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康有琴
重度残障儿童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身体或心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些学生不能参与学校正常教育活动,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因此,这些特殊学生内心极度自卑,并加重了家人的照顾负担,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幸福。为了消除这些特殊学生的自卑心理,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基本技能,减轻家人的照顾压力,政府和学校都比较重视“送教上门”这项工作的开展,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例如,关注特殊群体,明确“送教”目的;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丰富“送教”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缩短“送教”距离;家校密切合作交流,提高“送教”效果。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实现了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2020年,全国两会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规范残障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及中国残联的明确答复。“‘送教上门’是我国对重度残障儿童进行教育安置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重度残障儿童应该享受到的一项教育权利,也是助力这些特殊学生提高生活能力的重要渠道。分析当下“送教上门”活动现状,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首先,这些重度残障儿童在接受了“送教上门”服务活动之后,自卑心理得以转变,能正确面对自己的身体缺陷,并变得积极、阳光、向上。其次,在特教教师的引导下,这些特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技能,能自己克服并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减轻家人的照顾压力。再次,参与“送教上门”的活动过程也是对送教教师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检验与印证。同时,通过参与此项活动,送教教师目睹这些特殊学生的困境,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影响送教教师的工作态度,使得他们能更加耐心地帮辅这些学生。因此,要想提高“送教上门”效果,亟须政府和学校培养大批专业素养过硬的特教教师投入此项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有利于这些思想稳定、专业技能扎实、信仰坚定的特教人员快速成长,助力特殊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长远发展。
“重度残障儿童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送教上门”则是针对这一特殊群体而开展的一项公益性活动。为了这项活动的有效开展,也为了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充分重视,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这些重度残障儿童设立专门的“送教上门”工作小组。首先,这项特殊工作还要由校长亲自领导,并吸纳具有丰富特教经验的骨干教师参与送教活动。其次,送教教师还要深入了解这些残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帮辅策略,以满足他们“送教上门”的实际需求。最后,学校还要通过走访调查,或者现场观摩,对教师的帮辅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肯定教师的辛苦付出,另一方面总结“送教”经验。
比如,武山县职业学校智障少年明宇(化名),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不能剧烈运动,从小学开始就由家长接送上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来越严重,根本不能参与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只好待在家里。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决定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一则满足学生的求学愿望,二则减轻了家庭的教育和照顾压力。最后,学校还对这一活动进行了现场观摩和走访调查,学生和家长的满意肯定了教师的工作效果。同时,这一活动也为武山县域内重度智障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送教教师要主动学习,掌握与残障儿童交流相处的策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这样就能做到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丰富送教内容,既能教给学生基本技能,又能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或许还能为这些特殊学生培养一两项兴趣爱好。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抗压力。
比如,武山县职业学校小任(化名)老师,曾接到过学校的一项任务——为一名重度残障学生鹏飞(化名)“送教上门”。这名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言语表达不甚清楚,偶尔伴有自残现象,所以只能在家学习。鉴于此,小任老师多方面了解了鹏飞的患病情况,又通过网络渠道和请教专业人士,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在“送教上门”过程中,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小任老师和鹏飞相处得比较和谐。一个月后,鹏飞的心理病症有所缓解,而且掌握了一些基本手语交流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小任老师的引导下,鹏飞喜欢上了维修家用电器,而且“小有成就”。
“送教上门”期间,送教教师教会这些特殊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能认识基本颜色和图形,能数出简单的数字、认识简单的字、能第一次开口叫一声“妈妈”。对正常学生而言,以上这些学习内容都显得轻而易举,但是对这些特殊学生而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有时候,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不能按时“送教上门”,此时,“互联网+”平台就会发挥它的作用,让教师和学生隔着屏幕也能学习和交流。这样,既缩短了“送教”距离,又拉近了师生关系。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特殊学生鹏飞,在小任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心理疾病得以缓解,还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更为欣喜的是鹏飞还掌握了维修小家电的“手艺”。就在教师和家长都为鹏飞高兴的同时,他又“变卦”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小任老师每天都能和他交流。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只能每周来一到两次,做不到每天都来。为了不引起鹏飞的焦虑,小任老师就答应每天和他进行视频交流。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教师的“送教”困惑,又解决了鹏飞的交流需求。
由于部分家长的个人因素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他们认识不到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优势所在,对教师的“送教上门”也不予支持。鉴于此,学校在“送教上门”活动实施之前,首先要联系家长,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这一活动的好处,他们才能配合教师做好送教工作,才能提高“送教”效果。这样才有利于这些特殊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生活愉悦感。
还以上文中的鹏飞为例说明。教师第一次准备到鹏飞家“送教上门”时,事先打电话征求他家人的意见,他的家人却嫌麻烦而不支持,甚至还打算把鹏飞送到精神病院。于是校长就亲自给鹏飞的家人打电话,向他们讲解分析了“送教上门”对学生的好处,并取得了鹏飞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来在送教教师的引导下,鹏飞的病情逐渐好转,而且拥有了“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鹏飞的变化,他的家人也向学校和教师表示了谢意,“送教上门”活动取得了理想效果。
上文中的鹏飞只是一个个例,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他甚至情况比他更为严重的残障儿童还有很多。他们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智力有严重缺陷,有的……这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也需要社会的关爱、需要学校的帮扶。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加大“送教上门”的力度,培养更多业务能力较强的特教骨干教师,开辟更多的送教渠道,让更多的特殊学生能得到关注和呵护,享受教育的阳光,提高生活质量,树立生活信心。同时,这一成功案例也为武山县域内重度残障儿童的“送教上门”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助力特殊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