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园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2020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塔吉克斯坦总统通话时首次提出“后疫情时代”概念。2020年,中国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时至今日,国外严峻的疫情形势和国内局部疫情都反复告诫我们,这场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未结束。面对突发情况,将传统线下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的实践早在2015年北京市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时就曾探索过,未来还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情况也亟需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面对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借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倒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四化”转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0年11月,在长沙举办的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问题展开了研讨[1]。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认为应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开展10大元素教育并通过3大渠道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中山大学李辉教授总结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3个基本向度,即主导向度、文化向度、主体向度。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指出通过直播、慕课等多种形式,推进集体备课常态化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湖南大学龙兵教授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主张利用历史资源、生活实际和情感传递让课堂“活”起来、“实”起来、“亲”起来。此外,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可知,学界对关于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都有一定的研究。如刘宁、董辉(2022)分析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2],李健江、花筝、彭冬艳(2022)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安全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3]。另外,还有侧重于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两方面对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途径的研究。如白艳丽(2021)、刘礼和朱凌云(2021)、费萍(2021)、李倩(2021)、吴文杰(2021)、陈芝宇和张志泉(2021)等人思考从教学内容上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4-9],龚强和侯士兵(2021)从教学方法上摸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10],王秀霞(2021)从教学方法上思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11]。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现有的研究成果多偏向于从理论上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从思考教学内容上改进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缺乏从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全方位整体提升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导研究。因此,这也为本文继续深入思考留下了可以深入的空间。本文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停课不停学”混合式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及湖北省各高校混合式教学探索和实践,并结合教学对象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总结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长效机制。第二,反思新形势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面临教学对象心理、社会思想政治教学环境等变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改进的地方,分别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4个方面重新认识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第三,以内容为王,借助抗疫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通过生动、丰富、务实的教学内容走进学生心里。
1.教学形式从线下转为线上或混合式教学。由于疫情的反复,教学方式从线下转为线上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逐渐熟悉了教学形式的转换,从原来的对线上教学的不熟悉、不会用到现在日益精通和习以为常,这也是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形式的新探索过程中,随着网络环境、技术准备和设备保障的逐渐成熟和日益完备,线上教学资源也不断丰富,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智慧树、哔哩哔哩、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广泛的知识来源渠道让学生比疫情发生之前有更多的选择,技术赋权条件下让不同高校的学生拥有更加平等的发展权。且线上教学不比传统的线下教学,受时间和空间以及各种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极端天气、放假、教室被各种考试占据、身体状况影响等,线上教学形式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开展教学和研讨。但与此同时,混合式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的原因确实让学生接受教育更便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选择的权利;而另一方面,也恰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听课、听什么样的课、怎样听课的权利。
2.教学效果从感性认识变为技术化数据指标。对于传统式的线下教学,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源于教学督导评价、教师自查、学生评价3种途径。其中,教学督导评价取决于到勤率、抬头率以及教师讲授给督导的印象;教师自查主要通过同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面对面的教学体验。这两种教学评价来源或多或少受到评价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感性认识的影响,通常只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给予公允且符合事实的判断。但是,尽管评价主体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的程度,很难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个体做出精准的研判和把握,对于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听课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而线上教学过程中的考勤记录、在线时间总长、切出屏幕次数、答题通过率、参与互动等都有具体的量化数据,教师能够借助可视化的数据科学评判上课听课情况,并能从中筛选出“差等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更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一方面能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能规诫和惩罚“屡教不改者”,树立线上上课正常秩序和要求准则,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
3.教学管理从硬性规定变成刚柔并济式的规劝。线上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资料的渠道,学生可以在同等教学信息中选取自己认为更优质的或点击量更多的、更感兴趣的、更有获得感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线上技术赋权的原因让教学对象享有比传统线下教学更多的“自由”。如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却不听课的方式变相“翘课”,也可以通过匿名评论或留言的方式对于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提出质疑。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由原来的硬性规定,如通过考勤、点名、课堂管理等方式强制性地约束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转变为现在的通过主动改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等刚柔并举的规劝来吸引学生,同时加强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和可视化数据的反馈,强化线上教学效果。这柔与刚的结合,不仅适应了技术变化带来的时代需求,也顺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创新,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4.教学主体从单一和双头变为多元化主体。疫情发生之前,教学主体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加上线上教学资料作为补充。由此可见,线上教学并不是必需的。疫情发生之后,当线下教学因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而中断,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要求,线上教学平台或在线授课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这一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决定了教学主体从原来的授课教师为主,或是授课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双头模式,变成了教学主体不局限于授课教师一人,而是以学院为集体的教师群体;也不局限于本校师生,而是全国教学资源平台上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反馈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激励线上平台教学资源的升级与改进。2020年4月28日,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首批上线课程193门,来自53所“双一流”高校和7所专业特色高校的各类课程都囊括在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为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资源之一是武汉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56 961人,而同样的课程,其他教学资源听课人数最少时仅达2 000人左右;且优质教学资源的听课对象也不局限于本校学生,而是惠及全国。正是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学生才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有更大的影响范围,教学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也由小范围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辐射至全国,实现多元化教学主体的新模式。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可以简单分为消极和积极影响两种,多数教学对象心理是两者兼而有之,但在中国疫情防控有力措施的影响下多数是积极的。而且,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也呈现随时间变化波动的情形,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通常消极的情绪会上升,但当形势出现缓和时,积极情绪会占上风。
1.消极情绪的滋生与变化。当疫情突发或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多数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慌、迷茫和焦虑,尤其是当身边有人出现感染的情况下,在早期会产生伤心、焦虑、失落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时心理上的巨大波动很难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抗疫无关的内容产生兴趣或认同。在2020年上半年武汉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受疫情的影响很大,极易被与疫情相关的话题和内容吸引。因此,如果将疫情防控的相关话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反馈。2020年2月14日至5月24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上海市学生心理状态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时代学生的心理确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和焦虑[12]。2020年3月9日下午,教育部社科司、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被战疫当中的最美青春所感动,立志兑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达到了思政育人的效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这种“融入”教学须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和跟进才会取得持久的效果。2022年3月至4月,上海市各高校实施封闭式管理之后,上海市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小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的发展会随着社会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介入以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而疏解。
2.积极情绪的影响与升华。当疫情的形势日趋稳定,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平稳,也会慢慢接受和熟悉居家学习的方式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还有的学生认为在家学习有更多时间进行反思,易于个人查漏补缺,系统性学习。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疫情虽然给学生造成很多麻烦和不良影响,但同时也磨炼了学习意志,锻炼了独立思考和求实创新的能力。疫情对于意志顽强的人不仅留下了伤痛,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的勇气,带给他们对人生的新思考和深刻感悟。在2021年下半年短学期实践答辩会上,一位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用毛线编织的黄蝴蝶嵌入生活的各个场景,来表达自己经历亲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而重新思考生命意义的感悟。她说:“黄色代表太阳的温暖,毛线带来的柔软的触感像极了去世的父亲和姑姑留给我的温暖记忆。一只只黄蝴蝶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预示了人间温暖无处不在,它们会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位积极向上、好好生活的人。”经历过疫情考验之后的学生会成熟很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会倍加珍惜学习时间和进步的机会,学习态度和效率也会有很大提升。事实也证明,经历过停课之后的复学,线下听课效果和抬头率都有明显提高。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全方位提升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朝着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四化”转变,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混合式教学是用于应对包括疫情反复或未来各种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时而采取的“停课不停学”的长效机制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探索金课慕课式共享教学资源、线上微课堂或线上平台短视频、“主播式”线上直播参与模式等3种形式。从课上讲授、课下引导、网络互动3个情境入手,抓主题教育、舆论引导、关键节点3个重要方面,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失声、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时失语的情况,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面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时能够做到主动发声,守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责任田。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的变革。从线下教育转向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需要授课老师对于信息化手段的熟练操作,以及对于网上信息平台和资源的充分了解。同时也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主动构建网络知识库,打造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的专属网络资料库,而且在主题和内容上也要更契合后疫情时代的需要。好的教学主题要求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从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关心、疑惑的社会问题入手,通过系统性理论教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而且要解决学生心中的疑虑,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各种未知因素。教学内容上要针对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管理难度变大、教学主体多样性变化,以及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等情况,更多地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学生兴趣,使教学更“接地气”一些,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和可读性。
2020年上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和湖北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块地方涌现出各种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民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湖北省百万在校大学生的最鲜活、最厚重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3]而伟大抗疫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围绕“中国精神”的战疫主题,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讲清楚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将“高大上”的理论与“接地气”的身边现实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让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一点上,湖北的高校更有发言权。华中师范大学以“抗疫家书”为主题,采用虚拟时空的特效制作,通过书信、日记、朗诵、歌曲、对话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一幅“错位时空”式爱的传递画面。武汉工商学院将141名参加抗疫的师生事迹编写进该校抗疫故事讲述录,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2020年以来,武汉多所高校纷纷挖掘身边的抗疫故事。各高校组织参加抗疫的教师和学生讲述亲身经历;邀请“人民英雄”张定宇及金银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演讲比赛、抗疫故事征文、抗疫图片和视频征集等活动开展“第三课堂”,将抗疫题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温度。
根据专业特点、时代特色、时政热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采用线上与线下老师讲授、抗疫英雄助讲、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经典诵读、VR体验、实地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视”“听”“说”“行”“思”多维感官进行沉浸式体验教学,将图像化、数字化、情景化、趣味化等元素融入教学课件当中,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中采用“快闪”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视觉感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如“富起来的中国,是否可以躺平?”把一个个教学知识点用适当的逻辑关系“串”起来,将枯燥的理论用一个个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丰富起来,让呆板的学术语言通过生动活泼、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案例启发、对比启发、设问启发、情景启发等启发式教学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通过疫情防控过程中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通过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疫情防控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通过设问和对比以及实地调研,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带头践行并鼓励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或自觉有效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因时制宜回应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疑惑,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讲,还鼓励学生主题发言以及师生互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一方面,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因为技术赋权的原因出现信息管控风险增加,以及网络谣言遍布下的理性缺失和螺旋效应下的群体失序等困境,因此,亟需合理引导大学生辨别是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理解透明的信息披露和迅速高效的协同抗疫对于全人类团结互助、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更加坚定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明大德”“养正气”。同时,透过“中国抗疫故事”引导大学生增强哲学思辨和历史底蕴,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思考中学本领、长才干。另一方面,青年一代通过在抗疫过程中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勇挑大任的实际行动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彰显出青春奋斗的最强风彩,不负党和人民的希望。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血有肉”,更增强了素质教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以此鼓励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强国有我”绽放无悔青春。
根据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四化”转变的实践教学,相比于2020年上半年的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提升。最直观的感受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了,心更近了,上课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敷衍应付和完成任务,下课之后也不再是着急离开课堂,而是愿意主动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这次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而且是一次战争。”[14]疫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也是一次危机,同样是一次大考,而且是一次革命。疫情刚开始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线上教学方式不会用、不熟练,导致线上教学多次“翻车”,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如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方式已经相对成熟,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实际、阶段实际主动求变,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动权。在后疫情时代,通过技术赋权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加之教学对象复杂的心理变化,倒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的“四化”转变,建立起混合式教学资料库,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抗疫精神等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邀请全国支援湖北抗疫的医护人员来校园看樱花,以“最高礼遇、武大情怀”表达感恩之念;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抗疫图片展、方舱医院、抗疫博物馆等,让学生在现场实地感受伟大抗疫精神。把这些抗疫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场战疫过程中的生动体现:各条战线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团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讲透抗疫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分年龄、不分地位、不分贫富,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落一人,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真正体现了“人民江山论”的为民情怀;讲清在抗疫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短时间建起两座床位超过1 000张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为感染病毒的患者提供了及时的隔离和治疗,有效地阻隔了病毒的传播;讲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见卓识:新一轮的国家安全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的合作共赢模式,只有携手共建、平等互利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将这些道理讲明白,让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许多同学听完后都感慨“思政课居然能够这么有意思”,刷新了原来的认知。
后疫情时代是一个特殊时期,经济和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心理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是应对疫情和未来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做出的教学方式调整,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抗疫精神融入化是针对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和学生的焦虑和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学方法多样化是丰富后疫情时代教学方式方法,将死的知识用活,将教材转变为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学质量。情感教育升级化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上认清新发展阶段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这“四化”转变是针对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动选择,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5]。针对后疫情时代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通过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四化”转变,做到因时制宜,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党的理论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和“水到渠成”的效果。诚然,没有哪一种教学形式是一成不变的,未来还会根据具体时势的变化,因时制宜地变换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不断巩固和完善的。一是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和定期维护管理。这一点是必须且必要的,从而创建能够应对未来突发情况坚持“停课不停学”的一整套教学资源和体系。二是整理武汉抗疫和湖北抗疫的优秀案例和材料。这一点也是亟需要做的。在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对武汉抗疫保卫战和湖北抗疫保卫战还存有鲜活记忆的时候,要尽快挖掘、整理并保存,为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为湖北省本地高校教学提供最鲜活的素材和身边的案例。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尊严感的最好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