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丽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这一重要论断,从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高度对培养造就大批党和人民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要培养出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高校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高校教工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贯彻落实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
就意识而言,高校能够认识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但二者的融合度还没有达到紧密融合的程度,二者没有形成互相交叉、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成熟机制,容易形成“意识有、落地弱”的局面。
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时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参加活动的教工党员人数、活动外在形式、活动举办环境、活动进行后教工党员的心得体会,等等,但对如何强化党员教育活动目的,深化党员教育活动的意义等方面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这使得高校教师党员通过活动接受到的教育不深刻、不透彻,质量亟待提高,严重影响了高校党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难以形成持续而深刻的党员教育活动品牌效应和影响因子。
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对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学习内容还不能和教师的授课内容无缝对接,特别是如何无缝对接、角度选择、内容优化等方面的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多年来,我国传统思政课在教学内容的主题设置上更加宏观,课程内容更加理性化,但现今高校大学生的兴趣关注点更加微观化、更加私人化,他们希望接受更加感性化的认知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课程价值观的一元性与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到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广大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三观”,深刻把握“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加强“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的教师党支部多是以教研室或系为单位,这样天然就形成了教工党支部与教学组织单位一致的优势。在研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开展基层党组织生活,便于无距离和知识体系构建上更好地凝心聚力,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以教工党支部的教研活动为载体和抓手,既可以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力,又可以帮助教工党支部提升支部创建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可以使课程思政建设身临其境、直观可感。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工党支部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可以使教研建设、专业建设更富于理论底蕴。
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示范作用。这一过程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特别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主体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促进思政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理想成效。
高校教师党支部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支部重点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中,通过支部的政治引领和党员的示范带动,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做到“课程思政”建设与党支部建设一体推进、一同提高。
1.坚持党的领导
高校要贯彻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2.平衡教工党支部建设和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
教工党支部建设和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党建带教学、以教学提升党建,两手抓、两促进。在课题研究方面,要将专业课课题和党建工作课题相互融合,互为补充,通过党建研究提升专业教师理论素养,通过专业研究丰富党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理论素养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的效果。
3.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教工党支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强大功能,把支部建成凝聚人心、聚集力量的重要组织,带领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1.主体建设——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强化党员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
提升理论水平。高校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先学一步、深学一步,自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武装课堂,并以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共识,真正意义上肩负起“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职责。
提高政治站位。高校教师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对于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行深入思考。
提升自觉意识。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每一名教工党员加强教育引导,使其自觉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高校要把课程思政纳入到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中,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强化党员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对接意识。高校教师基层党组织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正确认知,以全情投入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形成对接意识,推动专业课教师的“善任。”
2.阵地建设——增强党支部活力,形成“党建+课程思政”建设浓厚氛围
明确目标。高校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教工党支部要借助“三会一课”、主题活动日等组织生活深入研讨课程思政的目的意义、内涵外延、授课思路、课堂设计、课外拓展以及预期效果。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共同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要素,最终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
确定方案。高校教工党支部应在确定目标的指导下,认真思考课程思政的落地方式,具体包括思政要素的融入方式、课上内容与课外实践环节的有机整合、典型案例的切入时机等,进一步帮助教师有效实施课程思政。
示范引领。高校教工党支部要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的示范课堂和金牌课程,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为全体教师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优秀案例,发挥榜样示范力量,提高他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直观感受,进而将直观经验运用于自己的课堂。
借助载体。“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力量。鉴于现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度依赖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高校党支部的课程思政建设也需要顺势而为,适应学生的时代特点。积极打造微视频、微课堂,让课程思政建设动起来、活起来、年轻起来,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达到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3.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的价值引领,寻求更好地适应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转化机制
明确课程目标——实现“专业思政”。教工党支部的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发展,要着力于明确专业课程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专业课程的目标有机融合,只有将专业课程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思政”。因此,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四者的结合原理,遵循专业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借助于专业课堂,借助于知识传递,让思政工作入脑、入心,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教师思政,再到“专业思政。”
创新教学理念——适应学生认知结构。教工党支部建设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要寻求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理念,使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引路人、价值观塑造上的指路灯。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观察世界、展现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解决传统教学形式手段单一,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求,学生被网络新媒体吸引,无法专注于课堂学习的问题;解决传统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要求本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功利性的问题;解决传统教学以知识教育替代思想教育,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问题。
引入教学要素——教材二次开发。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对教材体系进行“二次开发”,要在专业课程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要系统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中的思政课程元素,要积极设计、组织、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将“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丰富到专业课程教材中去,强化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4.保障措施——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关系的协同推进机制
正确认识教工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针对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充当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教工党支部各项工作的提升,同时对于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会起到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多种途径帮助教职员工充分理解这一优势,提升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完善考评体系。高校要建立更适合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考核考评指标和体系,充分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取得效果作为重要考核标准纳入到基层党组织、教师所在党支部、教师个人的述职述廉考核、教学成果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绩效考核等各类考核之中,充分发挥各类考核的“指挥棒”“晴雨表”作用,以达到调动基层党组织、教工党支部、教师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效果。
提升教师能力。目前,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一类教师存在着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恐慌的问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愿很强烈,但苦于切入点、设计方法、授课能力所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教师培训部需要积极举措,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培训,破解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能力问题,让教师有心更有力地提高自身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