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铅酸蓄电池通气孔漏液探究

2023-04-01 07:54周耀华刘万里莫丙达陈建明
汽车零部件 2023年3期
关键词:通气孔漏液气液

周耀华,刘万里,莫丙达,陈建明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技术部,广东广州 510700

0 引言

铅酸蓄电池作为低压供电系统的核心部件,一旦发生漏液,轻则造成电池短路缩短使用寿命,用电负载无法正常使用;重则腐蚀邻近零部件及线束,产生安全隐患。因此本文重点探究蓄电池漏液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研究结果对提高蓄电池使用寿命、保证车辆电气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蓄电池漏液原因及对策

铅酸蓄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发生附加多余反应,而电解水则是最主要的副反应之一,其反应过程[1-2]:

H2O→2H2↑+O2↑

(1)

电解水过程将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电池内压增大。同时,气体附着在极板表面,造成电解液面上升,气液分离路径将缩短,电解液酸雾在内压作用下将向大气释放[3]。酸雾排出过多将造成漏液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可使电解液面大幅上升、气液分离路径变短的所有相关因素,均为导致漏液的诱因。

漏液可分为通气孔漏液和密封连接漏液。密封连接漏液主要是生产制造问题导致[4],但对于通气孔漏液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本文重点对通气孔漏液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开展相关的探究。

整车使用工况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结合车辆的使用特性与电池的使用环境推断,导致通气孔漏液的因素主要有:启动时的荷电状态(SOC)、环境温度、车身振动、充放电逻辑、气液分离结构,本文将从这5个方面因素进行确认。

1.1 启动时荷电状态的影响

由于车辆暗电流影响或熄火后仍使用用电负载,蓄电池荷电状态会降低。

本次试验将对蓄电池在不同初始SOC下的液位上升情况进行确认。测试条件:先在60 ℃环境下放置12 h后,以恒定14.5 V(最大50 A)的电压进行充电,充电时长为2 h。

不同SOC下液位测试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初始SOC为25%时,充电过程电解液温度上升了3 ℃,液位上升了12 mm;当初始SOC为75%时,整个过程温度没有发生变化,液位只上升了10 mm。由此可知,启动时的蓄电池初始SOC越低(电量越小),越容易导致液位上升。

表1 不同SOC下液位测试结果

在SOC较低时,为防止蓄电池亏电, ECU必须要求发电机向蓄电池大电流快速充电,导致电解水反应较为剧烈。因此,为减少SOC对蓄电池漏液的影响,可通过设计方面降低暗电流,以及尽量避免熄火后使用用电负载,特别是加改装的负载等。

1.2 环境温度的影响

各车型发动机舱内冷却系统布局差异较大,使得蓄电池的工作环境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传统燃油车热车跑行后机舱内温度为40~100 ℃。

本次试验将探究不同环境温度对液位的影响。测试条件:选择初始SOC为50%的电池,分别放置在40、60和80 ℃的环境下适应12 h后,以恒定14.5 V(最大50 A)的电压进行充电,充电时长为2 h。

通过测试可知,随着工作环境温度从40 ℃上升到80 ℃,蓄电池液位上升就越大。不同环境温度下液位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环境温度下液位测试结果

综上分析可知,正确合理设计蓄电池的摆放位置和机舱内冷却系统的总体布局,可直接降低蓄电池工作温度,减轻漏液风险。

1.3 车身振动的影响

铅酸蓄电池通过托架与车身刚性连接,并跟随车身运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各种振动。此时电解液将跟随发生涌动,特别是经过恶劣路面、急加减速或大幅度转弯侧倾时涌动更明显。电解液涌动震荡将附着在通气孔附近,最终在内压作用下发生泄漏。因此可通过改善整车底盘滤振效果从而避免电池发生漏液,当然这种改善需要结合成本综合考虑。

1.4 充放电逻辑的影响

根据电解水反应方程式可知,电流越大,电解反应越剧烈,气体产生速率越快,液位升高越显著。蓄电池充放电电流的控制,实质是发电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发电机典型工作状态主要有持续小电流发电和间歇性发电两种,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持续小电流发电状态

图2 间歇性发电状态

表3列出了持续小电流发电和间歇性发电两种工作状态的优缺点,实际工况均为这两种工况的组合。

表3 两种工作状态的优缺点

为了比较这两种典型工况对漏液的影响,本文选取了状态一致的铅酸蓄电池分别进行了两组对比试验。充电试验条件差异对比如图3所示,其他测试条件一致,其中SOC为90%,环境温度为60 ℃,试验时长为2 h。

图3 充电试验条件差异对比

发电机不同工作状态对液位的影响如图4所示。

图4 发电机不同工作状态对液位的影响

对于持续小电流发电状态,用电负载电源由发电机持续稳定供给,蓄电池处于不工作状态,因此充放电电流较小。此时电解水反应较为平缓,气体产生量不大,液位上升不明显。

对于充放电交替进行的模式,在发电机不工作时,用电负载电源由蓄电池供给。蓄电池持续消耗电量,放电电流大,容易亏电。为避免亏电发生,需要快速、间歇性地恢复电量,因此充电电流较大。电解水反应剧烈,气体产量增大,液位上升明显。

因此,应适当优化充放电控制逻辑,以达到发动机输出功率、用电负载耗电量、电池性能要求以及成本之间的平衡。

1.5 气液分离结构的影响

气液分离结构蓄电池主要有液口栓结构和双盖结构两种,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液口栓结构蓄电池

图6 双盖结构蓄电池

采用液口栓结构的蓄电池,气液分离结构设置在栓体内部,通气孔设在栓体顶端,结构简单、便宜且容易维护,气液分离能力受液位高度和栓体自身长度影响。而采用双盖结构的蓄电池,气液分离结构设在双盖内部,气体通过较长且迂回复杂的流道后,从盖体两侧通气孔排出。该结构气液分离能力不受液位变化影响,但成本较高。

为验证这两种结构对漏液的影响,试验采用2个不同液口栓长度的蓄电池和1个采用双盖结构的蓄电池进行测试。测试条件采用图3b的模式进行。不同气液分离结构对漏液的影响结果见表4,测试后电池内部情况如图7所示。

表4 不同气液分离结构对漏液的影响结果

图7 测试后电池内部情况

采用较短的液口栓更能防止漏液发生。这是因为栓体越长,其下端与液面距离越短。随着工作过程液位上升,液口栓底部被浸没,气液分离能力下降。酸雾中的液体无法完全分离,在内压作用下,从通气孔排出,造成漏液。

对于双盖结构的蓄电池,气液分离采用迂回式复杂结构,不受液位变化影响,酸雾中的液体有效分离并回流到壳体内,因此防漏液能力较好。

2 结束语

车用铅酸蓄电池漏液问题,不仅影响电池使用性能,还会造成低压供电系统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汽车部分功能与配置无法正常工作。本文基于充放电测试,验证了蓄电池通气孔漏液与启动时SOC、环境温度、车身振动、充放电逻辑、气液分离结构有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当然,实车工况为多要素的组合作用,因此要综合考虑。

为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除了必须提高蓄电池的加工工艺外,还需结合车辆的使用特性与电池的使用环境综合判断。

猜你喜欢
通气孔漏液气液
碱性锌锰干电池漏液失效分析①
一种耐高温能力强的橡胶输送带
汽车覆盖件拉延模排气截面积研究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留置尿管期间尿道口漏液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通气孔对动叶冷却结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
打胰岛素漏液, 拔针前转一圈
气液分离罐液位计接管泄漏分析
应用PDCA 管理减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漏液的实践探索
笔帽安全通气孔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