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策略探究
——以“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教学为例

2023-04-05 02:22
语文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刘禹锡群文议题

陈 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开始兴起,它是针对单篇阅读的局限性,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师生针对特定议题,选择一组文本,通过比较阅读和集体构建的方式,最终达成共识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地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群文阅读包括议题、集体构建以及共识三大要素,致力于通过多文本阅读,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特级教师蒋军晶提出,群文阅读的意义在于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中跳脱出来,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观之现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课堂,仍按照传统的介绍人物背景,分析句意、艺术手法和总结思想等内容进行教学,看似囊括无疑,实则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构建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探究古诗词的兴趣。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为议题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课,以期探究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现将所获心得分享如下。

一、找准角度,确立议题

所谓议题,即在一组文本中可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它引导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设计一个恰当的议题,对于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议题设计,不仅要关照教材中古诗词整体的知识体系,还要兼顾具体的文本特点。设计议题的角度有很多,可以从诗词题材、诗歌意象、语言风格、作者角度等方面切入。如果从诗歌意象角度设计议题,可以分为花草树木、人鸟鱼兽、自然景观等。从语言风格角度设计议题,可以分为作品风格、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而“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这个议题是从作者角度进行设计的,确定这个议题是因为在学习《秋词》时,师生共同探讨了刘禹锡一反悲秋常态而直言秋更胜于春的原因,得出这其实都归因于刘禹锡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就激起了同学们对刘禹锡的兴趣,并提出刘禹锡的诗词是否都是如此风格的问题。刘禹锡的诗词为何都透露出一股乐观豁达之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师生激烈的讨论后确定以“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为议题,来探讨其在人生不同阶段创作的诗词及所传达出的豪迈气势。

二、选择文本,灵活组合

文本的选择组合对于一堂成功的群文阅读教学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选文本要具有整合性,即通过一组文本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了解某个作者、某种体裁或某种艺术手法等,还要具有规律性,规律性强的文本便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求同比异,从而迅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共选入三篇刘禹锡的的作品,《秋词》《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围绕“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这一议题,直接选择课文中的这三篇作品再合适不过,其原因在于:刘禹锡21岁时便进士及第,此后仕途顺利,一路青云直上,官至监察御史。公元805年,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作为“永贞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变法失败后,他被贬至朗州,开始了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的人生轨迹也就此发生转变,《秋词》便是写于这个时期。在朗州流落了10年之后,又贬上加贬,先后辗转至连州、夔州、和州等地。《陋室铭》便是刘禹锡52岁时,调任安徽和州刺史时所作。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是刘禹锡54岁时,终获恩旨,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所作。这三篇诗文代表了刘禹锡在人生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不同事情,体现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及体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组成群文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刘禹锡虽在不同时期都身处逆境但仍然积极向上的豪迈形象。

把诗人的生平和不同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后,同学们对刘禹锡“诗豪”称号的由来以及他乐观积极的个性有了一定了解。如此一来,便可找准三篇作品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带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刘禹锡虽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的感受。

三、设置问题,发散思维

根据议题设置有效的主问题,是推动群文阅读课有序进行的关键。主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引起师生讨论探究的兴趣,还要给学生留足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即主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而问题的答案则应具有多元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能够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并自主探究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笔者根据此次议题设置了三个任务:初读课文,反复吟诵,厘清作者的人生经历;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体会诗文情感;整体升华,合作交流,讨论刘禹锡诗文中所透露出的乐观精神及其形成原因。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这些问题,能够更深入了解诗豪刘禹锡的写作风格以及个人精神特征。

四、比较阅读,求同比异

群文阅读教学是对一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以便深刻理解议题的内涵。诗歌类文本常常通过比较文本的创作背景、意象、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帮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求同比异,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的相关知识。在“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的群文阅读教学课中,笔者以所选文本的意象和写作手法进行对比,以期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由象入情,整体鉴赏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它是寄托诗人情感的载体,是古诗词鉴赏中的一个基础因素。在古诗词教学中,准确地抓住意象及借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有意识的分析,防止对意象进行孤立的解读,帮助学生将意象引入原文进行整体鉴赏。准确解读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内涵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秋词》中的“秋”不同于一般意象的秋。通常我们认为“秋”是悲凉凄清的象征,而刘禹锡笔下的“秋”却独树一帜,有清丽爽朗之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悲秋名句,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刘禹锡笔下的“秋”为何不悲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景象。首先,秋日点明时令,晴空点明天气,但刘禹锡所看到的秋不是肃杀萧瑟的秋,而是晴朗的、秋高气爽的秋。其次,本诗选用“鹤”作为主要意象,“鹤”在中国古诗词中通常作为超然脱俗的君子形象,刘禹锡笔下的鹤虽是孤独的,但它却傲然飞翔于晴空之上。正如刘禹锡自身被贬流落远方,虽孤独寂寞,但他却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这只鹤寄予了诗人的美好理想,它不顾世俗的束缚,以昂扬奋发的姿态直冲云霄,展现了诗人不被世俗所困的豪情壮志以及君子品质。

在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介绍此篇铭文所用到的对偶、互文、比兴等艺术手法,由于学生之前已接触过对偶和互文,所以本篇课文应着重讲解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兴可以理解为“以彼物比此物”和“以物起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陋室”二字,围绕主要意象展开分析。本文开篇以山水有仙龙起兴到陋室有德馨,接着又以苔痕和草色来写环境之清幽,以鸿儒和白丁写交友对象之高雅,以琴和经书写作者的清雅趣味,最后将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相比,引用孔子的话点明陋室不陋。通过对陋室环境、人、事等各个意象的分析,不难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与《秋词》所表达的心境是相通的,都展示了诗人从现实困境中超脱出来,体现了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坚守品德,旷达高洁的品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酬赠诗中难得的豪放之作,其首联未直接表达被贬谪多年的愤懑,而是借荒凉偏僻的巴山楚水来表达作者这23年的不易与坎坷,教师可为学生介绍颈联的两个典故,让学生探讨刘禹锡面对光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接着讨论诗人又是如何从低沉感慨转变为乐观面对生活。刘禹锡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表达常年经历贬谪,壮志难酬之感叹,又以“千帆过”和“万木春”来展现阴霾终将散去,光明终将到来的开朗乐观精神,揭示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升华了精神品格,体现了刘禹锡豪迈乐观的天性以及对自我的人生超越。

这三首诗歌表达了刘禹锡在不同时期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上,传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当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意象中的含义时,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实现对诗歌的整体鉴赏。

(二)探究写法,触类旁通

我们以《秋词》为例来分析写作手法。该诗以议论起笔,道出前人对秋的刻板印象,而后给予否定,认为秋日比春天更有生机和活力,采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极力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后两句,先实写眼前的鹤直冲云霄,后虚写澎湃的诗意随眼前之景迸发到碧霄之上,虚实结合,更显其豪迈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全诗气势连贯,清丽爽朗,不仅道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更彰显了不同于古人悲秋的乐观精神以及开阔胸襟。

当学生对《秋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陋室铭》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写法,归纳出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加深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找出差异,例如《陋室铭》还用到了托物言志和比兴手法等。再让学生运用这三篇作品都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课后写一篇小作文,实现读写合一。

通过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笔者切实体会到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弥补了单篇教学的诸多不足之处,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刘禹锡群文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赏牡丹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群文活动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