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和卫鹏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自1951年设置辅导员制度至今,已明确形成了辅导员的相关工作职责和要求,综合类本科院校和专科类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了云南省内五所理工类职业院校(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高等专科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轻纺织职业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三全育人”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全育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三全育人”不只有德育范畴,还涉及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以及领域。狭义的“三全育人”只针对德育范畴,从人员、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衡量高校育人工作。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三全育人”。
全员育人,是指育人过程的全员性,即高校全体员工对学生都有培养教育的责任,涵盖教学、管理、服务、科研、文化、组织等十个方面,人人均有育人责任。这不仅仅是育人主体的范围扩大,更是育人职责的拓宽。使得育人工作不单单只有教师,而且还包括全体教职员工。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尽职尽责履行自己岗位内的育人职责,并且能够做到互相配合、有效链接,通过一言一行发挥育人实效。广义的全员育人包括家庭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育人作用、社会对学生的育人作用,以及学生本人自我培育作用的发挥。
全过程育人具有时间维度,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但不限于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每一位育人的参与者把育人工作贯穿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育人工作者就要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症下药,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找准工作重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方位育人是从育人空间维度来定义的。是指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不同空间维度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努力衔接好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各个环节,将育人渠道拓宽,不断创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有形和无形的育人工作中去。
自2014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全国各院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身份、晋升途径等研究开始给予了大量的关注,随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各院校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讲话,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育人队伍多次进行交流,通过在新华网、人民网、知网搜索相关文章及硕博论文并梳理后,发现目前学者们对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将三全育人不同的工作主体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研究主体如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此类文献有:马朝晖《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班主任育人工作研究——基于大连理工大学的调研》(2019)、王天旭《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路径研究》(2021)。
一类是将具体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如何育人,此类文章有:陆舒循《“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2020)、罗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2020年)。
一类是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进行分解,经过高校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提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此类文章有:徐豆豆《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研究——以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例》(2020)、赵云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2020)、刘萨仁《“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2021)。
一类是对“三全育人”理论构建及实践路径进行探究,此类文章有:葛清清《“三全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2020)、韩薇《“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0年)。
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内五所理工类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设计,辅助以访谈的形式,选择与辅导员工作息息相关的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生源地分属全国多个省份,因此结果相对客观,目的是了解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情况,及时探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路径。
问卷一共设置了28题,1-4题为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5-28题分别为对辅导员工作的整体评价和熟悉程度、辅导员的稳定性流动性情况、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的情况、学生希望辅导员具备的能力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的科学合理,本次调研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是问卷分析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分析法对五所院校进行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获得基本数据,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合理挑选,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其次是文献分析法。通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各大高校官网搜集基本信息,借助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等数据库,统计资料,选择调研中所需的资料,完成结论。最后是进行实地访谈。笔者在走访五所高校中,对学工科老师以及辅导员老师进行了采访。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657份,其中男生占83%,理工类专业学生占76%,符合目前高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及性别比例。
1.全员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问题分析
(1)辅导员普遍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在对辅导员的整体评价中,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68.55%,认为辅导员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帮助及帮助很大的学生约占85%,认为与辅导员的相处模式更像师生和朋友的约占86%,对辅导员一般熟悉和比较熟悉的约占75%,当辅导员同学生谈话时,67%的学生非常愿意敞开心扉,参与谈话。整体来说,学生对于辅导员的熟悉程度和认可程度相对较高,并认可辅导员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了帮助。
(2)协同能力有待提升
协同育人理念近些年来已经广泛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学校教育同社会力量、学生自我教育等结合起来,本文中所指的协同主要是指辅导员、思政老师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协同。从问卷结果来看,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之间经常沟通的仅占30%,而同家长之间经常联络的仅占16%,三者的系统作用并未发挥,仍旧是“各自为政”。
(3)思想引领能力不足
有近一半的学生,在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不愿意向辅导员求助,协同育人也需要学生本人参与到自我培养、自我成长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学校、教师、家庭的责任,同样也是学生本人的责任,若不能主动寻求帮助、暴露问题,有时辅导员也很难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出谋划策。
2.全过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问题分析
(1)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管理能力得到肯定
一般而言,班级干部或团学干部同辅导员接触更多,对辅导员的生活、工作情况更加了解,但在受访的学生中,约69%的学生不是班级干部或者团学干部,但均认可辅导员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和学生生涯指导及心理咨询、党团及班级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能较好地为学生提供日常咨询和服务。
(2)针对学生发展指导较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学业及生涯发展在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但辅导员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仅占39%,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指导的仅占29%。平均70%的学生希望辅导员为其提供思想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疏导、资助帮扶、就业创业指导、素质拓展指导、情感及交友等方面。
3.全方位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问题分析
(1)第一课堂参与不足
只有37%的辅导员参与了第一课堂(如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创业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缺位,对班风、学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渗透力”变弱,不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系统教学的作用。
(2)第二课堂实践指导不足
在第二课堂,仅有37%的辅导员经常参与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仅有32%的辅导员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对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开展和参与明显不足。
超过60%的学生参加活动是为了提升自我能力,学生对实践活动是有需求的,但矛盾的是,学生每学年参加实践活动1-2次的学生约为44%,甚至有15%的学生每学年一次活动都没有参加过。
(3)网络育人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结果来看仅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会运用网络育人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平台尚未搭建,尤其在现今短视频平台火热的情况下,很多未经甄别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对正在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形成冲击。
仅有约占39%的学生会关注辅导员的网络社交平台,其中59%的学生不清楚辅导员社交平台展示的内容是什么,公开可见的内容为个人生活、感悟、广告及转发信息等与网络育人关联较少的信息。
1.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受访学生中,其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的比例为68%,兼职辅导员占28%,约32%的学生在校期间换过一次、两次以上的辅导员,辅导员的流动性大、稳定性不足,一方面,辅导员流动性大,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会形成“断层”,不利于学生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缺乏职业认同。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为辅导员的发展铺路架桥,尽快规范这支队伍的建设工作。
2.构建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思政工作协同机制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自己思想引领作用最大的人依次是辅导员(41%)、专业课老师(39%)、思政课老师(15%),在大学期间,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应该是辅导员,因此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而专业课老师和思政老师如何充分运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仍需在辅导员、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之间进行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队伍,但也不可忽视家庭的力量,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伴随终生的,因此,争取校外“家庭”和校内“思政队伍”的力量,可达到更好的协同育人的效果。
1.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教育部43号令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定义,辅导员共有九大工作职责,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平台的搭建、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学风和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基础知识等多学科交叉的情况,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好“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工作流程,通过参与培训和自我学习提升的方式不断探索和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各高校之间,可探索辅导员的“朋辈”帮扶机制,学生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在各高校之间搭建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辅导员之间建立帮扶机制,及时交换工作心得,互助育人。
2.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计划而造成事业失败,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才能,而主要在于没有设计和取得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辅导员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同样重要。
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据此辅导员可结合自身实际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职业来进行规划,有利于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增加工作内驱力。同时,结合理工科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就业方向,提前为学生做好就创业指导及生涯规划。
1.充分运用课堂教学
除了开展日常思政活动外,辅导员应主动参与到学校部分课程的教学中来,以集中系统学习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等融入到课程中,开展《军事理论》《劳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政策》等课程的教学。
2.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指导
第二课堂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综合素质提升所需而集中起来共同学习、研讨、实践的课程,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形式丰富、生动活泼,不受学习空间的限制,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学生对提升个人能力有较大的需求,但参与实践活动的次数较少,对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疏导、资助帮扶、就业创业指导、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均有求知欲望,因此,辅导员可着重将学生课外生活的中心放在搭建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上,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将学生的诉求进行分类,利用专题讲座、实操演练、比赛等形式分别进行辅导,因人施策、精准施策。
3.利用好新媒体技术
辅导员应主动开放自己的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并有意识的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主动撰文,以正向的视角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目前学生主要活跃的网络平台有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平台,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学生有时难以加以辨别,可能会产生认识不全、观点不客观甚至“站错队”的现象,辅导员应及时快递的搭建好网络宣传平台,并填充内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