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2023-04-05 02:18王怀军
学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知识教材

王怀军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就是启发学生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体现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如果数学课堂脱离生活实际,则会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晦涩难懂,因此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构建常态化的生活课堂,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尝试针对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展开探讨。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是小学向高中教育过渡的时期,也是学生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6 岁之间,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生理和心理都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承担一定的责任,扮演成人的角色,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为学生创设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此外,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依然有赖于具体思维,其思维层次不高,具有片面性和不系统性的特点。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阅历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出数学问题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并且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阅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也包含大量的技能活动,能充分发挥思维的最大潜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增多,也较为复杂,增加了平面几何知识、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统计与概率等推理性和逻辑性更强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教师沿用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但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以现实的生活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是:“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将生活中的数学和教科书中的数学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重视寻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通的切入点,旨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如此,课堂导入精妙就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讲解上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上数学课学生就兴趣寥寥,提不起精神。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生活中的热门事件来进行课前导入。例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如铁轨、楼梯、双杠等,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得知,铁轨绵延数千公里也不会相交,楼梯和双杠永远分于两侧,并由此联想到生活中处处可见的道路、山川、桥梁等,蕴含着无数的相交线和平行线,这就让平行线的概念跃入学生的脑海,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在编排方面在原有的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的数学教材蕴含着很多生活化的因素,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完全是生活的写照,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数学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数学知识的讲解融于生活中,拉近学生于数学之间的距离,实现“生活—数学—生活”的转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既要使用好教材,又不能过度依赖教材,在教学中要转变“教教材”的传统理念,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发与设计。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方程组去解决生活中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特点进行特殊化处理,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家里用水用电的情况给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给出解决对策,这就充分发挥了生活化教育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教授者和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在有效利用教材资源中的生活因素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关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包括社会环境资源、校园生活中的资源、家庭生活中的资源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整合、重组和加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生活气息,使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跳出”教材,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材料,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抽象化、具体化,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抽象的符号堆砌,而是贴近生活、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你家我家”遇到的生活问题为例,如让学生从函数的角度去阐释存款利率与本息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新的概念和新的运算都来自现实的需要。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教授指出:“儿童的认知因个人的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不同而发生差异,只有将他们置于情境之中,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做出调节,改变原有图式或者构造新的图式,以容纳新的内容,以适应特定的学习情境,其认知进程才能够顺利进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传统“一支粉笔、一张讲桌、一块黑板”的枯燥单调的授课模式,要善于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在当时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载着商高与周公一段对话,周公问:“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测量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商高回答:“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古代将弯曲成直角的手臂上半部称为“勾”,下半部称为“股”,“径隅”就是弦长,简单地说就是“勾三股四玄五”。勾股定理是大禹治水时发现的。通过这样的故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家庭装修时,工人为了判断一个墙角是否是标准的直角,可以有几种方法?假如量出墙角两边的墙面分别是30cm 和40cm,如何通过“勾股定理”去判定?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就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信息技术就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也为学生带来了直观的感官和情感体验。通过视频、图像等形式给学生创设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使他们通过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形式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生活中轴对称的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轴对称的概念及特点,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除了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实物教具具有直观形象、可操作性等特点,便于学生观察和使用,不仅有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废旧木条订成三角形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随意拉扯三角形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现代教育论也指出:“必须让孩子动手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以活动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新的认知,在“做数学”中了解数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数学文化活动周”活动,制作数学手抄报;还可以组织“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竞赛,自制数学教具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享受到数学的快乐;还可以组建“数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并为邻居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和数学有关的难题。教师要将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通过构建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多采取“题海战术”,单调枯燥的习题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课程强调:生活即课堂。在生活化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作业的样式和内容,尽可能地使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还能使他们通过生活体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学完“数据分析”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自家近半年的生活用电情况,根据阶梯电价的规定算出每月用电数量和平均电费。这样的作业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秉持“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数学知识教材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