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利
教师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放到一起,可以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单篇单教”的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能力。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每篇文章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各篇文章的内涵。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多篇文章。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师可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比较阅读。下面,笔者就围绕《记念刘和珍君》和《祝福》这两篇文章,简要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一、引导学生比较文章的创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与《祝福》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讲述小人物的遭遇去呈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在文章中,作者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篇文章的创作时间都是20世纪20年代。那时,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所以当时的中国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那么,在《记念刘和珍君》和《祝福》这两篇文章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小人物的遭遇来反映当时大的时代背景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叙事散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批判的是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驶入大沽口,公开援助奉系军阀,炮击国民军。国民军为了自卫,开炮将日本军舰驱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帝国主义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并以此为借口威胁北洋军阀,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多种无理的要求。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八国联军侵华的场景。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全国上下的爱国人士都十分愤怒。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般无耻的行为和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爱国青年们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包括刘和珍在内的一群青年不顾学校的阻挠,奋起反抗,在学校进行演讲,意在号召更多的人加入为国请愿的队伍。没想到学生们竟遭到了府卫队的射杀。数十位爱国人士在这场射杀中身亡,其中就有刘和珍。这就是让国人痛心疾首的三·一八惨案。在惨案发生后,反动文人想要为段祺瑞执政府掩盖杀人的罪行,将革命力量镇压下去,于是就制造了反革命舆论,污蔑这些参加请愿的爱国人士是暴徒。就这样,中国大地被“白色恐怖”笼罩着。鲁迅先生听闻这一噩耗,出席了刘和珍等人的追悼会,并写下了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文章以“刘和珍”为焦点人物,叙述了她的生平经历和遇难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慨和哀痛。在文章中,鲁迅先生抨击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和反动文人的阴险无耻,赞扬了爱国青年不屈不挠、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激励人们要重振旗鼓,坚持与恶势力斗争。文章通过描述刘和珍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折射了当时的大环境。
《祝福》一文写于1924年,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时期。辛亥革命后,让人们痛心疾首的帝制政权终于被推翻,但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人们依然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当时,中国人民依旧被封建宗法和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束缚着。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祝福》这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这样一个“小人物”。她生活在社會的底层,勤劳、朴实、坚强、善良是她的代名词,但她却受尽了封建礼教的压榨,身体和精神遭受着双重打击,最终惨死在街头。这篇小说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顽疾,展现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民的迫害,特别是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所以,这篇小说也是通过聚焦小人物来呈现时代大背景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不幸,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哀。
二、指导学生比较文章在叙事上的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叙事散文,《祝福》是一篇小说,两者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以“我”为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且都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尽管一个是真实的“我”,一个是虚构的“我”;一个是直接表达情感,一个是间接表达情感,但是都起到了关联文章线索的作用,同时“我”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一般情况下,倒叙不仅可以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曲折,而且能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记念刘和珍君》在开篇处就写到刘和珍被虐杀,《祝福》在开篇处就表明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寂然死去,既制造了悬念,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文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我”就是鲁迅先生本人。作者讲述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也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刘和珍,她不仅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而且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从表面上看,鲁迅先生写的是真实发生过的惨案,是别人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映射他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愤懑、哀痛的心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鼓励他们探究其写作意图。
示例:
在《祝福》一文中,“我”不是鲁迅先生本人,而是作者虚构出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我”反对封建礼教,憎恶像鲁四老爷那样的地主阶级之流,同情祥林嫂这样备受压迫的妇女……但“我”又是软弱的、无能的,没有办法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礼教的折磨。在小说中,“我”听闻了祥林嫂的遭遇,亲眼见过祥林嫂凄惨的模样,也见证了祥林嫂的悲剧;“我”与她相识且说过话。所以,“我”在小说中起着串联线索的作用。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其写作意图。
示例:
通过对比与梳理,学生能够直接地感受到倒叙的妙处,更加深刻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祝福》是两篇经典之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他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