拍,真伪存疑
艺术品鉴(2019年6期)2019-09-02 01:37:02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2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巴洛克之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卡拉瓦乔:明暗、戏剧与永恒回响
乔治和他的斧子
小猴子乔治
大灰狼(2015年1期)2015-06-10 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