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对策探析

2023-04-05 02:18张泽萌
学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幼儿

张泽萌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说明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在游戏过程中抓住时机,给予幼儿适时、恰当的指导,推动游戏顺利进行。角色游戏是学前阶段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在幼儿园大班角色游戏中,儿童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介入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度,实现幼儿自主与教师介入之间的平衡,才能推动角色游戏的有序开展。

一、概念界定

(一)大班角色游戏

我国有学者将角色游戏定义为:“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进行模仿、创造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强调在游戏中幼儿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1]。另外,有研究通过对照表演游戏来阐述角色游戏的特点,与表演游戏相比,角色游戏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幼儿自由选择和创造内容和情节。在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充分地得到发挥,在调动自己原有经验的同时提升自身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借助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大班角色游戏是大班幼儿通过模仿或想象扮演角色,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手段,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活动。角色游戏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活动。

(二)教师介入

本文认为教师介入是指教师参与到幼儿角色游戏中进行具体干预,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情况,结合具体的游戏情境,采用适当的手段指点引导从而对幼儿产生影响的行为。

教师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方式包括言语类与非言语类,其中言语类介入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描述、询问、提问、评论、提示等方法介入到幼儿游戏的方式;非言语类介入主要是教师运用自身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方法介入幼儿的游戏[2]。

二、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

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幼儿全身心投入到角色游戏中时,其言语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动作、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也能得到发展,但如果缺乏教师科学恰当的指导和介入,角色游戏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教师的介入一方面需要通过创设游戏氛围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此外还需要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指导幼儿,由此来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但教师的介入并非对儿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只有适时、适当的介入才能对幼儿有积极正向的影响[3]。如果幼儿正处于游戏状态中,而教师介入的时机不恰当,儿童正常的游戏进程会受到影响,游戏思维也会被打断,因此把握教师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时机非常重要。

(一)幼儿有需求时介入

有研究表明在九种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寻求帮助行为占14.3%,排名第四,可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向老师发起求助的这一现象经常发生[4]。幼儿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时会向他人发起求助,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求助的主要对象之一[5],《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在谈及师幼互动时提到教师应“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对幼儿的求助进行回应的重要性。

当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向老师求助时,教师应该抓住当下的机会,认真分析幼儿求助的原因以及幼儿想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境采取恰当的回应,帮助其解决问题,推动游戏的正常进行。例如:

幼儿在娃娃家进行角色游戏时,扮演“妈妈”的丽丽不会用襁褓包裹“小婴儿”,其他小朋友都在等待丽丽,于是丽丽抱着“小婴儿”主动走向老师请求帮助,老师向丽丽演示如何包裹“小婴儿”,其他幼儿也围过来一起学习,老师演习过后,丽丽抱着“小婴儿”回到了娃娃家进行操作,游戏继续进行。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能够抓住时机,在幼儿寻求帮助时及时介入,以“促进者”的身份介入儿童的游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推进游戏的正常进行。

相反,如果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饶有兴趣且未向教师求助,此时如果教师发出指导行为很可能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愿而产生的,幼儿会作为被动的一方接受教师的指导。例如:

在“书店”,扮演店长的小雨非常投入地整理书架上排列不整齐的书,并且嘴里还哼着小曲,小雨整理书这一工作持续了5 分钟,这时教师靠近说:“你书店里有没有客人啊?是不是要去门口宣传一下书店的活动呢?”小雨手里的工作被打断,也停下了正在哼的歌曲,望着老师似懂非懂地点头。教师说:“要不你来问我,问我要不要进店买书,今天有优惠。”小雨小声地问:“今天有优惠,你要不要进店买书……”但是明显不是她自愿发出的行为。

案例中小雨的兴趣在整理图书并且十分投入,并未向教师发起求助,教师的引导始终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在控制幼儿的行为。不可否认的是该教师是想通过介入活跃游戏气氛,其出发点是想引导幼儿与其他幼儿互动,丰富游戏情节,但是此时教师的介入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发出的,而并非幼儿主动求助,幼儿处于被引导和被支配的地位。

(二)幼儿游戏的兴趣不高时介入

幼儿对待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容易受活动中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并且随着活动结束而结束,还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具有个体心理倾向的兴趣[6],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是短暂且容易转移的,因此在幼儿园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于教室里新开的区域和新投放的材料,幼儿会争着进和玩,有浓厚的兴趣,而过了一段时间会出现空心化现象,幼儿的兴趣逐渐减少,这时便需要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对其进行指导,激发幼儿重新进行游戏的兴趣和信心,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儿童对于游戏的兴趣和教育的目标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和谐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介入的关键点是在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例如:

幼儿在进行“火锅店”的角色游戏时,“店长”“厨师”和“服务员”做了常规的工作后便开始休息,由于等不到客人,孩子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有的孩子开始进行与“火锅店”游戏无关的事情,这时教师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到该区,询问道:“老板,你们前面还有多少桌?需要等多久?”这时孩子们立刻停下了手中其他的事情,“老板”回答:“前面没有顾客,坐下来等一会儿就能吃到!”老师继续说:“可以看看你们的菜单吗?”“服务员”立刻把菜单拿了过去供“客人”选菜,厨房里的小厨师们也忙活了起来,其他没有进区活动的幼儿看到“火锅店”忙活了起来,也纷纷进来“吃饭”,店里的生意逐渐红火了起来。

幼儿对待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是短暂的,需要外界的刺激加以维持,在角色游戏中出现类似状况时教师的及时介入能帮助幼儿进入游戏状态,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上述“火锅店”的案例便体现了幼儿游戏的兴致不高时教师的适当介入,推动了游戏能够正常进行下去,这是在当下具体情境中教师的介入,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游戏环节推动游戏的进行,如当幼儿每次进区重复同样的玩法且对游戏有倦怠的趋势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设置“扫码付款”“外卖”“积分卡”等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贴切的项目和环节,对角色游戏进行“拔高”,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出现意外事件时介入

幼儿在游戏中时常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存在的尚未发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幼儿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此外还会出现游戏的走向不够积极向上、与社会大背景倡导的主旋律不符等情况,各种意外情况、偶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出现,此时教师的介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例如:

在大班“理发店”的角色扮演游戏中,欣欣和静静都想当“理发师”并且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放弃,争执了半天也没有一个结果。老师走到两名幼儿身边说:“理发店不只有理发师,还有发型设计师哦。”这时静静很高兴地说:“我想当发型设计师!是给客人设计出适合他的发型吗?那我还可以画出来呀!”欣欣回答道:“那你当设计师,我当理发师!”于是欣欣和静静不再为争当“理发师”花费时间,而是协商怎样经营她们的“理发店”。

上述案例便是游戏中会出现的偶发事件,在游戏开始前,案例中的老师发现了两个幼儿争抢角色的问题,继而根据幼儿的游戏意愿进行介入,支持了孩子的游戏意愿,巧妙地解决了游戏中的偶发事件,推动了游戏的正常开展。再如:

幼儿在进行“医院”的角色游戏时,扮演医生的鹏鹏用针筒给病人扎针时用力过度,把几位小朋友的胳膊扎红了,快要出血了,为避免鹏鹏对别的幼儿造成无意伤害,教师直接以教师的身份介入进行制止,并且在回顾环节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打针时是希望医生轻轻扎还是很用力地扎呢?

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实际的生活既有正向积极的内容也有消极低俗的内容。幼儿受周围生活的影响,在游戏中可能会出现消极内容,不符合当下社会倡导的主旋律,这时教师需介入游戏予以指导。

幼儿身心尚未成熟,当出现类似上述问题时他们往往意识不到并且难以独自处理,这时教师需及时介入,以老师的身份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安全隐患、同伴冲突、游戏主题偏离等问题,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

三、建议

幼儿在进行游戏时教师是否介入历来都是教育实践界较为关心的问题。赞同者认为儿童游戏需要成人引导,成人在儿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游戏是儿童与成人交互作用的产物。反对者则认为成人介入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会破坏儿童的游戏体验,成人应在儿童游戏时“退居幕后”。

本文认为幼儿年龄尚小,游戏的随意性很大,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是零散的,幼儿的游戏可能会停留在一个较不成熟的水平,教师介入儿童的游戏是必要的,关键是教师以何种方式介入才能充分发挥角色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一)介入前进行有效观察

观察是掌握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对幼儿进行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当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持续跟进幼儿的游戏状态,让自己充分了解当前游戏的真实状况,为自己接下来科学恰当的介入提供依据。教师不应时刻监督和判断孩子的游戏是否符合教师自己的要求,一旦不符合而立即介入,这样会阻碍幼儿对角色游戏的热情。

作为一线幼儿园教师,要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与素养,并及时做好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捕捉游戏中关键、有效的信息,从而在恰当的时机介入幼儿的游戏,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经验以及游戏兴趣,促进角色游戏迭代。

(二)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教师的一切指导都应是建立在对幼儿的理解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介入儿童游戏的时候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例如,给游戏设定一定的规则一方面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可以帮助儿童与同伴和谐相处,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但是若幼儿在游戏中,教师一味地关注游戏规则而忽视幼儿合理的自主意愿,最终会使角色游戏失去其原本的“魅力”。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教师一旦介入幼儿的游戏,便会持续干预,按照自己预想的结果组织幼儿将游戏一直进行下去。表面上看幼儿在跟着教师进行游戏,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幼儿对游戏的主动性并未得到体现,只是在跟着教师“完成任务”,压制了幼儿的游戏意愿。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要做到进退有度,当教师的介入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能推动游戏继续顺利进行时,教师就应及时退出对游戏的介入,尊重儿童的意愿,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培养并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总之,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若教师能够关注到幼儿的兴趣与需求从而科学地介入,其对于儿童的发展会是事半功倍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观察素养,关注幼儿的真正需要,选择在恰当的时机介入幼儿的游戏,但在介入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幼儿创设舒适、宽松的游戏氛围。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支持的同时,也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保护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儿童游戏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