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技能缺失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鄂州市梁子湖区为例

2023-04-06 06:34方爱清夏世仪
西部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监护

方爱清 夏世仪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与需求、健康与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与外出的父母沟通有限,因此隔代亲情关系便成为这些孩子主要的精神支柱,留守儿童依赖祖辈们,祖辈们宠爱留守儿童。

隔代抚养常会存在因沟通不畅、祖辈文化水平不高、 过度溺爱等因素而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不利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缺陷易导致儿童社会化技能发展受阻。初级社会化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技能很容易出现问题,以至于会产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包括价值观上的认识偏差,出现个性及心理发展的异常表现和差异化的行为表现[1]。因此,对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技能的现状分析、问题探究以及回应解决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似乎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关于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留守儿童自身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国内社会学界学者们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野出发,主要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研究[2]。张小屏从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生活目标、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等六方面对不同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质量整体不高,留守儿童群体内部的社会化程度在监护类型上差异显著[3]。

二是对隔代监护人抚养、教育留守儿童的分析。陈智和朱成科主要研究了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他们认为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4]。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4]。由此可以说明,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也可以促进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技能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影响隔代监护型儿童社会化技能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房靖钧的研究中,隔代抚育模式由于父母长期缺位,儿童受祖辈的习惯性经验以及育儿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孙辈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学习等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5]。当下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接受与社会要求相适宜的教育,无论是对新农村建设,还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均是不利的[5]。

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如果不完善,不仅会对其预期社会化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还会进一步将这一群体置于不利的社会地位,甚至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社会化技能的具备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以鄂州市梁子湖区为例,调研当地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为辅助,旨在通过改善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促进其社会化技能发展,对当地村委会以及相关部门提供具有人文科学性的专业化新思路、新建议,为我国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技能发展添砖加瓦,为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进入完全社会化建立基础。

二、家庭教育背景下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技能现状与问题

儿童社会化发展情况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儿童的社会化技能掌握情况[6]。本研究将社会化技能划分为三大板块,即社会化语言技能(表达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社会化行为技能(组织技能、协调技能、合作技能);社会化思维技能(观察技能、适变技能、创新技能)[7]。三者均划分为掌握良好、掌握中等和掌握较差。本文以梁子湖区的61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其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化技能现状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家庭塑造个人性格和社会角色功能失调,社会化语言技能较弱

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技能由社工通过与留守儿童的直接交谈评估得到,参与交谈的留守儿童中,言语技能掌握中等人数占比最多,为38人,他们具备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掌握良好人数为16人,主要集中于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当中;掌握较差有7人,很难与社工正常沟通交流,缺乏一定表达能力。总体而言,留守儿童社会化语言技能较弱,具体表现为自卑、孤独、沟通交流困难等,家庭支持系统较为薄弱,社交能力较差,阻碍个人健康积极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导致社会化进程缓慢。

例如典型案例中,作为调研访谈对象之一的小刘存在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与祖辈沟通甚少,对陌生人有恐惧逃避心理,在访谈过程中,社工始终未能让案主主动开口说话。这与家庭支持系统不佳相关,其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来自父母双亲的情感支持、关爱以及与父母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性格发展不健全,很难塑造积极健康的角色,阻碍社会化语言技能的发展进程。

在农村,5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都是接受的扫盲速成教育,部分是初中以下、初小居多,接受正规教育的较少。隔代监护人监护职责浅层化,大多把重心放在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没有重视到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监护人大多受限于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忠”“孝”理念,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模式,导致儿童在发展中人格塑造不被重视,个人性格和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干扰其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基本技能教授职能缺失,社会化行为技能处于较低水平

儿童的社会化行为技能,根据对祖辈及儿童进行的访谈、学校德育表现的评估以及现场观察得到的数据可知,掌握良好行为技能的人数为20人,掌握中等的有35人,掌握较差的有6人。其中,行为技能掌握较差的6人集中表现为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日常生活结构单一,仅能掌握自我照顾的技能,整体技能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对于外界环境变化以及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例如,在实地观察中,案主小王非常依赖爷爷奶奶,在家庭生活当中,大小事情全部由爷爷奶奶操办,这种依赖心理也延伸到学校当中,在学习中抄袭他人作业,在团队合作中,消极对待,推脱责任等。由于祖辈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教育方式不科学,常采取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未能发挥家庭最基本的技能传授的职能。受限于较为落后的学习生活环境,儿童很难从祖辈那里主动接受到新鲜知识与社会技能。

“隔代亲”的观念深入隔代监护人的日常教育理念,面对尚且年幼的儿童,祖辈监护人更愿意肩负起更多的家务与农活,而尽可能让儿童在自己的庇护下。同时,祖辈监护人大多在白天需要从事农活,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则会将孩子委托给邻居、亲属或者直接将孩子关在家中,因此往往忽视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将其社交局限在小范围内。

(三)家庭教育思维训练方式单一,社会化思维技能较为迟钝

通过学校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了解到儿童的社会化思维技能情况。其中,掌握良好的有9人,掌握中等的占比最大,有42人,掌握较差的有10人。适变技能和创新技能都没有明显体现。

社会化思维能力作为成长后期的垫脚石,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将会深刻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采取压制、忽视儿童好奇心的教育方式,使儿童的思维能力表现迟钝;而采取积极倡导、鼓励支持的教育方式,将会显著提高儿童的创造、观察、探索能力。

经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发展调查区域内儿童的思维能力整体表现一般,活跃度不够显著。通过对家长进行访谈,得知祖辈家长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的敏锐度不够,大多数家长依赖于学校应试教育的思维锻炼方式,过度在乎儿童的学习成绩,却不重视、不提倡、不鼓励多样化的思维锻炼方式。大多数隔代监护人对儿童的监护停留在基础的“吃饱穿暖”的浅层次关怀上,奉行的是“树大自然直”等传统的放养式教育观念,导致他们将教育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方面,认为学校才是培育儿童思维、教授知识的主要场所,认为家庭教育方面仅仅包括督促孩子按时上学、完成功课等内容。同时,虽然留守儿童父母会因为外出务工原因,使得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但是由于儿童同祖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代沟,他们仍然更愿意将父母作为他们情感的倾诉对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祖孙之间的代沟愈发明显,沟通交流的困难也开始逐步增大。

三、社会工作对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技能问题的介入

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及发展的产物,属于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介入,目的是帮助留守儿童摆脱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讲究帮扶,以优势视角帮助留守儿童发展社会化技能,优势视角相信人们拥有接受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及资源,这意味着社会工作关注服务对象的内在优势和资源,把个人及其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服务介入的焦点[8]。

解决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技能缺失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介入:

(一)完善家庭教育体系

虽然隔代教育是留守儿童重要的教育形式,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直接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外出务工,也需要将孩子的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在通信设备日益发达的今天,父母应当及时主动地联系孩子,表达对孩子的关注,经常问询孩子的学业、朋辈交往等情况,并给予一定的言语鼓励与指导,推动孩子不断地进行社会交往,通过融入不同群体,来加速社会化进程。

较低层次的需求是较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从相互的关系中得到归属感、支持与被支持以及爱与被爱的体验,随后个体再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追求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体验,如此可以使个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发掘自己更大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父母经常与儿童进行感情联系,可以让儿童感受到被爱、被支持、被尊重,不断完善家庭支持系统,使儿童进行良好的社会化技能发展。

(二)社区提供支持与帮助

在个人处于需求状态时,社会网络应提供给他/她们帮助。这种帮助主要体现为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帮助的效果既与受助者的主观感受有关,也与受助者与支持提供者之间是否存在或有潜在互惠关系有关[9]。

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学习更多样化的技能。社区通过开放各类功能室为儿童社会化发展提供服务,利于儿童兴趣培养,充分丰富儿童们的社区生活,帮助其提升自主性。

受限于较为落后的学习生活环境,儿童很难从祖辈那里主动接受到新鲜知识与社会技能,更多的是从事家庭劳务或是农务,但社工可以通过带领儿童对公共设施正确合理地使用丰富儿童兴趣,拓宽知识和社会技能。如教授儿童图书归类方法和一些简单的阅读小技巧,帮助儿童自发培养良好阅读兴趣,也可以通过带领社区儿童实际操作下棋,学会基本棋法及规则,培养兴趣。充分使用各个功能场所,有利于大部分具备相应能力或特长的儿童能走出“小家”的门,积极参与社区社会化兴趣爱好培养活动,充分享受相对封闭下的开放空间。

(三)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也承担了留守儿童绝大部分的教育功能。因此,应当从教师方面介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淡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减少留守儿童被歧视的风险,促进两者的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培养隔代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社会化技能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关系和睦,为社会和谐发展夯实基础。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上诸如家庭经济情况不良、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等限制,很难顾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对亲情冷漠,内向深处产生自卑等心理,形成沉迷网络、打架斗殴、逆反等不良习惯。所以,对于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而言,好习惯的养成必不可少。

在学校老师引导下,学校可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特色亲子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或与隔代长辈之间在教育、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帮助形成正确的家庭成长观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根本职责,加强留守儿童与长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关心儿童内心真实需求,向儿童传授应有的生活技能的同时,也使他们与同辈联系起来,帮助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成长状态,养成良好习惯,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结语

儿童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技能塑造、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支持系统并不完善,家庭教育功能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来改善和发展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社会化非常必要。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为切入点,通过从家庭、社区、学校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以及在社区、学校的协助下,社工可以系统、全面地展开社会工作服务,提高儿童祖父母和儿童父母对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不仅要注重儿童的日常生活需求,也要注重儿童教育、心理、情感方面的交流,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成长状态,从而有利于儿童社会化技能的塑造,促使儿童社会化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监护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