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杨红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明散曲无一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散曲情有独钟。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背诵《朝天子·咏喇叭》。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规定的必背篇目,也是他们在初中就学过的课文。可学生说老师当时只是让他们读了两三遍,他们甚至不知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该怎么办呢?此时,我想起了俄国著名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曾说过“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于是,我引入元朝著名散曲家、杂剧作家睢景臣的套曲《哨遍·高祖还乡》,将两首曲子(未加注释的曲子)直接印发给学生,带领他们通过比较阅读来赏鉴。具体过程如下:
一、引导学生质疑,整体感知两首曲子的大意
品鉴作品是需要以理解作品的大意为前提的。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这两首散曲的大意,我让他们提出各自需要解答的问题。他们快速默读曲子,提出了近30个问题。我将这些问题归纳整理好,从中提取了这样两个问题:什么级别的官需要靠吹喇叭来抬高身价?睢景臣是元朝人,他为什么要写汉高祖还乡的故事?
这两个问题涉及作者的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可见,品鉴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在语文课上,我展示了ppt,让学生了解这些信息:王磐出生于富贵之家,喜好词曲,精通音律、书画及医学,却不屑于参加科举,一生吟诗作画,未踏入仕途。明朝正德年间,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势力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财政等诸多方面,人称他为“站着的皇帝”,称明武帝朱厚照为“坐着的皇帝”。王磐家住运河西岸,目睹了刘瑾派出的宦官乘坐官船吹着喇叭盘税查矿时耀武扬威、搜刮民脂民膏的场景,有感而发,写下了《朝天子·咏喇叭》。结合ppt上的内容,学生还了解到:元朝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汉人受到歧视,加上科举不兴,汉族文人的生存环境比布衣百姓的更为艰难,时有“九儒十丐”之说。这给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想走仕途建功业的汉族文人以致命的打击。于是,不少汉族文人转而从事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针砭时弊,记录内心的苦痛与迷茫。《元史·刑法志》规定“有诸妄撰词曲,污上以犯上恶言者,处死”,但睢景臣还是针对元朝皇帝每年都回一次上都的事实,创作了《哨遍·高祖还乡》。写高祖还乡的元曲众多,《录鬼薄》认为睢景臣的这首曲子“压倒各家”。
了解了两首散曲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再次阅读曲子,很快便从整体上感知了它们的大意。
二、鼓励学生诵读,找出两首曲子的相似之处
都说“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古代的诗词曲,更值得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两首曲子都比较短小,适合大声朗读。为了避免让学生感到单调与乏味,我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包括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齐读、男女生分别齐读、全班齐读等。在把握了作品的节奏、韵律后,我播放了唢呐名曲《百鸟朝凤》,放低音量,营造出特定的诵读氛围,要求他们与同桌一起诵读,并找出两首散曲的相似之处。
两首曲子都比较简单。即使不借助注释,学生也能理解曲子的大意,找到以下三个相似之处:一是语言风格相同。都以口语入曲,具有明白晓畅的特点;
二是视角相同。两首曲子是从民众的视角切入的,代表了人民的立场;
三是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作了板书。
学生能找出以上三个相似之处,说明诵读起到了作用。但是,这还只属于“粗线条的感知”,毕竟这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三、讓学生合作学习,品鉴两首曲子的不同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适时引导他们合作学习。我让他们成立了学习小组。全班共45人,可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选出一位组长。组长需带领组员们在合作中一起学习。为了引导他们更好地探究两首曲子的不同之处,理解其中深意,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至3组的同学比较两首曲子的语言,4至6组的同学比较作者的写作视角,7至9组的同学比较两首曲子中的情感。
如此任务清晰、目标明确,便于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之后,我在教室内巡视,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情况,提醒他们查阅资料,在关键的时候提问和点拨,或直接参与讨论……看着各小组都讨论得很激烈,甚至为了某一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我感到非常高兴。在分享交流环节,各小组的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觉得两首散曲虽然都使用了口语,却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朝天子·咏喇叭》中的“曲儿小腔儿大”这一句使用了口语,同时采用了双关、对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曲子短、声音大,实则是指宦官地位低、官腔大;“小”与“大”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宦官狐假虎威、仗势欺人的做派以及民众对他们的蔑视与嘲讽。
而《哨遍·高祖还乡》中纯粹的口语比较多,很少用修辞手法。如【耍孩儿】中的“瞎王留引定伙乔男女”,“瞎”“乔”是宋元时对人十分不敬的口语;【三煞】中三次将威风凛凛的真命天子刘邦直接称为“大汉”;篇末甚至直呼刘邦的乳名“刘三”。为了让其立马还账,用了口语“揪扯住”,意思是不还钱就把你揪住不放。全篇自始至终使用口语、俚语,于笑骂中撕碎了皇帝的龙袍。
1、2组的学生分享完毕,第3组的学生还进行了补充:“相比较而言,《朝天子·咏喇叭》中的口语比较含蓄、委婉,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而《哨遍·高祖还乡》中的口语则更尖锐、泼辣、酣畅淋漓,刘大杰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称之为‘讽世的喜剧。”分享完毕,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真没想到,学生还挺会比较、概括的!
4至6组的学生在比较作者的写作视角时发表的观点同样精彩。他们发现,在《朝天子·咏喇叭》中,作者从民众的视角入手,写了万千民众中的一个——“他”。“他”是隐藏在运河岸边一群百姓中战战兢兢生怕被征税盘剥的乡民,“他”对刘瑾之流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在《哨遍·高祖还乡》中,作者从民众的视角入手,写的民众是“我”。“我”是被抓去迎接高祖还乡的乡民中的一个。刘邦年轻时跟“我”一起割过草、喂过牛、扶过犁、耕过田,“我”对刘邦知根知底,知道他是偷鸡摸狗之徒,是欠债不还的无赖。“我”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村子,见识短浅,无知无畏。很明显,《哨遍·高祖还乡》中的“我”比《朝天子·咏喇叭》中隐藏着的那个“他”更大胆、更恣肆,也更具批判的力度。这样的分享精彩纷呈,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他们又把期待的目光投向7至9组。
第7组的一名学生提到:“我觉得两曲的讽刺对象不同。《朝天子·咏喇叭》讽刺的是宦官,《哨遍·高祖还乡》讽刺的是皇帝。”
“我觉得两首曲子都讽刺了皇帝,”第7组的另一名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见我点头,他继续说道:“刘瑾之所以把持朝政,是因为明武帝默许他这样做。可以说,《朝天子·咏喇叭》表面上是在讽刺宦官,实则从侧面讽刺了皇帝,揭露、谴责了明武帝的昏庸与无能。”
第9组的学生补充道:“我认为《朝天子·咏喇叭》批判的是明朝政治的黑暗,讽刺的对象比较单一;《哨遍·高祖还乡》将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还讽刺了趋炎附势、逢迎拍马的社会‘群丑,如社长、王乡老、赵忙郎等人。”他们分析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刻,我倍感欣慰。为了进一步启发他们,我面向全班学生,问他们是否还有别的看法。
一名学生说道:“我认为第9 组同学的看法还可有所补充,我认为《朝天子·咏喇叭》确实是针砭时弊、借物咏怀的佳作。作者借眼前吹喇叭唢呐一事讥讽了明朝宦官专权的黑暗现实。《哨遍·高祖还乡》虽是写1500 年前的刘邦,却将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借古讽今,讥讽元朝及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强大统治者的大胆挑战。因此,它比《朝天子·咏喇叭》更具积极意义。”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深入探究了两首散曲的异同,帮助他们发散了思维,扩大了阅读视野,有效地提高了阅读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