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怡
2020 年7 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培养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是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好的真理,长大后能够勤劳、诚实、创造性地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这一重要论述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遵循。在新时期,如何在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价值,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关于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到的:凡是住在乌托邦的人,都应该学习农业、纺织等工作并熟练于其中一种,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到工厂和农场中参观并随时可以参加劳动。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赋予劳动教育全新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发展,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劳动教育具有了极强的包容性,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还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新时代,劳动的对象、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与知识、技术的不断紧密结合,拓展了劳动的内涵以及呈现出的新形式。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并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优秀品质。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从目的和宗旨上看是针对受教育者(学生)的教育;从要求和内容上看,是关于劳动和劳动观念教育;从现实的路径来看是通过劳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把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和素质、品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赋予了劳动教育时代内涵:要以崇尚劳动为基础,要以热爱劳动为特征,要以辛勤劳动为核心,要以诚实劳动为追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创新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伟大跨越,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人才队伍的支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也提到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结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需要,来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工匠和能工巧匠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实施德育与劳动教育并重,为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对于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导致用清洁卫生等具体的劳动方式来代替对劳动课程的教育设计,在评价上用对劳动成果的评价来取代对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实际上,这就是存在着对劳动理论和劳动教育的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解存在着误区。从教育活动来看,劳动教育目标是强调劳动素养、能力的培养;从教育实践看是将劳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强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教育的特征来看,则是将劳动理论作为劳动教育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历来注重劳动的作用,马克思劳动观从哲学人类学和存在论意义出发,站在历史唯物论立场,把劳动认为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为劳动教育的发展确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点。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观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理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百年栉风沐雨,劳动教育走过了从教劳结合到现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专项教育政策的独立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崇尚和尊重劳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在多个场合提到了劳动和劳动者。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不变的时代现实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价值、弘扬工匠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深刻论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古今中外都把劳动教育摆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哲学高度来看,劳动是一种实践形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过程。马克思的劳动观的重要内容是:劳动创造人类、财富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所以,我们都需要把劳动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使命和生活方式。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教育,一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二是作为“五育”教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在《意见》中提到: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等内容,高职院校要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来开设理论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等,特别是要注重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的应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取向;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就业创业指导、顶岗实习等形式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积累就业经验,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取向。
工匠是指有技术专长的匠人,他们的出现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工匠精神则是一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意见》中,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就有关于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这是首次以意见的形式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进行的指导。
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是扎根于中国土壤,展现了中国劳动者优秀品质的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坚持、专注、细致、卓越”。其中“坚持”指的是职业人的精神状态,是在时间上的坚持和精神上的聚焦;“专注”是自我要求,是质量上的完美和技术上的极致;“细致”是品质追求,是细节上的坚守和态度上的严谨;“卓越”是理想信念,是在价值方面抱有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追求目标。工匠精神的内涵包含了精神、品质、自我要求和理想信念上的追求。
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其精神内涵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在劳动中体会人生价值的意义与升华。其次,工匠精神还表现为一种奉献精神,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类工匠,无私地奉献自己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能,是匠人对职业的奉献。最后,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中,24 位工匠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品质,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不良的劳动观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当前快餐文化随时可见,社会环境心浮气躁,抖音上网红随便一个短视频转评赞过上千万,直播一场的收入远高于普通家庭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收入总和……这样的环境下,让学生很难再静下心来专注执着地去完成一个工作,甚至对于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作业大都是敷衍了事。二是缺乏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专注精神。当前饭圈文化、网红经济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传统劳动价值观念已经被部分学生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好逸恶劳,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冲破法律界限的行为,急功近利地希望能够一夜暴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谈到劳动教育相关问题,他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行合一,了解劳动者的甘苦,并能用一技傍身而有自立能力。然而,工匠精神来源于工匠群体,是属于劳动和劳动者的一部分。高职院校设置劳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一是通过“劳动育人”的思想教育塑造学生的“匠气”,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精神品格,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干实事。二是培育学生的精益求精的“匠术”,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智能产业,对细节和精度的要求非常高,甚至近乎严格。细节的准确决定了结果的成败。通过培养细节的精度,我们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三是造就学生一丝不苟的“匠心”,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和产业结合培育技能型人才,而好的工匠是能够从细节着手,以小见大,在专业技能学习细节的追求上没有终点,以此造就一丝不苟的个人品格。最后,铸造学生追求卓越的“匠魂”,工匠精神同样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的体现,坚持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育过程的始终,学生要以大国工匠作为榜样模范,做一个品德高尚且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新时代高职院校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课是全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要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建构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目标,实现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