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3-04-05 02:18童露瑶
学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童露瑶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新时代志愿服务要着眼于解决群众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是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更是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1]。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能拼会闯的进取精神、扎实肯干的敬业精神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最具活力的后备力量。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积极助人、培养学生奉献精神的过程。因此,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有效帮助他人,还能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人生价值。

一、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

志愿服务不仅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长社会阅历、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平台,还能增强社会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志愿者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促进社会和谐。

(一)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可以丰富青年大学生的心路历程。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学习之余合理安排时间多参与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丰富自身经历,做到增加阅历、培养韧性、锻炼才干、增长见识,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提前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第二,可以满足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2]。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衷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责任心和使命感较强。很多青年大学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有需要的群体,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报社会的培育,积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看到他人因自己而有所改善,精神上会由衷地感到满足,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第三,可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会把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把服务他人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利他培育道德情操,充分锤炼和锻造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第四,可以提高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评价。青年大学生崇尚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符合现代道德规范,是一项十分崇高的事业,获得了社会广泛的积极评价。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提升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

(二)有助于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

志愿服务是发扬雷锋精神的有效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公益性、教育性、广泛性等特征。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营造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良好的氛围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健康、积极向上,可以通过传递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观念感染更多的人,从而促使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另一方面,社会进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爱心,用真情温暖群众,用善举展示风采,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同时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服务社会的行列,发挥发展社会文明进程的积极作用。

二、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则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激情和活力的群体,更是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要始终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一)坚持正确的导向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青年作为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要激励自己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持正确的导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同志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转化为志愿服务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指引,确保志愿服务事业始终向着正确方向行进。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紧扣时代脉搏,树立高质量、实效化理念,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二)坚持文化育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高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担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持续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关乎青年的成长和成才,如何赓续优秀文化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对标对表,坚持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不断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推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大学精神、创建文明校园,将文化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三)坚持专业发展

新时期社会服务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样化、个体化的发展态势,人民群众的需求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对志愿服务的质量与要求也随之提升,志愿服务的“含金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志愿服务从单一、定点、突击性、仪式性向常态化、社区化、专业化转变。要优化传统志愿服务“老”品牌,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新”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更注重内容升华与形式创新。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全国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信息共享互通、资源有效链接,要始终坚持专业发展,注重有机结合岗前培训与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

(四)坚持改革创新

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事业,青年志愿服务理念先进、行动自觉、发展蓬勃,是离群众、青年最近的服务活动。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突出青年特点、遵循客观规律谋划和推进改革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升贡献度[4];要坚持改革创新,引导、保护、发展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独特优势。

三、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路径

(一)政府层面:整合资源,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为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搭建平台。认真履行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切实把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凝聚在一起,激发活力、汇聚力量。强化政治引领,为志愿服务搭建更便捷的平台,给予青年大学生更多支持,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第二,量身打造、制定政策、提供保障。有关政府部门及群团组织等按各自职责制定好相应政策和机制,做好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后期保障工作,提供信息化保障。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志愿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如在创业扶持、城市落户等方面给予大学生优先权或加分项,主动借助舆论宣传促进其提高认识,激发其干实事的热情,尊重青年大学生的劳动、认可其价值、褒奖其成绩。增进志愿服务的现实荣誉感、自豪感,真正做到不令而行,促使志愿服务互助循环发展。第三,通过立法规范和保障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发扬和引领时代精神都离不开志愿服务。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既顺应了党中央的要求和领导,也回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通过立法、立规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等各方的合法权益。第四,积极做好价值引领。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主要职能是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志愿服务工作、督促检查和总结推广经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志愿者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工作。

(二)社会层面:精准发力,发挥协同作用

第一,提高志愿服务识别度,打造特色志愿服务文化。指导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新时代全面推进扶贫、济困、扶老等重点领域的志愿服务,在各个民生领域打造“有标志、有品牌”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常态化合作。通过市场实现配置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要素,通过委托承办、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从社会建设的高度谋划和定位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以推动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治理作用。第三,营造广泛追求社会公德的良好环境。德行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成员追求德行会使社会逐步营造出宽容、理性和自由的氛围。如此大学生志愿服务会接收更多正面支持和关怀,能够实现长期发展。当志愿服务成了一种道德风尚,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增多,身边不断涌现好榜样,大学生志愿者就会产生身处正能量环境中的幸福感和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加强地校合作,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合力。通过“地校合作”方式联合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与社区共建“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平台。如积极开展关爱和慰问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地校志愿服务工作合力。

(三)高校层面:聚焦主业,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和管理校内大学生志愿者,给志愿服务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之前做好宣传,通过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促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体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深刻内涵。第一,打造系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高校要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大学生志愿活动,积极宣传志愿服务,通过专业化管理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规章制度、流程、内容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综合能力,推动规范建设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营造风清气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氛围。第二,切实做好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与社区、校外社会组织、企业对接的工作,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建立常驻化、常态化、规范化沟通联络机制,扩展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积极主动做好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工作,成立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对接街道、社区,通过双向选择为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开展志愿活动提供积极支持和配合。第三,开发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吸纳更多青年大学生踊跃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实行志愿服务点挂牌,不断挖掘、培育、展示、推介工作品牌,推进深入、持久、创新发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以点带面,探索创新大学生志愿者常态化定点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尝试以农村志愿服务为着力点构建独立的社团组织,结合新农村新业态服务需求,切实为农村注入源头活水。如向农村社区定点派驻青年大学生,针对留守儿童、农村孤寡老人提供长时、常态志愿服务,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有助于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有效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社会治理的作用与优势。第四,完善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学生成长,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在内的各方相互协作的志愿服务网络,充分依靠家委会、校友会、共青团等各种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民间志愿组织等机构建立固定联系,积极采取措施给学生分享知识和技能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促使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常态[5]。

(四)学生层面:主动发挥志愿精神和专业特长

第一,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夯实专业理论功底,完善知识架构,拓宽知识领域。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不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经验。第二,主动学习知识技能。随着不断深化、细化志愿服务行动,其项目呈现专业化、知识化的趋势。青年大学生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效,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发展的关键。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要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充分巩固、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落实到具体实践,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端正志愿服务态度。青年大学生要克服功利主义倾向,深刻认识到学校、社会提供的物质精神奖励并不是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要端正服务态度,明确价值取向,内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内核,提升道德修养,从身边点滴做起,结合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四,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青年大学生要有合作精神,学会与人团结协作,相信集体的力量。同时,要珍惜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培训机会,掌握实用技能,将新知识转化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有力助益。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