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法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3-04-05 07:26乌云陶丽
智库时代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三全育人法学

乌云陶丽

(赤峰学院)

在法学人才培养中各个高校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具有法治理念与法律信仰;富有社会正义感与使命担当精神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共通的基本目标。法学人才“德法兼修”的属性意味着法学人才培养中道德素养和法治中国情怀的培养同法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一样重要,甚至可以说在新时代德育的任务更加紧迫。因此,国家于2017 年2 月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略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为解决德育困境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一、“三全育人”中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三全育人”的提出

现如今,人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对高等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高校人才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现状下,道德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紧迫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德育”功能,通过制定专门文件安排部署了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早在2016 年就有了在教学所有环节都要融入“德育”的观点。这实际就是“三全育人”的雏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关系的不断复杂化,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联网等新的社会化媒介的迅速发展,也为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和任务。这也是“三全育人”这一教育理念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育中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全新育人体系。而这一全新体系中涉及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为有力保障。

首先,高校全员育人要求所有与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相关的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培育的工作中。全员育人,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教育教学中涉及的所有人都需要在其所承担的职责范围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人自然包括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老师,也包括学校领导以及学生辅导员等。其中承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必然要通过课程思政来实现。

其次,高校全过程育人则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部过程都应当伴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即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观念的教化,通过真切的关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感化那些存在一定程度德行问题的学生,尽可能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很大一部分时间需要接受专业课的授课,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接触也会更多。因此,专业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及在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时的思政教育也是“三全育人”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就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在授课或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进行隐性的课程思政。

最后,高校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学育人各环节间的协同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各种育人载体的优势,利用“十大育人”要素,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全方位育人还要求在各种专业课程中合理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使通识课与专业课相互配合,形成协力,弥补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和缺憾,避免思政课程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所产生的育人效果的不足。

二、法学专业特点以及法学课程思政现状

(一)法学专业特点

高校的法学专业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光荣使命,其与我国法治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也有着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不同的自身专业特点。

(1)法学专业培养国家所需的涉法人才。无论什么时候,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德法兼修的法学人才,他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不可或缺的成员。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到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风险挑战乃至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都需要优秀法治人才。

(2)法学专业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信仰有着更高的要求。我国著名法学家王利明先生曾在其文章中说到:“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有言:法律乃公正善良之术。自此以后,公平正义成为法律固有的属性。”法学专业学生从踏入法学专业开始便与公平、正义、公正、无私等结下不解之缘,在其法律职业生涯中不论是成为公、检、法、司等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从事律师职业或企业法律顾问等都应当具备法律职业道德,并始终以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公正善良的德行捍卫法律的权威。因此,法学专业的德育重要性绝不亚于其法律专业知识,甚至可以说职业道德的培育对于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运用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

(3)我国高校中设有法学专业的学校数量庞大,法学专业人才就职于各行各业。目前我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有六百多所,每年毕业的法学博士就达2600 多人,法学硕士则有4.3 万人左右。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法学本科生毕业人数的统计数据,但可想而知这一数字的庞大。因此,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每年为全国各地输送着大量的法学人才。同时法学专业就业范围较广,各行各业中都有法学人才的需求,而且随着我国人民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一庞大的法律职业群体承担着从立法、执法、司法到老百姓纠纷解决维权等涉法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法律专业的这一特点也就要求法律职业群体的思想道德素养必须能够符合我国法治发展需求,能够保障法律的公信力。

(二)法学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颁布实施后,各高校都着手开展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法学专业也都开始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有关法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也在逐年上升。

目前法学课程思政研究可分为整体法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手段创新和分课程探索法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方法两大类。总体而言由于法学的公平正义属性,其课程思政元素较为丰富,但由于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老师们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同,使得对专业课程讲授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专业课老师为了思政而思政,使得专业课脱离了专业性或者思政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格格不入,不仅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刻意死板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还有一部分老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在讲授专业课程时未能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未能实践课程思政。从课程思政方法上来说大多采用以案说法,以法治事件解读课程内容,并通过案例和事件引出育人要素,灌输法律职业者的职业道德以及法律人的“底线思维”。

三、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切实做到法学人才培养中的“三全育人”

(1)法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自己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全员育人。在法学课程思政过程中每个任课老师必须深刻领会全员育人的精髓,始终铭记自己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的育人责任,不能仅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作为授课的重点和核心,而是在教学安排和设计中始终有着如何通过这些专业知识点结合育人和思政教育的意识,摈弃“思政教育是通识教育中思政类课程和通识课教师的工作而非专业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传授即可”的错误认识,真正做到对课程思政中的全员育人的理解和认同。

(2)利用课上课下与学生沟通机会实践全程育人。全程育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主要通过利用学生课堂上和课堂下所有在校生活时间,尤其利用学生的课堂外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法学人才培养时我们也不能把课程思政过于狭隘的界定为专业课课堂上授课时的思政教育,而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要充分利用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机会,在为他们解答各种专业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时适时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校开设的通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各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安排层面,做好合理分工,突出每门课程自身的育人优势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要相互呼应,融入主流,形成合力,实现不遗漏任何课程的育人作用。

(3)充分发挥并合理利用教育教学的各类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载体所蕴含的育人功能。比如,借助学生组织的组建和日常管理,对学生干部进行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并通过学生干部影响其他学生。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以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诚信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十大”育人要素,充分发挥课堂外的校园育人载体。法学专业可以利用校园普法活动,法律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校内面向学生的法律咨询服务,假期的社会调查活动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法学专业学生乃至全校学生以身体力行,亲身体验的方式感悟法治的不断进步,公平正义的不断实现。

(二)充分挖掘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非常丰富,但由于长久以来注重专业性培养的教学习惯,很多老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发现存在不足。因此,法学专业课老师必须在提升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发现能力。专业课老师应不断探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多关注和留意与自身教学有关的各种细节,不遗余力的做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在一起,怀着育人的使命和担当的精神将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1)专业课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培训和训练,提升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同。只有专业课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并从内心接受和认同课程思政,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一旦老师自己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专业课授课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水到渠成,显得得心应手了。专业课老师们可以通过观摩、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思政的经验交流,集思广益,也可以与思政课老师互通有无,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2)要梳理分析所授专业课的特点,深刻剖析其中育人因子。例如公法课程和私法课程以及社会法课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思政要素都是不同的。作为公法核心课程的宪法学、行政法学以及理论法学大多涉及到法的价值和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的权威性、执法为民、人民公仆等思政要素,而作为私法核心课程的民商法、经济法等则涉及诚实守信、家庭伦理、公平竞争等思政要素。当然在具体授课时可随时把握所授内容以及案例进行思政教育。例如法理学或者刑法课堂上可以通过电影《十二怒汉》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这样的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审判人员或陪审人员的随意的决定可能会将一个无辜的人送进监狱甚至剥夺其生命,让他们产生在履行职责时具有使命担当意识,让他们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让他们牢记以追求公平正义作为法律职业的目标。

(三)努力创新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手段

法学专业是社会科学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在培养人才时除了进行基础理论的教学外,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除了强调传统讲授方式以外更加注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就是说,法学课程思政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既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

首先,关注理论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方法创新。传统的理论教学大多主要依赖老师的课堂讲授方法,使得无论法学内容的教学效果抑或课程思政的效果都并不理想。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当多引入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观影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点梳理等学生参与性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准备、讨论和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这时需要老师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选取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产生思想道德层面共鸣的案例、影片或者讨论主题,并在提出的问题中涵盖专业知识和育人双重思考要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受到影响。例如,在法理学中讲授法律行为主观方面时以一些同学间产生纠纷冲突的典型案例作为讨论主题,既能让学生区分法律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考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适应复杂的社会等为人处世之道,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其次,关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方法创新。随着教育部有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法学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课堂案例讨论,对分课堂等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外,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学专业特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挥重要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时可继续沿用案例讨论、对分课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方法,让学生在独立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体会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了解人性的贪婪与善恶等。除此之外,我认为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让法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轮流为校内师生提供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或者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让学生领会到服务社会的真正意义,和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使其明白如何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是一个持续不停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真正实现“三全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弥补法学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提升法学人才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三全育人法学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