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属于软实力范畴。大量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都与国人的思想意识、信仰、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可体现我国人民不同时期的审美精神,在多年发展与沉淀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造诣,在人才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德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显著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与德育课程一同发挥双重教育功效。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程开展中已经凸显优势,为了能够输出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全面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1. 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主要作用
1.1 可培养爱国情怀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后,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与爱国主题相关的内容,如:革命英雄事迹、历史事件等,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丰富德育课程内容,使学生从中进一步得到启发。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挖掘适当的爱国元素,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上进行雙重指引,使学生既可以拥有明确、坚定的爱国意识,又能在生活中践行。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高中生作为储备人才,要想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巩固中国文化及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加强爱国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国家政治问题时能以客观态度对待,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信誉、地位。
1.2 可提高文化认知
德育课程内容虽然都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如果仅仅围绕教材进行讲解会削弱学习兴趣。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是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生命记忆与成长经验生长的时空,融入德育课程后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打破以往课堂局限性。学生除了可以在课本中吸收知识,还可在优秀地域文化中丰富知识体系,将文化资源与课本内容形成互补。学生在掌握德育课程时可参考传统文化资源,以此来加深对课程的深度理解,激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1.3 可提升思想境界
传统文化和德育课程有着许多共通点,在人才教育方面两者均可对学生思想进行熏陶与引导,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发挥更加鲜明的教育作用。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即将步入大学,距离成为一名正式合格的接班人又近了一步,其思想意识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甚至对国家、社会发展都有着一定影响,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尤为必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德育课程来说发挥辅助作用,在引导高中生塑造健全人格、三观的同时,又可以提升思想境界,使高中生具备前瞻性思维,而不是局限于眼下的美好生活。
2. 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实现可行性
2.1 传统文化拥有德育功能
中华民族至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与当时国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逐渐成为民族瑰宝,有着不可侵犯、转移的重要地位。在多年的弘扬与完善中,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慢慢凸显,这给德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该方面来看两者在内容、思想、价值等层面有着相似性。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存在差异,但相同的是,每个时期都有为了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而无私奉献的英雄,对这些内容进行传达可以直接体现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且,德育课程的实施目的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意识及行为进行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传承与弘扬本土优秀文化是永恒的话题,是每一位高中生和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德育课程开展中必须立足于国情,深入挖掘和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2 传统文化是德育精神资源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便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道德问题,商业化思想、畸形“三观”在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才能带领青少年实现身心健全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传统文化体系中涵盖多元化德育精神资源,其中包含当代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既可以突出民族道德建设特色,也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确的引领。所谓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当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深刻认识后,才能在行为上做出改变,传统文化的合理提取和渗透则可达到该目的。
2.3 传统文化是德育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育课程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德育课程中涵盖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等内容均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将课本、课堂作为渠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根本传达相关内容。可见,德育课程的实施开展离不开传统文化本身。在全球文化交汇背景下,怎样帮助学生重塑文化自信、如何面对和解决信念缺失问题、怎样压制享乐拜金等主义滋长都是德育教育的重点。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复兴本土文化,让学生主动肩负起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职责,这便需要在德育课程中大力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透过文化表面深挖内部内涵。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地位,从而不断健全德育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3. 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程中实现的有效途径
3.1 创设传统文化氛围,提升思想品质高度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需在固定环境内,长期处于传统文化氛围中,可以使学生身心受到熏陶,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从我国高中德育课程实际来看,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并未关注文化氛围创设,通常只围绕教材进行引导,实际教学质量不符合预期,要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首先要做的便是创建适宜氛围。例如,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中,可以在教室墙壁、教学楼走廊等相对醒目的位置粘贴优秀校友的名言警句,时刻警示学生要争做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学校信息栏等位置可以标示地域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经典语录,使学生在教室内外均能受到熏陶;可以利用各个传统节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要求学生绘制黑板报、手抄报等,该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印象,了解文化蕴藏的思想含义。校园思想文化建设,虽内容多样、形式繁多,但是融入地域优秀文化元素的校园思想文化,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融入了地域文化的血液,而地域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使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地域文化特质在校园思想文化身上鲜明的烙印便是学生身上独有的精气神,莆田文化历史悠久,莆田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独有的海上文化——妈祖文化,特色鲜明的莆仙戏曲文化,“无莆不成街”的商业文化,“高考红旗”的学习文化等,潜移默化,濡染熏陶,铸就了学生特有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了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品质和品位。可以说,正是有了地域文化特色,校园思想文化才是有特点的文化,也因此,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品质和品位有了极大的提升。
3.2 挖掘课程资源,编著校本教材
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着大量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便是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加强传统文化认识为目标精选文化资源,基于学生的需求开发课程资源。以莆仙地域传统文化为例,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之一。挖掘妈祖文化中的立德、行善、大爱道德因素,整理编著成书。莆仙人秉承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求学理念,历代科甲鼎盛,政坛风流,名扬全国。认真研究莆仙进士文化及人文文化,整理编著成书。莆仙戏有着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莆仙人的理想价值、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审美情趣。戏中所承载的传统美德,读书成才、报效国家、尊老爱幼等主题思想,浸染并融化在历代莆仙人的生命血液之中。我们通过查阅莆仙戏的相关资料,现场观看莆仙戏演出,并整理编著成书。对本地区的学生而言,对乡土的人文环境总是怀有天然的特殊情感,可以说,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具有天然的崇高地位,莆田位于山海交汇处,外向型文化较为发达,近当代乡人多向全国拓展,创造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乡土文化自豪感,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的乡土意识,培养了乡土情怀,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爱乡意识。
3.3 丰富实践活动载体,激发融入文化热情
要想充分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除了要发挥课堂作用外,还需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活动和社会活动,两种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丰富德育教育形式,教师需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比如:开设讲座、选修课引导学生学会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现象。讲座、选修课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现象的解读为主要内容的,通过解读引领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现象的内涵。在开设讲座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综合社会实践感受体验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平时留心一些乡土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的、带有观察和分析视野的考察、采风活动。例如收集乡土风俗、民間传说、名人轶闻趣事等,并做好记录。利用节假日,走访历史遗迹:郑樵墓和夹漈草堂、木兰陂、贤良港天后祖祠、蔡襄墓、江春霖故居、萩芦大桥、郭风故居、棠坡桥、延寿桥、泗华桥等,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这些名人风采后写出自己的感悟。带领学生观看莆仙戏曲,走访莆仙戏艺人,开展 “走进莆仙戏,感受传统美”系列活动。还可以利用通用技术课,让学生动手将他们感受到的具有传统文化美的建筑及民俗物件做成模型。举行“我为妈祖文化代言”活动,以妈祖文化为要素让学生设计旅游纪念品。开展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作品交流展示活动。如在五一、国庆长假后开乡土文化摄影展;暑假布置写游记、采风笔记的活动;寒假开展以乡土文化为素材的征文比赛等等。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对春节、清明习俗、婚嫁习俗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开展“展望莆田文化的未来”主题交流活动,继往开来,传承与创新并重,架构莆田文化的未来。这些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对地域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形成了对文化传统积极的认同感,体现了德育文化的教育价值。
从上述分析中发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年积累中早已源远流长,其和德育课程一样有着思想教育作用,在德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积极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提高知识文化认知,还可以有效提升思想境界。仔细剖析得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德育功能,属于德育精神类教育资源,并且还是德育课程的根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创设传统文化氛围,选择适当的文化内容,同时亦可以组织课内外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程有机结合。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名师专项课题“莆仙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实现途径研究 ”(PTJYKT2228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