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辨,激活思维

2023-03-31 05:50王茵莹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教学思路小学语文

王茵莹

摘 要: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形式,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本文先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意义,再着重探讨了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3-0149-03

“思辨性阅读教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教学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辨性阅读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多通过批判、归纳、分析、反思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触及文章的本质内涵,对文章的主旨与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在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聚焦思辨,采用问题引领、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打造思辨性的语文阅读课堂,推动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形成追求真理、理性开放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持续成长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意义

思辨性阅读是指通过阅读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的不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字背后的意义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思辨性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作者的意图、观点和论证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种思考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和评价事物。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形成自己的逻辑链条。这种思维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时,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背景知识、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有效锻炼。这些素质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思维层次,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理解文本,还需要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思维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领,培养创新性阅读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以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通过精读文本,找到解答题目的“钥匙”,实现高质量的阅读学习。为此,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观察,在学生提出问题,或找到问题答案时,用一些循循善诱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为何会有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觉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这样的呢?”鼓励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思维,整理并展现阅读思路。

举例而言,小學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牛郎织女》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后,会觉得课文描述的内容与自己了解的牛郎织女故事是不一样的。此时,教师就可顺势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索:“那你们知道的《牛郎织女》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你们熟知的版本与所学课文是一致的吗?”在学生回应后,教师可借助这一机会,向学生讲解“民间神话传说”的内涵与特征:“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经典的民间神话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因此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但每一个版本都体现了作者精妙绝伦的想象力。这些版本之间是没有对错的,每个人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改编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使其变得更具意蕴。”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收并蓄,从而对民间创作者的智慧产生崇敬之情,并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这种以问题为引领的思辨性阅读,对驱动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借助支架,培养层次性阅读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习惯、学习风格各有不同,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基于此,教师应在备课阶段预设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并搭建阅读支架,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思维的桥梁,增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以多元化发展。

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可先使用多媒体屏幕,为学生展示一些对文章中“父亲”这一形象的判断,如:“父亲一生都热爱树林与鸟,对鸟的习性很了解”“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这些判断有着一定的递进性特征,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抽丝剥茧地找到正确的答案,并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举证证明自己的看法,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十分有利。为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更为活跃,教师可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框架,支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过程,如要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知识树这类可视化工具,对文章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问题和答案,使学生的阅读思路变得更为清晰。在学生使用可视化工具完成整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辩论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进行思维碰撞。通过一系列的归纳、分析、总结,提炼出对文章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思辨性阅读能力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师生交流,培养深刻性阅读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人,因此很多学生都对教师有一定的崇敬、依赖之情,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愿意与他们一起交流,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变得更为充足,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习教师治学严谨的师风,更为投入地学习语文课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该单元收录的三篇文章都透彻地体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很适合被教师用于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师可使用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可视化工具,向学生展示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到文章描绘的情境当中,思考这一人物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更为深刻。三篇文章中,《自相矛盾》这篇文章主要展示的是思维的逻辑性;《田忌赛马》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对谋略策略的选择,并形成一定的谋略思维;《跳水》这篇文章有着层层递进的剧情……阅读这些文章,都需要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有一定的理解。

为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师可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如针对《自相矛盾》,教师可在学生归纳出楚人自我夸耀的特点后,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此时,学生会搜寻脑海中的生活经验,找出相应的生活事例,从而对楚人“不现实”的特征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文章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而后提问学生:“这么绝妙的主意为什么只有孙膑想到了,而田忌、齐威王却没有想到?”通过思索这一问题,学生可进一步体会到孙膑的智慧,同时领悟到: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多思考,并找到更多的思考角度。在教学《跳水》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船长想到的办法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如果枪走火了呢?你们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指导学生对原文的内容展开发散性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感知文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人物的思维过程展开辨析、归纳,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可对文本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促进其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

(四)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性阅读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此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亦步亦趋地得到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无法对问题进行发散,获得新的启示,甚至通过反驳,提出自己的质疑,形成对课文的新思路、新观点。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启发学生多思考,通过质疑,了解作品的主旨,形成批判性阅读思维,更进一步地融合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思维。

举例而言,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聚焦老汉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的矛盾之处。文章中,老汉将自己的儿子从逃离的队伍中揪出来,他的行为是为儿子好吗?难道他心里对儿子没有一丝感情吗?学生可通过聚焦文章的矛盾點,进一步辨析老汉的行为,最后理解“无情”地揪儿子,恰好体现了老汉的高贵品质——大公无私,坚守党性,而“有情”地推儿子,则体现了二者之间深厚的感情,通过情节的演绎,老汉这一闪耀着党性光辉,却又不乏父爱之情的形象,会变得更加的鲜明,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在进行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震撼。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安排中的冲突之处。比如,文章开头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闰土在瓜田中与猹搏斗的情节,在文章后面,闰土向主人公介绍“雪地捕鸟”的稀奇事中,作者又描绘了闰土与猹搏斗的事例,且写得更为细致具体。教师可指导学生思索:这样的写法是不是一种内容上的重复?作者有何用意?能否删除其中一处?学生通过不断解读课文,才能最终提炼出作者两次提到这一事例的用意——在“我”内心深处,闰土的形象既活泼又机智,这种描写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代入感,通过反复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学生最终能够获得深刻且丰富的阅读体验,形成良好的阅读赏析素养。

(五)聚焦技巧,培养赏析性阅读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指导学生针对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展开思辨性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实学生脑海中对于语言素材、语言技巧的知识储备。教师尤其应当针对一些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语句,指导学生展开辨析,因为这类语言材料与小学生的写作主题相契合,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迁移应用等方式,辨析、领悟作者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用法,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举例而言,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摔跤》这篇文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辨析文章中用到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技巧,如对于“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一担褂儿……”这句,就可指导学生展开赏析,从中思考小胖墩儿的性格特点,学生经阅读,不难归纳出小胖墩儿的性格特点是爽快、开朗、无所畏惧。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拆分文章的描写细节,深刻感悟这些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体现文章主旨起到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阅读赏析技巧的同时,习得丰富的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再开展相应的赏析活动,并就文章的描写细节进行提炼和讲授,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应的赏析技巧与文章描写方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重视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出现,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识到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意义,并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打造更为完善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课堂,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更为深刻而不乏创新,逐步提升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宋丽琴.基于思辨性阅读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探索[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06):18-19.

[2]郑健民.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3(12):150-152.

[3]陈子麦.注重言语表达 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J].小学生(上旬刊),2023(04):37-39.

[4]蒋静.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2(24):38-40.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教学思路小学语文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