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留白”与“补白”
——以《清平乐·村居》为分析对象

2023-04-05 02:22
语文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清平乐莲蓬村居

庄 园

留白,原指绘画作品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即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使整个作品画面感、章法更加协调精美。我国古诗词用词凝练、意境深远、韵味独特,在创作手法中会巧用留白艺术,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备,富有含蓄美。教学古诗词时,我们不妨挖掘其中的留白之处,引领学生巧妙解读,品味内涵,并展开大胆想象,落实补白,从而深化理解,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古诗词中的留白。

一、解读开篇留白,落实环境补白

中国古文化非常讲究含蓄,面对一处美景,本应大书特书,但体现在古诗词中,却只有寥寥几笔,所有的表达尽在不言中,给人的感受是词穷而意无穷,这就是留白。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寻找留白之处,适当为学生解读,丰富教学内容,师生沉浸其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的首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只是点出了茅檐、溪水、青草等农村常见的景物,这样的景物美不美呢?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呢?如果不进行解读,学生就无法走进诗词中去,也就无法真正体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境遇进行解读。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他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着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上饶闲居二十多年,出于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词。在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以后,学生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农村画卷: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小村庄潺潺流淌,溪水里长满了绿色的荷叶,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阵风轻轻地吹过,荷叶就跳起轻盈的舞蹈。瞧,溪里还倒映着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松树旁,有一间低矮的茅屋,粗粗的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大南瓜。当然,现在的农村基本上见不到茅屋,但是在八百多年前,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就勾勒出江南农村的特色,显得格外清新优美,给人带来诗情画意的美感。

通过对开篇留白的挖掘,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对环境描写进行补白,不但使文本内涵更加丰富,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农村美景的情感,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解读情节留白,落实对话补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多元对话。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情节着手展开想象,深入作者内心,解读描画的情节,并采用随文练笔的学习方式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落实对话补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画面。他们为什么会带着醉意聊天?他们在聊些什么呢?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因而这样的情节就引起读者的无穷遐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老夫妇对话的场景,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些学生认为农村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却很知足,劳动之余会喝些小酒,拉拉家常;有些学生认为吴音听上去软绵绵的,作者辛弃疾是外地人,所以听到这些吴侬软语就觉得“吴音相媚好”,老夫妇两人的对话格外好听;有些学生认为老夫妇正在回忆往事,想到这些年来,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感到特别舒心,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生活中的小事,不时传来快乐的笑声;还有些学生甚至把作者也加了进去,辛弃疾看到两位老人在喝酒聊天,就上前打招呼,两位老人见他是外地人,就高兴地给他介绍村里的各种趣事……紧扣这个情节留白,让学生随文练笔,把老夫妇对话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就觉得有话可写,写起来特别轻松。

很多诗词中描写的情节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但是通过解读其中的留白之处,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节,通过适当的补白以后,学生就对作者所要描写的情节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这样不仅内化了诗词内容,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解读结尾留白,落实续写补白

《清平乐·村居》下阙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说明他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干农活的重任。二儿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虽然干不了重体力活,但是他非常懂事,忙着做些辅助劳动,大儿子、二儿子都非常勤劳,继承了农民朴实、肯吃苦的好传统。三儿子趴卧在溪边剥莲蓬吃,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顽童。辛弃疾用短短的四个句子把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使人不由得浮想联翩:大儿子锄草锄累了,刚坐在田埂上准备歇一歇,忽然看到眼前伸来一双小手,手心里捧着莲子,定睛一瞧,原来是三弟拿着刚刚剥好的莲子给自己吃呢!他高兴地把三弟抱过来坐在自己的膝上,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莲子,一边叮嘱三弟摘莲蓬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三弟连连点头,表示听懂了,然后“哧溜”一下从大哥的膝头滑下来,拿着莲子一溜烟跑到二哥那里,把莲子塞进二哥的嘴里,然后又跑到父母那里,把莲子放在碗里给他们品尝。

学习古诗词,仅仅理解文本内容,还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通过续写诗篇,学生就能循着作者的目光,看到更多的场景,这样就与作者的感受相一致,更能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舒适、恬美。

四、解读插图留白,巧用对照补白

虽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在教材中没有出现插图,但是在讲解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利用课件出示插图:在长满莲叶的溪边,有个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小孩正趴在地上剥莲蓬吃。学生观察插图中孩子的形态以后,就会产生疑问:诗句中说的是“卧剥莲蓬”,应该是仰着脸躺在地上剥莲蓬,插图中的孩子为什么是趴着的呢?这就是插图中的留白。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可适时启发学生模拟小孩的动作,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看到满池的荷叶、荷花、莲蓬,兴奋得很,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小孩在溪头摘莲蓬、剥莲蓬、尝莲蓬,累了以后肯定会有各种动作,可能是仰面朝天躺着,也可能是侧着身子躺着,还可能是趴在那里玩,所以插图中的“卧”虽然是趴在那里,实际上还包含着“仰卧”“侧卧”“俯卧”甚至翻滚等动作。

紧扣插图留白,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动作进行补白,学生就能将画面与真实的情景联系起来,看到更多的生动的画面,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就变得更加具有立体感、真实感。

总而言之,学习古诗词,需要教师认真揣摩其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仔细研读,通过想象、补充,落实补白,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词,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猜你喜欢
清平乐莲蓬村居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村居
小莲蓬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卧剥莲蓬听秋声
村居
采摘莲蓬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