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医德医风的价值与路径*

2023-04-05 23:13张海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医风医德医务人员

张海生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激励广大医务人员为守护人民健康不懈奋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1 新时代医德医风的应然与实然

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从事职业行为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德的总和,是医务人员扎实专业素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人民的健康需求和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医德医风的新时代内涵也有所延展和深化。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医师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医务人员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并勉励广大医务人员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医德医风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救死扶伤、重视预防;以甘于奉献为根本,重义轻利、不计辛劳;以人文情怀为基础,推己及人、胸怀大爱;以改革创新为关键,勇于突破、顺变求新;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担当,互爱共生、共克时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方向明确,覆盖面、公平性和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以命救命的奉献,极大改善了医患关系生态,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开局良好。然而,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医学,虽以其专业化、科学化提升了人类的生存福祉[1],但其“技术至上”的理念,过于注重人的生物性,医疗对象局灶分割化、诊疗过程过度物理化,失去了医学应有的人性[2]。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过度资本化运营,医患关系演变为消费关系,医疗成了谋取利润的商业市场手段[2]。技术至上和资本入侵导致医德医风异化,甚至出现个别医院搞创收、大检查和过度医疗等社会乱象,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大力整治医疗卫生乱象,成效显著。但这种异化的影响已经深深嵌入医疗卫生领域,惯性强大,时至今日仍然零星出现医疗乱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2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医德医风的时代价值

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造就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从根本上对医德医风给予全过程、全方位的滋润和养育,是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消解现代医学因为过度强调技术至上和资本导向带来的医德医风异化问题具有正本清源的时代价值。

2.1 涵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宋代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末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源于民本思想,我国古代注重激励医者做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贵“民”贵“生”。《医家十要》中说“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黄帝内经》中有“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更是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将他的医学著作命名为《千金方》;元代医家王好古提出“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医者只有把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的“仁心”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才能在行动中践行“仁术”[3]。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伟大抗疫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新时代医务人员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践行者,更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涵养医者仁心,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健康服务的苍生大医。

2.2 涵养“重义轻利”的奉献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推崇“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儒家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国古代强调以医济世而非以医谋利。三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金,重病患者治愈后在他房屋周围种植杏树五株,轻病者种一株,数年有杏树十万余株,成就“杏林”美谈;明代医家李梃觉得“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众多医家提出图利行医是有违医道的,孙思邈说“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元代医家王珪告诫道“医人乘急取财者,甚于盗贼”。医者的“义”,有时候是一种奉献,是至高无上的大义。孙思邈认为医者“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宋代医家张杲认为“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示药,宜即发付”;元代医家曾世荣“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勿惮其劳”。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冲锋在抗疫一线,不计辛劳,无畏生死,心怀的就是大义。在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卫生健康事业中,重义轻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更是新时代医务人员需要继承发扬的大义担当。

2.3 涵养“推己及人”的人文情怀

现代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倡导“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儒家提出被视为古今道德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推展亲情,才能有对天下人的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同样的,墨家也提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历代医家深谙此道,元代朱丹溪感叹“疾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明代江璀“人身疾苦,与我无异”;清代王士雄“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有了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自然就如清代喻嘉言“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医务人员的一句安慰、一个微笑或者一个爱抚动作,能让患者感到温暖,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有利于躯体疾病的恢复,许多时候能起到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推己及人”的深切同情与真诚关爱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是人间大爱。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以人民为中心,更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己及人”理念,情牵病患疾苦,胸怀大爱情怀,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2.4 涵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创新

人类应对健康难题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医学创新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激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更是在激励医务工作者增强医学创新能力,促进医学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历代先贤勇于突破常规、改革创新,使中华文化能够在曲折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顺变求新,延续至今。回看医学领域,华佗研制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麻醉药,比西方国家早1600多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开创“法医鉴定学”;李时珍以身试药,尝遍百草,编制“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先贤们为了人民福祉,身体力行实践创新,历代医家甚至为此作出自我牺牲。守护公众健康离不开医学创新,医务人员是新时代医学创新的主力,挖掘历代先贤创新智慧和精神,激活医务人员投身创新的责任意识和精神,有助于涵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创新。

2.5 涵养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世界担当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追求“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面对困难时,强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儒家明确提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并将这份团结扩大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所有人互爱共生。但要做到“和合”共生谈何容易,古人因此提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成人之善”的思想[4]。除了人类互相之间,先贤们进一步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自然万物皆归为同类,“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5]。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健康观指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之道以及天地万物的整体性思维,古代医者“治未病”“悬壶济世”“普同一等”的行医理念更是饱含着对全人类健康的关爱。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发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的生命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全人类整体利益的充分关切。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维护全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全力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3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医德医风的实践路径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医德医风,就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源头上对医德医风给予持续久远的滋润和养育。

3.1 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发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充分汲取蕴含其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涵养新时代的文化。重点是要做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对接起来,促进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这是与医德医风建设相互促进的国家战略,有助于医务人员修身正己,重塑“医者仁心”的信仰,一心服务患者;同时,全体人民也能提升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积极心态、改善情绪,形成医患同盟,有助于打造和谐医患关系[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最突出结合点是中医药文化的振兴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科学”而非“病的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核心理念强调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是涵养新时代医德医风的核心思想宝库。中医药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将为营造优良医德医风铺垫深厚的文化基础。一方面,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以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中医药科研和临床诊疗的不断进步,突出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效果好、副作用小、治疗费用相对低的优势,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另一方面,及时总结中医药诊疗成果,破除以西方科学主义为唯一的单一评价体系,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和途径,讲好中医药故事,有力回应中医药的“非科学论”和“无用论”,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同度[7]。

3.2 强化文化教育,构建“古色古香”的医德医风培育体系

首先,开展“古色古香”的新时代医德医风课程教育教学。在全日制医学教育和执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以医德医风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在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大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正面直接教育铺垫医德医风培育的根基。正面直接教育重点是要做好对传统文化内容“古为今用,辩证取舍”。一方面,找准学生理解认同和内化新时代医德医风规范时的难点问题,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经典故事去宣传和解释,化解困境[8];另一方面,伴随时代发展,传统也有很多不适应新时代的内容,需要去其糟粕,譬如,传统文化中奉行医生决定的医生家长制或者家属决定的家长主义、以珍稀动植物入药等行为十分普遍,这些都不符合新时代医德医风的基本原则[9]。正面直接教育也要注意遴选视野广、知识厚、素质好的优秀教师,通过专题培训、集体备课等措施提升教学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营造“古色古香”的新时代医德医风养成文化环境。环境对道德品行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医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直到走上医务工作岗位,一直身处优良医德医风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其医学使命感会不断得到加强[10]。校园和医院的楼宇、道路、景观、雕塑等基础设施在命名和设计时将历史上道德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嘉言善行融入其中,文化长廊、公告栏版面经常展出历代名医的济世救人故事;校园和医院的文体活动中开设传统文化讲座、经典诵读、中医药文化节等专题活动;前往含有历代先贤足迹和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实践教育基地学习参观,并开展志愿服务或义诊慰问等活动。多措并举,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在其中耳濡目染,学习内化,助力涵养高洁品行、济世情怀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使命担当。

第三,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逐步做到所有医务人员 “能西会中”。中医药是讲究“仁”“术”合一的医学体系,讲究德性和医术的统一。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仁、和、精、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一脉相承,对医务人员的品德修养有正面引导作用。推动医务人员“能西会中”有助于改善现代医学“仁”“术”分离的异化趋向,使德性和医术一起成为医务人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3]。我国在政策上已经从“鼓励西医师全面系统学习中医”进入“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已经提出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各级医疗机构按比例配置中医诊疗服务,支持西医医师接收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接下来应该推动落实“能西会中”系列支持措施和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中医药智慧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推动中医药文化成为所有医务人员必修课,涵养现代医学的“德性”。

3.3 注重融合创新,增进新时代医德医风涵养实效

融合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医德医风的关键。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大宝库,在融合创新上下功夫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价值的最好办法。第一,文化元素选择多元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选取文化元素之外,我们要突破既有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模式之争,认识到作为涵养新时代医德医风的宝贵资源,无论古代和现代,不分中医和西医,包括医学和非医学,只要其理念向上向善向好,可以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皆可为我所用。融合创新就应该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为标准,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汲取各方文化的优质资源,结合时代需求和医学发展,进行文化元素的选择。第二,文化融入“赋能增效”。文化元素融入医德医风体系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复杂过程,主要的方式有:对选定的文化元素注入反映当代人对优良医德医风的追求和设想的现代性意涵、挖掘文化元素的隐含意义使之成为符合优良医德医风价值的主要意义、对文化元素的内容进行引申改变使之蕴含优良医德医风的价值内涵、改变文化元素的价值基础及其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联结关系使之与优良医德医风建立新的联结[8]。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医德医风,使之更具内涵、更有亲切感,促进医务人员的认同和内化。

另外,形式载体的创新也能增色不少。文化是静态的、零散的,需要进行激活,赋予其新时代的特征,创作转换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时尚的、大众化的优秀作品,以讲好医德医风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首先是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德医风资源库,分为线上数据库和线下资源馆,可以提供参观、查阅,检索和下载,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医务人员开放;其次是鼓励全社会特别是文艺工作者和医务人员运用智慧开展创作,形成影视剧、舞台剧、短视频、电子书等载体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转型并广泛传播辐射;最后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式融入和沉浸式体验,开展情景剧创演、文物观展及文物故事收集、传统文化微视频制作等参与式活动;利用“云直播”、VR 技术、全息技术等,开展“中医药诗词会”“云采药”等沉浸式活动,使医务人员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医德医风的深度融合[11]。

猜你喜欢
医风医德医务人员
通过医德医风智慧考评体系建设正向激励医务人员行为导向
县级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浅谈促进现代藏医药发展的医德医风问题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