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魏 咪
(1 西安医学院学工部,陕西 西安 720021;2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一批扎实肯干、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军人、科技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先进人物,多次在讲话、指示和信件等中强调奉献精神应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奉献精神是一种有明确价值理念的自觉的实践活动与精神信仰。其中,自我牺牲是奉献精神的最高境界,在某些特殊时刻,个人或集体源于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认同和深厚的情感,自发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不畏牺牲,奉献自己,并以此为最崇高的个人理想。马克思指出:“革命者对自己的态度:第一条革命者是自我献身的人。”[1]毛泽东对党员干部提出要立“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个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决心!”[2]新时代,奉献精神已然成为党带领中国人民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法宝,正是有了奉献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4]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应在新时代大力弘扬。
奉献精神是人类生产交往中形成的理性精神与价值认同,突显出利他性、包容性等特质,是对抗各类社会风险危机,弥合社会矛盾冲突,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调和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柔性力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是统筹于健康事业后继有人大计的时代所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彰显,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所需。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成为抗疫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称他们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谁培养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医学生,怎样培养医学生是新时代医学人才培育必须回答的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贯穿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一批富有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医学人才队伍。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委在2018年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5]奉献精神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应当贯穿医学生教育始终,内化至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中,引导他们成长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检验一名医务工作者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关键是看他能否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时刻装在心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健康中国”摆在重要日程上,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也包含了对更好医疗条件、医疗水平、健康生活的追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或价值取向面对这种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6]没有奉献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很难真正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奉献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奋战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广大医学生,应当自觉把“为人民”作为奋斗方向,把“人民性”作为永恒的价值底色,把“人民健康”作为永恒的初心与使命。
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需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协调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提升是非善恶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否抵御各种谣言恶语而保持头脑清醒,能否克服各类困难主动担当作为,敢于奉献牺牲是新时代医学生应有的素质能力。培育奉献精神也是“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精神是校订个人成长成才的陀螺仪,可以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使自身日趋完善,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是一个摆脱自我融入时代,实现大我的过程。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大批“90后”“00后”医生和医学生用行动践行了奉献精神,真正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危难时青年人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选择用行动证明我们国家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从来不缺敢于奉献牺牲的人,他们选择逆向而行,舍生忘死,与时间赛跑,与疫情对抗,战胜心理与生理等多重压力,捍卫了人民健康,续写了伟大抗疫故事,弘扬了民族精神,为广大医学生树立了榜样,用实际行动告诉医学生应当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新时代医生。新时代,面对重大公突发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医学生必须要有敢于战斗和敢于牺牲的勇气,要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历练初心和磨炼担当的契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树立为党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奉献终身的意志和决心。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等对奉献精神的解构与冲击,奉献精神培育过程的非连续性、内容的碎片化问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矛盾处理,教育主体力量分散化等都制约了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成效。
随着市场经济与各大行业的融合与发展,其中自主竞争、平等竞争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医疗事业的提效增质,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但市场经济也带来一定负面问题,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侵蚀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医学生的价值判断。如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少部分医学生变成冷漠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个别医学生只见权利不见义务,冲击疫情防控秩序,发生不理智行为。极少数医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呈现出重视物质利益忽略精神追求的倾向,淡化了理想信念,忽视社会责任。一旦医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非常危险的,就会漠视患者和群众利益,淡化救死扶伤的宗旨,也会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弘扬奉献精神,着重在医学生中培育奉献精神是抵制错误思潮的有力举措,是维护医学事业向善性、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网络成为“宅”家医学生实现社会参与的主要途径。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奉献精神传播需要遵循网络技术特点和受众的需求,网络一方面丰富了奉献精神叙事内容、拓宽了传播培育渠道,扩大了传播的覆盖面与知晓率;另一方面,网络也增加了传播的风险点。网络环境带有鲜明的话语解构特征,例如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等问题直接影响奉献精神的培育和传播。流量逻辑驱使下,网络平台缺乏严格的把关人,加上具有极度表现欲的网民个体和以流量为导向的网络大环境将挤占传播空间。网络信息过剩问题,信息内容真假难题等影响医学生的价值判断,固然医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富有社会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意识,但网络信息真假甄别力不高,是非判断能力有待提升,有效性信息提取能力不足等都将影响奉献精神的培育。当前,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崛起解决了信息过剩问题,但伴随而来的网络圈群化、算法过滤与精准投递产生了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等新问题,容易造成价值认知偏差、群体极化等,也增加了奉献精神培育难度。
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奉献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碎片化问题,教育过程非持续性,主体力量非聚合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就育人力量来看,社会及家庭的力量是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重要抓手。但当前多数高校并未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协同育人能力。此外,医学生也是奉献精神教育的主体,但传统教学设计并未给予医学生个体主体性发挥的空间,缺乏参与平台与机会。同时,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发挥不足,在奉献精神认知层面多数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层面,未将其上升为理性认同与自觉层面,同时理论与实践呈现分离状态。就知识输出来看,当前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课堂和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发挥,存在部分学生对奉献精神处于冷漠状态,不够重视等问题。就课程建设而言,奉献精神培育碎片化、非持续性问题较为突出,课程协作性不强,一方面表现在各门课程之间的协作,尤其需要学校加强思政课程、医学人文课程、课程思政等课程群的建设;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课程建设协作性不强,平时与应急时期的切换衔接机制有待继续完善。
培育医学生奉献精神就要坚定医学生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信念,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中汲取能量,要胸怀天下,秉承人间大爱,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要用好榜样示范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同时要筑牢课堂育人主阵地,积极纳入社区、家庭育人等实现共同发力。
在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政治引领,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感召人。一是用理想信念激励人。理想信念是人生奋斗的灯塔,培育医学生奉献精神需要引导学生知晓何为“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融入党和国家所需,以优秀传统文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鞭策医学生的人生之志,致力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布局中,投身于人民健康的事业中,自觉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统一起来。正如朱德在《怎样做一个红色医生》中提出:“我们的红色军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救人、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7]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奉献精神是推进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贴合我们的时代,我们要把党领导人民革命过程中诞生的红医精神,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同疫情斗争诞生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培育医学生担当奉献意识,增强职业认同。三是以人民至上引领人。为了谁,服务谁是医学生必须回答的问题。“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8]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党的号召,手握“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赤脚医生”为六亿多农民健康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书写了献身人民健康的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9]勉励大学生要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奋斗的动力和航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10]奉献精神不是抽象的符号概念,是由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承载和具象化。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需要植根于具体的学习生活中。一是把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作为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前沿阵地。城乡社区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困点,是开展医学生奉献精神教育第一线。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难点、薄弱点在基层,在乡村社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要用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第二课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计,合理设置评价观测点,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协助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进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的知识宣讲和培训,在实践中实现由“感动”到身体力行的“行动”。二是用好志愿服务实践载体。要把奉献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形成对奉献精神的正确认知,理性认同和行动自觉。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切身去了解我国的基层医疗状况和群众的健康诉求,在最基层的岗位去体验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三是要上好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课。见习实习是提高医学生各项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环节。医学生要自觉跟好带教医生,善于从带教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态度、辨证分析的独特思想、案例积累的经验等过程中汲取良好医德医风财富,要自觉从患者及家属的期待中提升职业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11]。奉献精神也蕴含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自觉,一是积极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将其作为破解世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题的智慧。疫情发生以后,中国政府主动回应国际关切,以积极姿态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成功阻止公共卫生疾病对人类的攻击,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分享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果。”[12]病毒不分国界,疾病不分种族,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要引导医学生积极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二是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选择。要向大学生传递正确是非观、善恶观,更要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共同价值理念代替虚幻的“普世价值”。三是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离不开人道主义精神;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离不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13]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积极发扬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人类伦理之善。应对未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奉献精神,需要消除偏见,消除隔阂,共同协作,携手应对各种灾难和危机。要弘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以爱德华等援华医生为榜样,助力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课堂是培育奉献精神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让奉献精神进教学、进课堂、进头脑。一是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在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加入育人元素,侧重价值目标的达成与情感认同的实现,将知识传授与育人结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要贯穿奉献精神在内的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练就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二是发挥课程协同作用。要发挥各门课程共振效应,要坚持育人方向的同向同行,要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各门课程要有奉献精神在内的医德教育内容设计和考察观测点设置,并做好效果评估。三是要搭建好网络学习平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扰乱正常教学计划的实施,打断学生线下学习的进度,甚至影响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转危为机,打通线上学习通道,建好网络资源学习库。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加强网络教学叙事,增强奉献精神的理论阐释和道理讲述,提升奉献精神培育的亲和力与获得感。
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参与是奉献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一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一方面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抗疫故事讲述、情景角色扮演、问题辩论、话题讨论等方式,让医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让学生形成对奉献精神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发挥学生朋辈教育的功能。通过朋辈奉献精神宣讲,树立学生典型榜样带动等方式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学习中。二是发挥家庭积极作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促使校园-社会(社区、医院等组织)-学生家庭的空间整合了起来,为充分发挥家庭作用,构筑家校协同的培育路径提供了可能。三是坚持把高校奉献精神培育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医学生,努力拓宽工作视野、打破边界壁垒,积极加强与社会场域之间的协同联动。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一个良好契机。奉献精神培育过程中既要全面调动和激发医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成才,也要多方协作,多处着力,把医学生培育成政治品质优良、医疗技术扎实、医德良好、医风高尚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