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峰
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法国作家莫泊桑也曾说过:“一个恰如其分的动词威力无穷。”那么,动词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动词就是整个文学句子的核心和灵魂,对于人物描写的作品来说,更是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人物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使用动词,文字就会非常生动,整篇文章也会很精彩,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可以让读者有更绝妙的阅读体验。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可能、意愿、趋向、判断、行动始终、使令等。下面就结合课文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赋情予动词,心理活动更细腻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为例,该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动词,通过恰当使用动词来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跟随作者的文笔,一起来看看如何巧用动词来刻画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少年闰土》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儿时的快乐情景和一个活泼可爱、聪明机智的少年闰土形象时,是离不开一系列动词的高频次使用的,作者对于童年时期相处的欢乐情感便是通过一系列传神的动词来传递的。文中的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表达便在于非常巧妙地使用了那些动词。
文章第一段对少年闰土的描写中,动词运用比较频繁。首先是回忆少年时期的趣事时的环境描写,对于高空中的圆月,用了一个“挂”字,清朗夜空下的皎皎月光便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活动的场景只此一字便足够了。接下来对好朋友闰土的描写“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一个“带”字写出了人物闰土的外貌打扮,从中既可以看出人物的家庭出身,又能使人联想到一个满脸稚气的可爱顽童形象;一个“捏”字则将闰土拿钢叉的姿势和娴熟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捕猹的时候,一个“刺”字,让人感受到力度之大,一个“扭”字活化了猹逃跑的情形,一人捕、一兽逃,动感十足,代入感十分强烈。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铺垫场景,运用精妙的动词来描写人物和动物的动作,让具体化的场景更加形象化、生动化,闰土的活泼机智、灵活勇敢这些美好的特质也因这些动词的运用精妙变得更加具体化和可感化。
恰当地运用动词,更加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进而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见到闰土的时候,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文中是这样写的:“我便飞跑的去看”,“飞跑”一词写出了作者想要见到小伙伴的迫切心情。人自然是无法飞的,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再有对于捕鸟这件事的安排,闰土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先选择好天气,再对捕鸟活动进行安排,采用“扫”“支”“撒”“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描写来将捕鸟的活动步骤具体化,细分到每一个最小的动作单位,进而通过这些动词将捕鸟的行为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将人物的行为活动用贴切的动词展现出来,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反映出少年闰土勇敢、聪明、身手敏捷等性格特征。而作者对于后面快乐趣事的期待这一心理活动也是通过这些动词反映出来的。这段文字塑造的人物,与作者《故乡》一文中表现出的闰土后期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在读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这些动词描绘出的动作画面,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动词使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形象化。
少年时的闰土是多么活泼开朗,多么无忧无虑!内心里装满了各种有趣的事情,也乐于和朋友一起分享趣事,有色彩缤纷千奇百怪的贝壳可以捡,有瓜地里的獾猪、刺猬、猹可以捉,一个活泼好动、机智勇敢、害羞又健谈的乡村男孩形象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鲜明形象的确立与作者巧用动词是分不开的。
二、赋神予动词,性格特征更鲜明
除了《少年闰土》,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摔跤》一文里,对于动词的运用也是较多的。文章选自《小兵张嘎》,主要描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场景,主要采用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即小嘎子顽皮、活泼好动、敏捷且好胜心强的个性,以及小胖墩儿自信爽朗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需要通过外貌或者动作来表现,而动作对人物描写所产生的效果达到的境界会更高,动词的使用可以更加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在《摔跤》一文中开始就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揭开整个故事的序幕,接着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这里的“跳”“退”“闪”“脱”“叉”等动词写出了小胖墩儿动作的迅速、身手的敏捷、应对的从容。接着写了小嘎子在摔跤时的情景,这里用了“手疾眼快”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和清晰,“疾”和“快”字分别写了手上的速度和眼睛的反应能力,表现了小嘎子的灵活和身手敏捷。对于两人各自的站姿,文中用了一个形容词“虎势儿”来进行描写;小嘎子对于对手的判断用了“动转不灵”一词来描写,小嘎子认为小胖墩儿身体胖,所以转身肯定不灵活,反应会慢。因此,才会在其周围不断周旋,周旋时的动作用了“蹦来蹦去”,写出了小嘎子此时动作的灵活和“很占了上风”,也表现出小嘎子求胜心切——迫不及待想要抓住对方的弱点,快速击倒对方,获得胜利。在动作技巧上又用了“下冷绊子”,用来描写小嘎子制敌的动作。这些动词的使用把小嘎子的性格特征传神地表现出来。
在描写小胖墩儿与小嘎子摔跤的表现时,动词的使用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塌着腰,合了裆”,“塌”字写出了他腰部的动作,“合”字写出了裆部的状态姿势,可见姿势已然摆好,正准备大干一场;对于小胖墩儿脸上的神情描写“鼓着眼珠子”,用了动词“鼓”,表现出人物此时气势满满。从这一系列的动词可以看出小胖墩儿在摔跤前的动作和气势,人物此时更加生动形象。
动词连用,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写两人较量的场景“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一个“转”字写出了对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状态,可见双方旗鼓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动手,谁也不愿意露出自己的弱点;等到真正摔起来,“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抓”“挠”“揪”字表现出双方摔跤的激烈程度;这时候对于小胖墩儿的身材体型又进行了描写,“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用“膀大腰粗”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外在优势,“推”“拉”“拽”“顶”四个动词的连续使用,更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在摔跤过程中的动作,将一个机智、灵活,又有小心计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反击时“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钩”“别”“推”分别突出人物动作的灵活性、身手的敏捷性,后面再用一个“摔”字结束这场比赛,用来描写人物的惨败形象。作者在文章中巧妙使用了动词,将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感染力极强。
结合全文来看,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刻画了一个有小心计,又好动且争强好胜,还聪明擅用巧劲的嘎子形象。对于小胖墩儿也运用很多动词来进行描写,刻画出一个直爽自信、身手敏捷、机灵的人物形象。
由此可见,如果恰当地将动词用在人物描写上,能有效增强所刻画人物的立体感,发挥出传神的描述作用。动词的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而且有些动词能直接反映出作者的心境,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强化代入感,从而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对于我们的日常写作来说,动词的使用是不可忽视的训练。我们要善于积累和使用动词,深入學习理解和分析优秀作品对于动词的运用技巧,学会使用动词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行为特征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等,努力发挥动词的表现效果,从而丰富我们的作品,让我们的文章更具感染力、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