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兴国
2023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作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语文新课标I卷的语用题Ⅱ颇有新意。厘清它的命题逻辑,对我们日后开展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谈谈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语用题Ⅱ的命题逻辑。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语用题Ⅱ中的文段选自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驼骆祥子》的第8章。该文段主要呈现了祥子在寒风中拉车的情境,突出了祥子在艰难时世中力图通过劳动改变自我命运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其作品富有生活气息,语言醇厚、质朴,人物描写入木三分,场景描写的画面感特别强。在此段选文中,作者抓住祥子在面对狂风侵袭时的样子展开描写,借助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又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把祥子迎着风奋力前行的样子立体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忍不住对祥子的命运产生担忧之情。
从对文段的选择上看,该试题关联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学生需阅读完整版的《骆驼祥子》,了解祥子这一人物形象,如此才更容易进入相应的情境,深入感受文段所呈现的艺术效果。该试题呈现了生活化的情境,传播着正能量,充分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中的“立德树人”和“核心价值”。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高考承载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以此文段为载体,语用题Ⅱ共设置了三道语用题。这三道题分别对叠音词、逗号的使用以及词语的理解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虽然不同,但都充分体现了高考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视,落实了“评价体系”中对语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检测,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评价体系”中“四翼”的考查要求,即试题要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首先,三道题全为综合性表述题,均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具有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不是只作客观判断;三道题都涉及了对比判断,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三道题都要求学生把考查的词句放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涵泳、品鉴,“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可见,这三道题都与情境密切相关。
其次,三道题涉及的都是基本的语言知识。第20题考查叠音词的表达效果,第21题考查逗号运用的不同导致的句式及表达效果的变化,第22题考查“像……似的”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些语言现象都在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如叠音词是《诗经·氓》《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经典名篇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第21题考查的虽是逗号的使用,但它其实涉及因逗号的使用而产生的句式上的变化,如:第一个句子是“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若去掉逗号,它就是一个连动句,而非三个单句。句式变了,突出强调的语意重点就会发生改变。第二个句子是“閉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若去掉“半天”后的逗号,它就是一个常式句,加了逗号就成了变式句,突出“半天”这一时间之长。单只分析逗号,学生可能难以讲清它的表达效果,但如能把它与句式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轻松解题了。可见,这三道题均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弄清了语用题Ⅱ的命题逻辑,引导学生准确解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回到语段中去,结合具体的情境去理解文与题,结合情境进行概括、分析,再组织答案,切不可脱离情境去思考问题。其次,要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同一问题可能涉及不同的知识点,要有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关键能力。最后,答案应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审美观。
真正命制出一道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贯彻《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试题实属不易,教师更应精心研究“新课标”的精神,领会《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评价体系”,按照“教考一致”的原则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科学地处理“学习任务群”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创设阅读情境,设计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带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