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阿忠
黄阿忠/ 有轨电车·1930外滩 布面油画 70cm×100cm 2014年
绘画必须要有人格化,这是画家的精神、生命、灵魂。人格,是自我的体现、是精神的寄托、是灵魂的放飞、是生命的源泉;人格,是把绘画赋予生命、是独立的审美、是构建线条与色彩的框架。
构图是产生形式的主要的环节。构图讲对比、均衡、变化、统一、协调等,而要上升到形式,必须打破构图的规律,或者说强调某个要素,突出一种表现。讲具体点,就是打乱构图的规律,或将画面“杂乱”,既无对比,又不协调;或打破均衡,让人不安。之所以产生形式,是要有能力用方法将“杂乱”的感觉处理得不乱;又或将不安的画面安定下来。至于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那全在于你了。
八大山人把他的灵魂藏在了一只鸟上,一只翻白眼的鸟;藏在了鹌鹑中,紧缩着脖子静思;藏在了一群泳动的鸭子里,大大小小有节奏地前行。
八大山人的墨散向哪里,哪里就会产生思绪;八大山人的线条游到哪里,哪里就有生命的存在。八大山人身披明朝的玄色,走在故国的山水,朝天阙,看西边的霞云。八大山人的山水,是他最后的故乡,他的每一幅山水,都是他还乡时的所见。他把枯山剩水注入了灵魂;他将荒木杂树生成了精神。
在绘画中处理各种形态时或有重复、雷同,会引起视觉的单调、生厌。但是在不断重复、雷同中稍作变异,忽然又发现了美感,比如牧溪的六只柿子;在绘画中富有变化,有时用不对称、不规则的变化创造的空间。变化能产生一种微妙的含蓄的美感,它有一种新奇、化境而耐人寻味,比如宾翁的“齐而不齐”“焦墨点缀”。
绘画中充满了对比因素:形的大小、方圆;色的黑白、冷暖;位置的疏密、聚散。善于应用对比,使之产生单纯、明快、节奏等美感。有两种构图:一是对比中求调和,画面用不同质的色块分割,用对比明显的形状色块组合,比如黑、白,比如冷、暖;一是调和中有对比,或是弱化对比的调和,画面减弱色块的纯度、明度对比,以求一种统一、柔和的色调。
画面的物体稳定能产生美感,因为它符合视觉心理的需要。如若画面有激烈的运动、上下左右的摇摆,或许又是另一种稳定。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增加了稳定的多样性,所谓的“不稳定”其实是另一种“稳定”。平时我们所见之物,要保持重心的稳定,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要保持重心稳定,不然就有视觉上的不安。保持重心,有安定感,就会由此产生美感。世界上一切运动着的事物,无不趋向于保持平衡和稳定。大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小到生理上的摄入与消耗、精神上的紧张与松弛,都趋向于保持平衡和稳定。一旦失调,就要人为地加以调整,否则将无法生存。
一张好画,不论是具象的、写意的,还是抽象的,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有意味的形式。它必须有一种节奏的韵感,有生命的律动,有激情的挥洒,有舒缓的流潺,也有静态中的运动。这一切又都是画家不同情感、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的人格、思想、感情的体现。
人生是加、减、乘、除。人生的青年是加,不断地充实、添加;壮年是乘,用你的知识,不断地扩大视野;中年是除,删除不必要的尾数,取其精华;而老年则是减,剪去繁琐,从简枝叶,慢慢地清理年轮。绘画亦是加、减、乘、除。起步必须加,学习各种技能、技法;接着就是乘,师古人、师造化,转益多师,不断地将知识翻倍数;再则是除,打通万里路、融化万卷书;最后是减,参禅悟道,只留精、气、神。
如果你把手握紧,里面可能什么都没有,也不可能再往手上放什么,紧握着的双手是没有机会的,也没有多余的手去抓任何东西,因为你只有两只手。如果把手放开,你可以得到一切,也就是说,想去拿什么就去拿什么,想去抓什么,就去抓什么,轻松、自由。把这个道理推及绘画,如若不松动,画面中的什么东西都如同紧握的手,便不可能介入其他东西来丰富画面,也无法使画面灵动。反之,以放松的笔触去刻画心中的世界,且因为放松,可以随心把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放入到画中,并使这张画放出光彩。
相信自己,做什么都要有自信,要有文化、精神、目标的自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绘画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形式都要有。我们的绘画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黄阿忠/ 窗 布面油画 120cm×90cm 2008年
黄阿忠/ 黑罐 布面油画 100cm×70cm 1994年
简素不会对奢华自卑,艺术的减法为大容量而去。说是简,却经历了繁复,走过了千山万水;虽是素,却也充满透亮,曾经的甜酸苦辣。
山水岁月越千年,绢丝尺素过百锤。无论构图、皴皱、点划、笔墨等皆成定论,虽有历代之革新、创造、变化,然亦不变其宗;若尝试作线条入性情、作笔墨入自我,则可渐成自己的风格、形式。
吾等缀笔墨技法不停,探山水格局不休。实践出真知,当线条、墨块在宣纸上挥洒,当现代意识与传统思维冲击,上下而求索立矣。
绘画有习性,惯用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此所谓个人的认知局限。然若此习性生长激素增至灿烂,使“局限”强大,则可变成一种风格、形式、语言、标识。“局限”的强大需要充实许多内容,比如文学、哲学、诗词、歌赋、审美等,并把它们融化到“局限”之中。
绘画理论分两种:一是大概念,于美术史以据,梳理、分析、总结绘画的来龙去脉,缘起、创类、分支、审美取向、派别等,并上升到理论;一是个人的思想体现,个人的认知、理解、想法、表现,实践的体会、技法的特色、修养的蕴含。
绘画是画家从自然中所领会的空间,绘画所想要创造的空间,是理想的审美空间。绘画不需要真实空间,要的是打破真实的自然空间。画面的空间,是一个经营位置的构成;是色彩在平面上的跳动;是线条游于疏密有致的节奏。画面中的构成、色彩以及线条的上下、左右、中心、四周都要为创造空间而增添活力。
我们要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必须研究画面的形式感。透过具体形象上画作点、线、面在空间上的布控。它们所占有的位置、方向、大小,决定了它们的形式,并注入黑、白、灰及色彩的视觉元素。通过不规则的几何形、不同的明度、纯度、色阶、肌理等有序的安排,以达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
黄阿忠/ 外滩·1940 布面油画 140cm×160cm 2016年
画面的分割,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构成。在静止稳定的画面中产生一种运动感,交错起伏着节奏,就像跳高跑步、冰上舞蹈那些优美,快慢结合,恰到好处。在富有动感的形、色排列后面,隐蔽一条心象的轨迹,就像受天体运行规律支配的满天星斗,疏密聚散,自然成景。
↑黄阿忠/昨日记忆 布面油画30cm×30cm 2014年
↓黄阿忠/渔政2布面油画90cm×90cm 2013年
黄阿忠/驳船 布面油画80cm×50cm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