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明洪
(绵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主阵地,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和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政策导向下,地方高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实施创新发展人才战略,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地方经济服务水平,推进地方高校与行业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实践性人才,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基础保障[1].为应对知识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挑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创新的新引擎,要求高校必须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能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专创融合”[2].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在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主动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发展和升级的需求,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能够主动顺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高校社会效益和社会评价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国际国内发展新环境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从党的十九大以后创新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3].创新实践需要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行业创新快速发展,传统的专业教育师资队伍也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践创新人才[4].因此,探索与实践“专创融合”的项目式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高校作为复合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不断为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输送专业性强、综合素质优的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和产出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5G通讯应用的不断拓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本文针对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专创融合”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进而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实施“专创融合”存在的不足.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专创融合”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在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背景下,培养更多更优秀和更专业的实践创新人才便上升成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5].2018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到了新高度,直接作为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改革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转型过程中,“双创”教育探索与改革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通过探索“专创融合”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具有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衔接,也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6].当前,我国在适应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求下,高等学校积极推进实践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构建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效,但能参与其中的学生仍然比较少,加之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只注重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而且创新实践活动系统性和规范性也不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实践创新主动性,与预期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7].在高校以“专创融合”为突破口开展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培养综合素质优、专业能力强的实践创新人才,还能够让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水平,推动实践项目从理论向市场成果转化.这些成果可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既可以充实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与成果间的转化,又能提高“双创”教育的实践水平[8].为解决“双创”教育与教师教学科研脱节、专业教师参与“双创”教育活动不积极的问题,专门构建了“赛教研融会、科教创贯通”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工作促进“双创”竞赛、以竞赛促进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创业与就业.最终实现以竞赛促进实践创新,将“双创”竞赛项目转化成学生论文、软著、专利和创业项目等成果形式,营造教学、科研、竞赛和“双创”教育融会贯通师生共赢的氛围.
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是西部地方高校中最早创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计算机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其专业实践性很强,在专业创建之初就逐步确立了“校企融通、工学交替”的办学思路.
许多地方高校都在依托产教融合实施“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实施层面上的问题,比如地方高校对“专创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重视程度和实施举措还需进一步加强与落实,“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未对接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痛点问题,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融合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评价与过程管理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资源等.
将创新创业教育设定成选修课程成为地方高校惯用的课程设置方式,顺理成章地采用简单考核方式,导致了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忽视[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与融入,任课教师没有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目前地方高校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仍然以理论课和实践课为主,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没有与时俱进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方法等内容.
应用型高校应紧跟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等创新需求,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深入调研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牢牢把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并将其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应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需要,渐进式推进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机融入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本地经济社会需要的专业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与产业界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
许多地方型高校都按照教育部要求设置了与“双创”教育内容相关的通识课程,但总体来看基本上都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未能将其与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10].许多高校也创建了创新学院、创客中心和孵化中心等创新实践平台,但由于和专业实践对接较少,缺乏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融入,因此利用率很低.地方高校很少能做到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机融合,更多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因此,专业课程与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缺乏明确的结合目标,未能形成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实践创新课程体系.
对实践创新教育进行客观评价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措施,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实践创新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理解不深入,重视程度也不够,评价指标维度不能全面覆盖实践创新能力的范围,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等.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注重过程教学,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了过程性评价,比如对国内外创新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重视不够,对创新团队缺乏持续性关注与跟踪评价等.因此,应加强实践创新教育的过程管理与评价,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赋能实践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突出成果的社会效益、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双创”师资来自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还非常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是缺少实践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老师往往在疲于应付工作量,难以保障教学实效性.其次是专业性不够,缺乏实践创新的经验,师资队伍结构也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了“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阻.
在构建“专创融合”模式时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目标,本校学生目前的创新能力和预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在以后完善体系时能发现更多不足.学校在用人单位和产业界进行详细调研,深入了解地方经济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多主体育人方共同参与和制定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过程中可能会遇见很多困难和许多出乎意料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完善和修正,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强化,妥善处理高校在实施中遇见的阻碍,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可以建立评价制度,由社会来评价高校实行人才培养计划的效果,过程中持续对计划进行完善.例如北京的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相应的,许多人才培养机构也因此采取了措施,企业和培养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相互发展.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也要和社会企业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有了发展目标,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专业人才.
绵阳师范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有一个培养目标,两个培养方向.学生既可以选择进入企业进行相关专业工作,也可以进入中小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所以根据学生意向,可安排两个“专创”人才培养计划,一是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是进入各学校调查人才需求以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两个计划方向不同但也互相交叉,都重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使该专业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适应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系统建构时,培养计划不能缺乏企业行业的指导,制定计划时在企业对员工进行大量的调研以了解其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发展方向,避免最初的迷茫期.完善计划的同时建构人才培养系统,高校应积极促进企业行业共同参与培养高校专业创新型人才系统的全过程,“行校企”三方联动,能更快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争取企业专业人才走进高校课堂,给学生上一堂“专业综合实践课”,依托学生必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可以为学生配备“两位老师”,高校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高校老师在正常行课时间给学生上理论课和实验课,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讲授如何在老师给的案例中进行创新改变.暑假寒假期间可用一星期的时间让企业工作者线上给学生演示他们的项目或工作,并扩展更多的知识,给学生真实的项目进行作业.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学生走进工作单位实际体验,并撰写体会和建议.通过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和项目指导,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由于本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同时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和师范技能教育,大一大二的时候重点培养师范技能,大三大四将重点放在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中.假期的实践课可按学生意愿一批进入中小学校见习,观摩优秀教师讲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或体验上课过程,实践体会创新教学方法的效果;一批进入企业了解计算机专业可分为哪些工种,可做些什么工作,需要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可以将专业知识进行怎样的创新,企业专家讲授行业前沿,拓宽学生视野,实地体验完成真实的项目并让企业验收评价.
如果高校要践行“专创融合”理念,则需要重视教师队伍中的创新人才,让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据调查,我国高校中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师资不够,成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大阻碍,所以高校要重视促进人才培养计划师资力量的提高.为了壮大人才培养计划的师资队伍,高校可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提高参与人才计划的教师的能力,例如定期进行培训和组织讲座活动,使教师自己能接触到最新的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师资队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使用奖惩制度,淘汰部分落伍教师,激励教师学习前沿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二是从社会中吸收优秀创新人才壮大教师队伍,在企业中招收满足需要的专业优秀人才担任高校教师,确保高校始终保持新鲜血液,但要严格遵守择优录取原则,选取最优秀人才加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队伍.
绵阳师范学院有其“师范”的特色,很容易能招收到相关教育人才,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导致一个教师教授多个班甚至多个专业,容易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够或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可以加大力度招收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择优录取,然后对新老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按照评价规则设置奖惩制度,择取优秀创新型教师进行人才培养.这样,久而久之,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有优秀教师资源作保障,人才培养计划才能进行下去.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教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当深入调研和了解本地经济产业需求发展,深入理解教学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联系,制定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应当足够重视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等.并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教学,都纳入到评价体系,将实践创新类学科竞赛的过程与结果同时融入到评价体系中,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提供个性化与针对性的评价,对创新团队中的老师与学生给予持续关注与跟踪等.为提高评价的效率与科学准确性,采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手段赋能实践创新评价与激励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突出成果的社会效益、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完善由单一的结果评价导向过渡到多维科学的结果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本文阐述了“专创融合”对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与关系,进而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当地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与过程管理和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实践了“赛教研融会、科教创贯通”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地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