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昕芸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唐蕴玉(图1),1906年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殷实。她作为民国时期画坛少见的拥有双重留学背景的女性艺术家,被誉为“民国六大女画家”①之一。
图1 唐蕴玉照片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一批先进的文人艺术家开始觉醒。辛亥革命之后,文化变革思潮涌动,上海的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荣。以上海图画美术院为首的一批美术专科学校相继成立,并培养出众多优秀的青年女画家。在20 世纪早期西画东渐的过程中,以唐蕴玉为代表的第一代女画家,成为一种新兴的海派艺术创作现象。1920 年,年方十四的唐蕴玉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②西画专业,后任教于上海启秀女校。1925年10月28日,与刘海粟③、刘海若等带领上海美专学生一百余人,赴杭州西湖旅行写生两周。
1926年3月唐蕴玉参加上海洋画联合展览会,与时任教育委员腾固、潘天寿等一同被江苏省特派赴日短期考察艺术教育。
1927 年12 月22 日在沪举办“唐蕴玉洋画展”。后唐蕴玉前往日本游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受到诸多良师益友的点拨,如著名油画家石井柏亭④、满谷国四郎⑤等。当时日本的美术界十分活跃,各大流派的欧洲绘画作品经常光顾东京,在那里展出。这种新派与旧派的相互碰撞,为唐蕴玉初步了解西方绘画提供了便利。
半年后她与郑光颖⑥回到上海。唐蕴玉自述此时“观了许多名画家的画,益使我兴奋起来”。当时的日本正值西画发展的蓬勃阶段,印象主义等各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活跃于日本“洋画”界,唐蕴玉明显在留学后创作上更倾向于现代派艺术,在她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先锋的绘画技巧理念。
20世纪20年代,洋画运动开始兴盛。1929年,唐蕴玉与潘玉良、何香凝等三十余位女性艺术家入选第一次全国美展⑦。而唐蕴玉就作为当时画坛上涌现出为数不多的新女性艺术家之一,为女性在追求自我意识、独立自主之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唐蕴玉有5 幅作品在这次展览展出,成为焦点。作品《苏州之街》(图2)的题材是时人少有涉足的城市景色。作者笔触稚拙,却因色彩沉郁及手腕灵活而添足画作的美好,沉郁的用色令人怀想苏州“历史的伟大”,而取材、构图又将观者的视线牵回现实中“都市之繁华”,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明射着都市的尘嚣”的车马往来,满街人跑。《苏州之街》作为那一届美展的重要作品制成明信片发行。同样被制作成明信片的还有作品《午后(普陀)》。
图2 唐蕴玉/ 苏州之街
唐蕴玉创作的《虎丘》《静物》《裸体》《方女士》这些作品也引起关注,推许为美展“瞻量最大之作品”,有评论称蕴玉的人物虽朴实,但景物画色调自然,“有些像日本画家石井柏亭、邱代明(上海美专教授)的作风,沉静处近于纤弱,并且有点伤感的情调”。论者甚至将其与朱屺瞻等人相提并论。当年的《美展》⑧和《妇女》⑨杂志分别刊发了作品《静物》。
《妇女》杂志(图3)还专门做了一个特刊,推出“四朵金花”,另外“三朵金花”为方君璧⑩,蔡威廉⑪,潘玉良。
图3 《妇女杂志》第十五卷,第七号
赴日游学的经历开启了唐蕴玉西方艺术的学习之路,但并不止于此。1930年,她与郑揆一(丈夫)赴法国开始了她的欧洲艺术探索之旅,随后考入国立巴黎美术学院专门攻读油画学科。
唐蕴玉利用寒暑假周游比利时、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参观美术馆,观摩各派的杰作及户外写生。在当时,欧洲艺术重心从古典转移到现代,油画创作风格产生了多元交融,这些经历也为唐蕴玉后来将法国与日本艺术融合共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8 年,唐蕴玉结束了近8 年的留学生活归国,定居上海。1941 年前后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西画以及开展美术教育等工作。
1947 年5 月,唐蕴玉在上海举办最后一次个人油画展。在20 世纪50 到70 年代,唐蕴玉由于政治形势的转变,艺术活动与油画创作逐渐减少。
1980 年,唐蕴玉移居美国,游历欧洲,于洛杉矶定居。加入加州美术协会、华人美术协会。唐蕴玉年逾八十,犹坚持作画。
1985 年5 月,唐蕴玉在美国画室创作诸多肖像写生作品,此后依然在静物和风景绘画中继续探索。1992年10月5日病逝,享年86岁。
纵观唐蕴玉的生平和艺术活动,早期在留日留法后,唐蕴玉受到现代派艺术中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当时日本盛行的洋画思潮影响颇深,作品中融合了这些艺术风格的长处。中期的生活,对应着她在上海的美术教育生涯,这个时期她的一系列日常写生,风格趋向简约,色调和谐,内容沉稳,逐渐走向了成熟,这些油画也均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语言。晚期的唐蕴玉在移居美国后倾向以自由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开展水彩画、中国画、色粉画和素描等创作,艺术活动以个体化形式开展,艺术风格更婉约、细腻。
1.1920年代
《日本风景》⑫(图4)是唐蕴玉20 世纪20 年代在日本留学时期的木板油画作品,笔触自由大胆,不拘泥于写实,明显借鉴学习了印象派风格,是唐蕴玉风格探索期难得一见的佳作。
图4 唐蕴玉/ 日本风景 1927年
从画面中可以明显看出与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70 年创作的作品《卢韦西安的一条路》的相似之处,都使用了放射性构图以及印象主义表现方法,关注引人注目的色彩本身,且空间感增强。物体的颜色也随着周围环境色的影响而改变,如印象派一般,用蓝色、紫色和绿色替代黑色褐色来描绘暗部和阴影。画面充斥着光感,冷暖分明,渲染了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
2.1930年代
根据1930 年代创作的两幅风景油画,唐蕴玉这个阶段(留学法国期间)在油画作品题材上选择共鸣性及分享性较强的内容,与受众建立情感连接;在画面布局上注重视觉平衡,注重构图、色彩、形状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回归内心的平和;在作品形式上选择开拓创新,既能充分发挥传统绘画形式的优点,又能用新方法及形式传递感情,实现情绪共鸣;在绘画色彩上鲜明、淳朴、最能表现大自然的优美。但是,在题材、形式等方面也存在场景化、形式化、符号化等问题与不足。
3.1940年代
归国后,唐蕴玉创作了大量的风景油画作品,《黄浦江边》⑬(图5)是唐蕴玉归沪后早期的创作之一。由于唐蕴玉从巴黎带回的许多油画被占领其九龙寓所的日本兵销毁,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成为其早期艺术风格的珍贵遗留。《黄浦江边》笔触轻松写意,光线与色彩变化多端,意蕴清新幽雅,迷蒙的质感是典型印象派风格。阔别多年之后,画家回到曾是最繁华的“东方巴黎”,黄浦江水依旧从身边缓缓流过,国破山河在的悲悯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图5 唐蕴玉/ 黄浦江边 木板油画 1941年
4.1960年代
这个时期唐蕴玉在处理局部色彩的关系时借鉴了莫奈、毕沙罗的表现手法。从其在上海创作的《外滩》,可以看出唐蕴玉的色彩随着光线的改变又有了新的变化,近暖远冷。相比于前期运用简短间断的肌理和笔触,保持整幅作品技法的统一性,这段时期的的画面更加柔和,层次分明,增强了空间感,在远处的虚景中色彩薄薄的铺开,近处的水面颜料却有厚重的堆叠,这使得画面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画面中,天空飘过几片金黄色的云,与黄浦江的水交相辉映,波光粼粼,记录了阳光的直接效果。但不同的是,唐蕴玉在构图上增加了明显的分割线,包括远处的地平线和近处欣赏风景的人,有中国山水画中近景需画实,成为画面主体,远景越画越虚,简略概括,以树木、云气作为遮掩,欲藏还露,方见悠远的意味。近景中景远景三部分结合而成“S”形曲线的构图。
1930年唐蕴玉在巴黎留学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期间创作了《女子肖像》,1934 年创作了《韶华》,旅欧时期创作了《同学M 君》,其作品风格冷静淡雅,用独有的感性视角展现出女性气质,潇洒地抒发情绪和神韵,深刻表现了女性在那个特殊时代环境下的真实心理和情绪反应,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象的外貌。唐蕴玉在画面之中常用冷色,以凸显其独特的个性趋向和艺术特色;在技法上以平涂为主,并且综合运用了印象派的色彩分析、后印象派的个性捕捉以及表现主义的情绪夸张等手法。
唐蕴玉非常擅长静物画,她的静物作品曾经入选由蔡元培主持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创作风格上她比较侧重印象和后印象主义⑭之间,大空间结构分布运用后印象主义,《静物》这幅作品也明显是受到了塞尚的影响。
她以印象派用色描写冷暖关系及光影节奏,充分继承了西方绘画的精髓,但又建立了中西融合的个人绘画语言。虽然画面富含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但亦可探寻到唐蕴玉扎实的表现能力。
1940 年代,此时的唐蕴玉常以抒情性静物为创作对象,丰富了对色调和笔触的理解。《花卉》⑮(图6)是这个时期唐蕴玉静物题材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粉色、黄色、白色的花朵恣意盛开或含苞待放,造型功底扎实,结构松而不散。此时她已逐渐摆脱日本时期的面貌。她以平涂色消除景深,将花卉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典型的后印象主义风格;画面色彩互相覆盖交融,但笔触极薄。评论家李寓一曾评价:“唐蕴玉女士……亦非注重于细微之描写,而独能得大部之统调,回互周到,殊不易得。”
图6 唐蕴玉/ 花卉 1940年
《白玉兰》同属其20世纪40年代画作,在其同类题材中堪称翘楚,光影、色彩和意境皆令人称道,亦是唐蕴玉一件具有开放式背景的静物写生。光线照进窗台留下斑驳的影子,清雅的白玉兰尽情舒展身姿,与幽深的蓝色仿古双耳尊形成强烈对比,造型曼妙、趣味十足。唐蕴玉以开阔的艺术胸襟和视野,将油画的特性与东方的特殊气质相融合,达到中西艺术的辩证统一。
《瓶花》和《有台历的静物》两幅类似的花卉作品也传达出了唐蕴玉作为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细腻情感。画面由桌台、花盆、花朵及背景组成。花朵姿态各异,右上角的花朵迎着光源,仿佛正在汲取阳光而生长,中心部分的花朵正在绽放,左下角的花朵则低垂着头,仿佛失去了生命力,将要凋零或消逝。画家安排这些变化的姿态,使得各花朵之间产生了光影与色彩的区别,并赋予情感和意识,构思十分巧妙,整幅作品刻画得细腻而文雅。
20 世纪初,西方全面冲击着摇摆不定的中国,经济、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波及。面对私立学校的创建、绘画教育的展开、艺术社团与美学刊物的涌现等突如其来的西方教育制度时,在经历了留学日本和法国后,唐蕴玉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艺术融合共生的复杂历程,开展了具有时代性的海派“西画本土化”创作,选择了一条光明之路——取其精华,融合共存。
在唐蕴玉的众多油画作品中都可在右下角看见她的签名——她名字中的“蕴”字。“蕴”本意是指积聚,蓄藏,也指包藏,包含。此字贯穿画家一生,若是自己创作的作品未完成或不满意,决不签上属于自己的“蕴”字,代表了她在油画和教育方面淡泊、不喜宣扬的人生态度。
唐蕴玉在1980 年移居美国之后画作的题材始终围绕着中国元素,异国他乡的她更加萌生了对中国的思念之情和真实的内心情感,晚年画了大批的人物肖像。
她主张“东方人画油画,不一定要形似西洋,中国画和洋画不过材料的差别”。这种思想风格影响着她的一生。唐蕴玉的油画偏重于西方油画的中国化,把中国画的手法运用到了油画上,且保留了中国审美趣味中独有的精神与韵味,然后以西方绘画的材料,将中国画和油画艺术融合起来,因而创作出了一种全新而个性的油画绘画形式。这种油画语言中包含的两种绘画形式也充分体现了唐蕴玉之“蕴”。
由于中国油画由西方引入,其时代性和历史性亦决定了油画本身具有中西融合的意味。留学后,唐蕴玉在深谙西方传统绘画之真谛的基础上,增添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印象派绘画注重在表现语言上追求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强调写印象、写感觉,与中国画讲究虚实相间、写意传神和画外之意的理论不谋而合,且其自然科学原理、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也为她产生了启发。这使得她将表现写意的手法和意境与之相融。在每一笔的线条处理中间,增加了对象的诗意表现,展现了充沛情感和民族气韵,用委婉的表达让观者产生共情且体会画外之意。这种新的探索使她创作出了个性的色彩和笔触以及诗意的风景和人物,形成了融合西方造型坚实、浑厚通透,东方设色强烈、清新温婉的艺术风格。不拘泥于以前的写实方法和表现技法,并且融合中西绘画的优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敏感,表达更丰富和生动的情感信息,为作品赋予精神性的语言叙述。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题材的运用所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感受,构成了她风格多元的创作体系。
她通过学习西方思想和技法,把中国文化符号和内涵与西方绘画艺术相结合,画面一直保持着中国的韵味元素在其中,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品质和传统的审美取向。她的艺术同样也在唤醒更多的人去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洋为中用,百花齐放,让中国的文化艺术具有生命,更凸显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不可磨灭的地位。
中国艺术史绵延数千年,载入史册的女画家却寥寥无几。早期,唐蕴玉凭借留日留法的传奇经历,不断开阔提高眼界及绘画技艺,加上自身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为推动中国西画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艺术生涯中后期,唐蕴玉的风格愈发成熟,不断将中国元素融入西方油画,向社会反映着艺术新风,使作品焕发独特的东方魅力,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之路。
作为“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⑯的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唐蕴玉在她所处的时代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她的作品也迸发着自主的时代精神。唐蕴玉的油画是中国现代美术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城市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因时代变迁、史料遗失,她对于我们仍然是“陌生”的,甚至被淡忘。我们应该认真探索她所处时代艺术作品的价值,用她的个人之“蕴”、美学素养和精彩的人生阅历给予我们新时期的女油画家提供借鉴和学习。
注释:
①其他五人为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
②上海神州女子学校为南社成员张默君等女杰创办。
③刘海粟在1912 年与乌始光、张聿光、丁悚等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专门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学校后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冲破了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在当时引起了强大的社会争论,也为现代美术教学开拓了门径。
④石井柏亭(1882-1958),原名满吉,日本著名的西洋画家。擅油画、水彩画,亦长于日本画,用笔简洁明快,色调清淡,具有独自的写实风格。曾多次游历欧美各国。1919 年4 月,石井柏亭赴欧洲考察后访问了上海,受到上海美术界的注目。
⑤日本帝国美术院审查员,帝国美术会会员。
⑥唐蕴玉好友,柳亚子夫人郑佩宜之妹。
⑦1929年4月10日上午10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国货路(今普育西路)新普育堂开幕。全国美术展览会规模宏大,计陈列国画1300 余件,西洋画600 余件。展览至30日闭幕。
⑧展览期间出版了《美展》三日刊,由徐志摩、陈小蝶、杨清磬、李祖韩编辑。材料丰富,每期8页,除文字外,还有铜版图30余幅,刊出均为展品中之精美者。会刊共出版10期。
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结束后,《妇女杂志》出版《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刊登全国美展介绍、参展作品及美术评论文章,并有“女青年艺术家专栏”。
⑩在巴黎美院留学的第一位中国女性,也是第一位中国留法女艺术家。
⑪蔡元培的长女,早年在比利时皇家美院留学,回国后在国立艺专西画系任教。
⑫⑬⑮李超:《中国油画研究系列:唐蕴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第65 页、第82 页、第29页。
⑭后印象派艺术家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开始尝试色彩及形体的表现性,并将绘画的形和色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用主观感受去塑造客观现象。
⑯李超:《唐蕴玉油画研究——20世纪前期留法与留日艺术的交汇》,《美术研究》2011 年第2期,第2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