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匠精神”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4-05 17:12庞智慧李程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民办高校工匠

□庞智慧 李程

目前,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已成为各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作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对特色优质学科专业的重点开发建设,获取专业竞争优势,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竞争力,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工匠精神”为价值导向,理清非遗“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现阶段地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对非遗“工匠精神”如何高效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为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合理实施和发展,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高校教学目标,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合理实施和发展。

一、非遗“工匠精神”内涵概述

国务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国制造2025 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出的重要指示。非遗“工匠精神”要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能力,其内涵包含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要求严谨认真的推陈出新品质,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干品格,团队协作的优良作风,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专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呼唤工匠精神,就是倡导一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全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尚德敬业、精益求精、求实求新、勤奋工作、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

二、非遗“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一)创新高校教育制度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方式

将非遗“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并在地方高校开展研究,既能创新高校当前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生活有较大提升,又能提升教师队伍的精品化建设,最终还能加强高校教育体系建设。

在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播中,可以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吸引更多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高校课程理论建设、实践活动建设、成果展示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等方式了解非遗工匠精神的核心精神,并能够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甚至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实际操作,潜移默化地用非遗精神影响学生,把文化的传承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 号)》中强调了“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具有典型性的非遗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将地方高校打造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建立健全非遗发展平台,不仅能改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地发挥地方院校在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上的作用,还能更好地解决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为地方高校“工匠精神”的发展和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三)拓宽学生就业方向

对于大学生的整个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来说,非遗“工匠精神”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设计师,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更清楚职业发展的方向,并在未来的工作发展中迈向成功。对于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非遗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能够积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将非遗工匠精神中严谨的态度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的职业选择,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价值得到全面提升,真正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非遗“工匠精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创造能力的主要力量,在实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实现中华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但是,当前地方民办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创新创业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其特点是新思维和新发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受传统被动式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是被动接受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的观念,创新创业意识相对较弱。

地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主要以艺术学习为主,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侧重于艺术特长的发展,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导致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与所学专业没有关联性,甚至有的学生在学校专业设置上叫苦不迭,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当前我国地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非遗“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力度不够

“非遗”项目千姿百态,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为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然而,“非遗”名录中不少艺术形式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特别是传承创新形式的本土非遗“工匠精神”面临不少挑战。

部分地方民办高校对国家非遗政策、双创教育的开展要求、双创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质性地位和作用没有及时有效地开展研讨和针对性研究,在融合非遗“工匠精神”与学生双创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等问题。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单纯看重竞赛获奖数量,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盲目鼓励学生开办工作室、企业或进行产品研发,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参赛和开办企业,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正确认识非遗“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融合的意义,这将极大阻碍高校落实非遗工匠精神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的培育。

(三)师资团队结构不够合理

“非遗”文化的广泛普及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少地方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然而,一些民办高校一味追求双师型教师比例,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兼职人数远远超过专任教师的人数,与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大多是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担任的,这也是一些民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除此之外,地方民办高校绝大多数教师毕业后直接任教,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很难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训练。有些地方高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师进行授课,但由于时间条件有限,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少,时效性整体较差。

四、基于非遗“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

开展非遗“工匠精神”传承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养路径研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

(一)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意识指导行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从思想上做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大数据化”的大环境下,非遗“工匠精神”重新融入人们的视野。“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认识到,提倡开放、创新、创造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提升创新创业意识。首先,学生要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体验,对其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非遗“工匠精神”象征着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从态度上端正自己。最后,需要我们从身边的任何一件事情做起,由学习到创新,最终用自身行动去诠释工匠精神的意义,实现创新创业意识与生活的高度融合。

(二)打造非遗特色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师不仅要擅长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具备“多能多才”的特点,如市场分析、专业前景分析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地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双师型师资比例有一定要求,非遗文化在校园的广泛普及与师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高校要以教师教学为改革抓手,理顺专兼职教师比例,加强教师对非遗“工匠精神”的专业培训,建立“学校-企业-行业”一体化非遗“工匠精神”项目队伍,推动教师队伍结构与非遗项目对接,课程设置融入地方非遗项目,教学过程体现项目实施过程,加强对非遗“工匠精神”的专业培训,切实打造出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工匠精神”教师队伍。

(三)构建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模式

构建“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做-思”),对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探索与实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估。

课程设计上,通过共建跨界课堂,教理论、教工艺、教落地,实现设计过程系统化、全面化,达到真教。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任务项目化,将企业设计项目引入课堂,实现任务教学项目化,达到真做。课程实施方面,将教师理论讲授、非遗传承人工艺教学与企业设计师设计实践相结合,实现课程任务项目化、阶段化、系统化,培养大二下至大三上期学龄段学生的设计知识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课程评估方面,将企业、市场评价与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相结合,构建多层次教学评价形式,将学生在校外岗位实践活动中参与设计实践活动的频次、成果以及企业、市场评价等情况作为教学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内容。

(四)创建非遗项目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双创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要全面传承非遗“工匠精神”,就必须建立非遗实践平台。目前,很多地方民办高校已经创建了实训操作室,但针对非遗传承的实训室建设还处于基础阶段,相关的实验器械均不全面,这需要学校增强对非遗传承的重视,提供更多的支持才能更快更稳地发扬非遗“工匠精神”。

绵阳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正全力打造非遗工作室,将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项目做实做细。通过调研了解到,学校主要引进地方非遗传承项目,通过确定“非遗传承”的规划方案,邀请项目传承人共同探讨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工作室”,不仅要将基地打造成培养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的集非遗“工匠精神”为一体的平台,还要将实训室打造成非遗项目传承基地,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总之,保护和传承非遗“工匠精神”是地方民办高校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天然的人才和教育优势,将非遗“工匠精神”培育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以非遗“工匠精神”培育与创新创业为目的,探索出一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民办高校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