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瑢 邵照阳 耿世虎(河北农业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关于“非遗”文化的记录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更加突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文化本不应该是单一的,它是民族的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独有的资产,因此应该深度剖析传统文化的特点,推动“非遗”的进步,使这项文化不会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受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国家的发展与改变,是历史的表现,也是国家几百年来的一个骄傲,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的进步,而且向世界展示了美的多元化和独特性,它是国家特有的财富。
截至2017 年,我国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国位列榜首,彰显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并不被世人所知的局面,甚至严重的已经消失殆尽,对于“非遗”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损失。文化的培养,要从学生抓起,高校的学生正是这一股新鲜的血液,需要重视中华“非遗”文化,把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向大家所展现出来,帮助它走向更大的舞台。所以学校要重视将“非遗”融入高校中来,多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一切的目的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专业的创新创业更好的结合,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这个任务将是目前高校需要着重关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长经济,而且为学校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多种路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将“非遗”和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结合,将会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对于未来的就业不再迷茫,更显著的一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总之,“非遗”背景下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
五谷粮食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对五谷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何使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下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性艺术人才,如何使“非遗”传承与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得到有效链接,成为目前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的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具体表现,“非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与民族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中国的“非遗”项目有近十万个,怎样才能保护好它们,并与生活实际有效融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非遗”没有受到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保护,就会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只有通过相应的专业型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继承,才能使这些古老且珍贵的“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续。“非遗”的表现方式主要有声音、绘画、技艺等,有相应的人才储备并能够确保有效继承才使这项文化能被大众所知。“非遗”与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结合,不仅能够使这项文化能得到一个好的保护,还能促进高校双创工作的切实发展,所以“非遗”的传承对于高校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非遗”文化的保护继承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撑队伍,它是中华民族的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但不会褪色,而且应该更加发挥去文化与艺术的精神特质,去丰富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与文化事业,因此“非遗”需要做到代代相传。保护“非遗”是当下的任务,培养一支优秀的能弘扬“非遗”文化的人才更是当下需要做的。艺术专业是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门专业,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老师要懂得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更新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定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将一些用不上的理论教授给学生,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各个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成为目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是目前高校老师的义务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高校老师在对艺术类学生开展专业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非遗”文化作品,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这样的课程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此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非遗”的继承人,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文化,使它不会在中国的舞台消失。另外,高校的老师要不断提高对于专业素养以及对于“非遗”文化的认识,在“非遗”的保护下,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非物质文化包含丰富的技巧和知识,通过“非遗”文化,高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了解历史、知道历史,学习到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感受到来自民间的艺术审美,这和高校想要教授给学生的融会贯通。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保护,通过学生自主完成“非遗”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也能由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符合当下的要求,切实可行,既能为“非遗”找到优秀的接班人,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非遗”文化被保护的同时还会促进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所以,“非遗”平台的构建是势在必行的。在“非遗”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不仅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构建双创意识。“非遗”与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合作是一种明智之举,只有真正地将“非遗”的知识与高校文化以及高校创新创业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升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因此高校应该为学生安排具备民族特色的艺术活动,使“非遗”走进生活,走进校园。
此外,学校还可以特邀一些“非遗”传承人入校演讲,通过专业人才的宣传,加强学生对于“非遗”的兴趣,构建学生们想成为“非遗”继承人的想法。
将“非遗”五谷艺术与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结合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所以在施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高校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高校艺术专业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由于院校资金的缺乏,学校难以开展线下教学,学生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学生培养过程中,资金不足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需要政府机关以及学校加以重视,如果资金投入不足,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高校在一些培训过程、实训中或者面试中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就会导致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更好适应市场的生活,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缺乏创业能力等诸多问题,最终将会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前进的道路。
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有理论可以依据,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改进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良好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完善课程体系的第一步应该在对学习五谷粮食画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接下来要更具“非遗”五谷粮食画的艺术特质,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目标,这个方式可以通过增添创新创业的选修课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等相关内容来实现,然后围绕粮食画,构建创新创业资料库,给学生提供实践案例,通过选修课,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了解更多的信息,通过选修课,可以弥补某些老师专业性不够的缺陷,让教学更高质量和高效率,网络平台甚至拓宽了学生的资源,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性极强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教育的保障和基础,将一些积极性强、专业性强、对创新创业有了解的老师组建成一个队伍,开展交流会,不同的老师交流以及特长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想法,这个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还有利于规划好更高效的创新创业教学培养模式方案。为了使老师了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此外学校还应该邀请一些对创新创业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演讲交流,这样的方式能够开阔老师的视野,使老师对创新创业对了一些经验。此外,强化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还可以通过不同学校的交流培训活动,让该校的老师去参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会,使眼界不局限于本校,通过交流,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老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艺术类高校的老师往往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性,所以不同的高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显得更有必要,它能够使老师对自身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并且能够适当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交流本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平台。
目前高校的创新实践体系仍然不够全面,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小有成绩,但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创新创业过程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教学体系,建立更好的实践平台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是种不出水稻的,只有真正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才不至于被书本以外的知识束缚住思想,遇到麻烦时,更好地解决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实现了促进学生实践的过程,通过“非遗”文化,学生可以深度剖析更多具备创意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将“非遗”与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可以吸引很多文化创意公司进校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去不同的公司实习和工作,通过“非遗”,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一个作品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非遗是中国的瑰宝,是民族的特色文化,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使得其难以发展和继承,为了将非遗充分融入高校中,融入社会群众中,就必须加强非遗五谷艺术的文化宣教,提高群众以及高校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高校要注重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对五谷艺术重点挖掘,整理,提取适合高校学习的方面,适合群众开展的活动,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只注重理论,那么课程的开展将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能够得到高校的支持,依靠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发扬与继承这项文化,那么五谷艺术将会得到一个更好的保护。高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比如研讨会、五谷艺术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为五谷艺术的发展和弘扬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做好五谷艺术的宣教工作,为其提供积极力量。
五谷艺术也需要创新和改革,如果一直活在传统的艺术作品里,只会禁锢自己,使其失去活力,大众对其提不起兴趣,跟不上时代的爱好,所以五谷艺术也必须迎合当下,开创自己的文化品牌,这样才能在更新换代的时代里生存。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五谷艺术工艺品,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可以开展文化建设等相关工作,当下是大数据时代,五谷艺术专业完全可以通过自媒体,使更多人认识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另外,可以开展相关比赛,获奖的作品经过作者同意后,在学校和互联网展出,让更多人看见。这些方式不仅可以使五谷艺术得到好的传承,此外还彰显了该文化的特色,通过互联网,使更多人加入五谷艺术的保护中,从了解到喜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为生活,艺术家创作了很多作品,所以说艺术的成功与实际脱不了干系。因此五谷艺术要想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背后需要花费很多的心思,需要对当地的传统节日做一个调查工作,然后可以在传统节日展出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增大五谷艺术的覆盖面积。学校可以积极鼓动手艺人参与到这个文化活动中来,进行活动的策划以及布景等工作。因为手艺人对这项艺术的热爱,使得他们的见解比我们更深,所以手艺人的参与,可以提高活动的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国庆假期这些时间开展,在节假日和艺术的双重影响下,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五谷艺术,欣赏它的魅力。
高手在民间,高校应该给民间艺术家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他们,让这项艺术能够被更多人知道,所以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民族的艺术家,为民俗艺人打造平台,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将五谷艺术的传承者召集,然后收集其作品,开一个展览,鼓励这些艺人积极参与,鼓动更多人参与到这个保护的过程。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五谷艺术专项活动,加大对五谷艺术的实践和探索,以培养更多五谷艺术爱好者为目标,为五谷艺术积累更多的人才,使其不至于被时代所埋没。
通过近年来理论界、教育界等对“非遗”及其相关人才培养的日趋关注和重视,“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成就远远不够,还需要各个高校不断强化教学,寻找更为合适、有效的途径,为国家培育出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角度的发展,同时作为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也不应置身事外,应当主动参与这个过程,主要去了解“非遗”文化,争做“非遗”文化的继承人,“非遗”文化的保护应当有高校学生作为一部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