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艳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当前,在持续推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一阶段的表现是:在各级政府的外部政策支持与行政干预下,乡村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已得到很大改善,部分学校因其后发优势,甚至超过了城市学校的水平,但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相比仍有差距。从某种意义而言,乡村学校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乡村学校发展的关键演变成内涵式发展。在这一阶段,乡村学校的发展变革更多需要依靠乡村学校自身,需要依靠乡村学校主动出击,进而去获取充足的集体性力量。这种集体性力量就是乡村学校的社会资本。
明晰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内涵和特征,是我们准确把握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时代意蕴,也是推动乡村学校社会资本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学界对社会资本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在目前有关社会资本的界定中,存在以下3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布迪厄把“关系网络视为社会资本的本质”[1],林南把“社会资本视为权力、财富、声望等资源的集合”[2];科尔曼、奥斯特罗姆和帕特南等主张“社会资本即事物和观念的综合”。具体分析上述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提取出不同社会资本界定的共同之处,即学者们都认可关系网络的重要性,承认社会资本以共同的观念为基础并在互动交往中产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把乡村学校的社会资本定义为:在共享观念和精神、相互信任、互惠交往及关系网络基础上,乡村学校所建立起来的有助于其变革发展的各种显性或者隐性资源的集合。具体而言,乡村学校的社会资本包括以下3个基本要素。
1.社会信任。乡村学校的社会信任包括校外社会信任和校内社会信任。校外社会信任即校外利益相关者对乡村学校的形象、品牌、声誉等的认可程度。良好的外部社会信任有助于乡村学校巩固生源,吸引优质师资,获得竞争性的教育资源;而拥有低水平外部社会信任的乡村学校,因其社会评价较低,则难以吸引到优质生源和师资。校内社会信任涉及乡村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拥有高水平内部社会信任的乡村学校,容易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围及团队精神,教师愿意支持学校的变革发展;而低水平的内部社会信任,会造成乡村学校人心涣散、群体文化割裂、学校发展停滞的局面。
2.互惠规范。乡村学校拥有的互惠规范同样有内外之分。对外,乡村学校的互惠规范对象包括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伙伴学校以及乡村家长等;对内,则有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3]。乡村学校的互惠规范有助于减少内耗,帮助实现主体间偶然合作的常态化,引导合作文化的生成,并促进乡村学校变革力量的联合。正如埃里克森所言:“关系紧密的群体内的成员们开发并保持了一些规范,其内容在于使成员们在相互之间的日常事务中获取的总体福利得以最大化”[4]。具体而言,校外互惠规范能够帮助乡村学校与外部主体建立持续而稳固的合作关系,有益于乡村学校汲取推动学校发展的各类有形或者无形的资源;校内互惠规范则能在学校内部促使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互助合作,保证沟通交流的渠道畅通。
3.关系网络。布迪厄、科尔曼、帕特南和波茨等社会学家特别强调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乡村学校的关系网络也有校内外之分,同时,以乡村学校所在区域和所从事行业为划分依据,乡村学校的关系网络还有地缘和业缘之分。地缘的关系网络是乡村学校和乡村社区、当地企事业组织或其他个体结成的联系网络,业缘的关系网络是乡村学校与教育系统的其他主体结成的联系网络,二者同属于校外关系网络。乡村学校的校内关系网络是指在乡村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这里所说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领导、教师和学生。校外关系网络能为学校提供可资利用的关系资源,乡村学校可以凭借这些关系资源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些难题或争取稀缺性教育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校内关系网络能为学校发展提供融洽的人际氛围,增加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学校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团结。除此之外,校内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还可以消除变革发展所带来的紧张和不确定感。
1.集体性。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集体性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需要集体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创造。福山指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普遍的社会德行而非个人美德的基础之上的。”[5]乡村学校的社会资本的构建,同样需要以价值共享和集体努力为基础。其二,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成果是学校师生员工所共有的成果,乡村学校的所有师生员工都可以利用社会资本来为自己的成长、发展加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乡村学校社会资本能为全体师生创造融洽的发展环境、良好的人际氛围,为他们争取优质的机会和利益。
2.乡土性。乡村学校的地缘关系网络具有乡土性。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村、乡镇)、当地企事业组织或其他个体所搭建的“本土”关系网络,是影响乡村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属地原则”下,嵌入于乡村社会的乡村学校所遭遇的许多困境和矛盾,都需要得到当地村委会、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和调节来加以解决。乡村当地的企事业组织或社区个体可能会资助乡村学校或与乡村学校合作、互利共赢,其对乡村学校的判断、评价也会影响乡村学校的社会声誉。显然,乡土性的关系网络受乡村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能够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的支持有限。但乡土性的关系网络也有它的优点。与乡村学校“结缘”组成关系网络的组织、群体和个体,由于长期扎根乡村,其对乡村的历史发展、人情物貌、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有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这些认识成果只要被乡村学校充分利用,就能有效转化为极具乡土气息的教育资源。
3.教育性。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与乡村学校结成互惠规范、有利益或人情往来的多是教育系统内的单位、组织或个人。依靠这些教育系统内的单位、组织或个人所结成的“伙伴关系”及所开展的教研活动,乡村学校可以争取优质教育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乡村学校占有相应社会资本,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乡村学校的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谋取“私利”,而应是服务于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满足乡村学校育人的需要。
社会资本与乡村学校发展是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关系,乡村学校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凝聚乡村学校的变革力量,有助于乡村学校获取教育资源,进而推动乡村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同样,乡村学校的变革、发展、壮大,也能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增进自己的社会吸引力,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具体而言,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有如下几方面价值。
坚定的专业信念、自觉的公共精神,易于在群体内部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及融洽的合作文化。而合作文化本身就是推动学校变革的主要文化特征,借助合作文化的构建,可以促使教师从集体立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校教师群体内部的有效沟通和相互协作,推进教育变革责任的共同分担。
社会资本理论特别重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信任关系的构建。以此可以促使乡村学校内部群体尤其是教师群体在这种奋进、融洽的积极工作氛围中凝聚专业信念和公共精神,进而在获得相应物质利益的同时,还享有精神的盛宴,能够为了专业群体所确立的奋斗目标而去努力。这样,教师才会觉得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有质量、有尊严。
高度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是乡村学校变革的前提。很多研究者认为,社会资本在民主决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实现决策权威多元配置的重要保证,它促使决策的权威性根植于复杂的民主决策结构里,确保普通成员在组织决策中享有权威地位。每个人的资源来源不同,造就决策权威的分散化,从而减少了稳定的政权结构下的信任风险[6]。
在乡村学校,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就意味着高水平的相互信任关系、高频度的主体互动关系和高效率的人际关系网络。在拥有高质量社会资本的环境中,乡村学校内部的普通师生员工都能充分体悟到自己是学校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此他们拥有高度的责任感,愿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学校也能及时采纳师生员工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营造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互惠规范和高品质的关系网络,不仅有利于学校师生的成长,也能促进和优化校长的学校管理效率。
首先,从乡村学校的实际状况来看,大多数乡村校长是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威和集权式管理方式对学校加以领导、管理的。行政权威与集权式管理并非一无是处,但这种管理方式是否有效,与校长本人的责任感、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过于强调行政权威和集权式管理,即便能实现有效管理,也易导致压抑的教育环境,师生难以发自内心地产生认同和支持。而借助校内社会资本的创生,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效地改善乡村校长的管理方式。其一,学校如果拥有了大量良性社会资本,行政权力和专业自主之间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因为在现有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下,校长虽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但教师群体借助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会产生和形成专业权威。教师群体所拥有的专业性可以对学校的管理行为,尤其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进而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其二,一个拥有大量良性社会资本的学校,其内部组织架构一定是纵横交错的,除了垂直式的行政性组织外,还会有诸多水平式的非行政性组织。非行政组织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教师学科专业交流组织、教师组织、学生自愿参加的导师工作组、形态固定的文化沙龙、读书会等等。借助于这些水平式的非行政性组织,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对平等又有尊严的交流,可以进行较为广泛而又有深度的合作,从而促使师生形成集体性力量,进而有效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
其次,对于乡村校长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生在乡村、长在乡村,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从乡村学校的“本土”成长起来的。他们通常的优势是:对乡村社区和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非常了解,希望能在自己任内尽可能地推动乡村学校发展。他们通常的不足是:较为缺乏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未必能够准确把握住新时代教育剧烈变革的轨迹和乡村学校发展的方向。由于部分乡村学校地理位置偏远,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乡村校长很难准确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向,也难以采取有效行动在第一时间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的主流中去。在此背景下,如果乡村学校拥有大量高品质的校外社会资本,就可以帮助乡村校长提升教育影响力,协助乡村校长加入教育联盟、教育集团等合作发展共同体,吸纳校外教育专家、教育团队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乡村校长应自觉建构自身和学校的社会资本,通过广泛、主动联系,创造、抓住和利用学习交流的机会,及时更新观念,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并引领学校的变革发展。
乡村学校社会资本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交流,推动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化。
首先,社会信任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润滑剂。在乡村学校内部,较高的社会信任彰显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赖,这种信任关系有助于教师保持工作的热情,促使教师有更多的信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在乡村学校外部,较高的社会信任可以帮助社会大众去了解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困难,理解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付出的辛劳,帮助乡村教师赢得社会的积极关注和肯定,同时也彰显了社会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精神的信心。这种信心会使乡村教师得到鼓舞,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更坚定的态度和决心走提升自己专业的道路。
其次,互惠规范有助于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如前所述,在乡村学校内部,积累高品质的互惠规范可以有效推动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同伴支持,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校本培训为例,通过建立互惠规范,能促使参加校本培训活动的教师之间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避免合作、交流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在乡村学校外部,互惠规范的对象通常是兄弟学校、地方政府或者地方高校,这些互惠规范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高层次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借助这些培训和交流,乡村教师可以更多地走出校门,实现专业发展阶段的提升。当前,一些地区乡村学校构建的互惠规范已初见成效。在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乡村学校与兄弟学校组建的高低搭配的教育集团或教育联盟,促使集团或联盟内部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能广泛参与互帮互助活动。
最后,关系网络能为教师发展营造积极氛围。乡村学校教师与其同事、学生家长等各种群体和个体所形成的关系网络通常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特点。由于结成关系网络的双方相互比较了解,具有良好的信任基础,因此这种良性的关系网络,能在教师与其他主体的教育教学合作中提供情感支持。
学校社会资本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高度信任让学生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高效的互惠规范能促使学生与其他主体间互助行为真实的发生;良好的关系网络能让学生感受到融洽的人际氛围,从而建立起应有的集体归属感和班级责任心。除此之外,社会资本对于学生发展还有两个特殊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观念。乡村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立足乡村又超越乡村的具有一定国民素质的个体。借助于良好的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乡村学校可以吸纳大量生于斯长于斯的优秀乡村组织、单位和个人加入乡村教育教学工作。这些集体和个人的“现身说法”,能培养乡村孩子对乡土的热爱和依恋,能引导乡村孩子正确看待乡村大地。
其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乡村孩子本性率真质朴,坦诚可爱,但因乡村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娱乐活动较少、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乡村孩子也有不善于交流、社会认知视野狭窄等缺点。对于乡村孩子的未来发展而言,他们不应该局限于乡村生活,而应当享有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由此,乡村学校校际间的教学研修、乡村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建立的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可以帮助乡村学生去体会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认识不同的思想观点,了解不同的行业规范,进而帮助乡村学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是推动乡村学校深度变革的重要推力,乡村学校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大力促进优质社会资本的积聚。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不管这段历史是长还是短。学校在发展进程中,无数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片断和事件共同构成了学校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氛围和文化传统。乡村学校,无论是乡镇的中心学校,抑或是乡村的教学点,也都会因为自己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特定的氛围。学校氛围以其潜在而有力的影响左右着学校成员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学校氛围对行为的规范,不在于强制,而在于诱导,在于特定背景下人们的自觉遵从。它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的掌握不需经过特别的训练,可以在耳濡目染的工作与学习中逐渐感觉到它的存在,熟知它的特点。
在乡村学校内部,正面、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如校园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教师坚守乡村学校的职业信念、学生身上所展现的认真学习的态度等,会推动乡村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传统的惯性、乡村文化的封闭性以及学校自身的积弊,乡村学校氛围呈现出来的并非全是积极因素。负面的学校氛围,如部分教师不安心于当前工作环境的状态、学校团结合作氛围的欠缺、学风不正等,则会带给乡村学校以破坏性的压力。为此,乡村学校要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乡土优势和乡村特色。校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充分发动师生员工开发和创生乡村学校文化,共同塑造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典范,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使师生员工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学校的变革发展贡献自己的心力,自觉地互相合作以实现学校的变革目标。
社会资本在主体的互动中产生。假如一个社会组织(如家庭、工作单位)中没有互动,没有情感的相互倾诉、工作中的相互支持、观点的相互交流,那么这个组织中成员的关系是淡漠的。该组织不是一个集体,而是如同一个装满马铃薯的麻袋,因为马铃薯之间彼此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同理,乡村学校的社会资本就是在乡村学校各类主体的互动中形成的。互动存在于家校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互动的质量与频率影响着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不仅能帮助乡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也能帮助乡村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教师之间的互动,诸如随意的闲谈、一起打场球、关于教育教学或班级管理的意见交流等,无疑能促进教育信息的共享和教育理念的融合。所以乡村学校要多创造增加主体互动的空间和时间,很多时候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会在不知不觉间建立和维持彼此的信任,加强彼此的联系,增进相互的了解。正如有学者所说,“知识交流依赖于社会联系,没有某种程度上的交流与信任,知识讨论将不会开始;没有某种程度上的理解,人们之间的讨论将不会深入”[7]。
这里所说的其他社会组织,是指把政府和学校排除在外的、与乡村学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对乡村学校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组织。从社会组织的构成来看,其内涵同样很广,且类型多样,诸如企业、商店、工厂、公司等等,均可以列入其他社会组织范畴。
就乡村学校社会资本而言,只要与外部的社会组织存在互动关系,就有社会资本的产生和存在。就性质而言,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增量,与社会组织的类型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关系双方互动的频度和深度有直接关系。
当然,乡村学校本质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其他社会组织是否能够促进乡村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首先要看其与乡村学校的人才培养有无交集。例如,一所办在乡村学校附近的生产化肥的企业,从表面上看与乡村学校并无直接联系,但如果使它成为乡村学校的一个社会实践基地,乡村学校的学生定期去这个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观摩相应的化学反应实验,则表明该企业是乡村学校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是乡村学校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与此类似,当越来越多的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时,乡村学校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因此,乡村学校要主动走出去,与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横向联系,从而更好地为自身发展创设氛围,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