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承
《种树郭橐驼传》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柳宗元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借一个绰号为“郭橐驼”的人种树的独特经验,批评了地方官吏扰民、劳民的行径,向当朝统治者委婉地提出了改弦更张的建议。下面,笔者主要谈谈类比手法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应用策略。
一、取物成譬
类比是一种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相似性,借助喻体所具有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修辞手法。在类比的过程中,作者可以由此及彼,使说理更加充分。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前三个自然段发挥着“此”的作用。当然,作者没有一上来就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而是循序渐进:在第一自然段中,先指出郭橐驼名号的由来,以此让人物登场;在第二自然段中,极力渲染郭橐驼种树的本领之高;在第三自然段中,让郭橐驼自述其种树的“诀窍”。这样循序渐进,既易于读者理解文意,又便于其表达“本意”。
在“此”部分,作者先总述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就为后文议政奠定了基础;然后分述何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即让根部舒展,培土要均匀,将旧土复原,捣土要结实,张弛有度,一言以蔽之:不妨碍树木生长,不抑制它结果;接着又指出“他植者”的错误做法,在正反对照间为后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二、由此及彼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讲清了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就写了这样一句话:“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句话看似是作者临时起意写的,实际上充当了过渡句——既收束上文的内容,又引出下文“彼”的部分。
在“彼”的部分,作者指出长人者好烦其令。这就点出了批判的对象。作者随后借郭橐驼之口直陈时弊。这些问题可以归纳整理为:盲目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扰民严重,即第三自然段中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至此“彼”的部分和“此”的部分就呼应了起来。作者还用郭橐驼的话“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揭示了种树与做官之间的联系。
三、揭示主旨
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明确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传其事以为官戒。这一句话虽然简短,却有着巨大的信息量。
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到公元763年2月17日的八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连年的战乱使得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百姓的生活受到重创,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所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尽管安史之乱已经得到平息,但其带来的伤害还在,百姓的生活依然过得很苦。只有休养生息,他们才能恢复元气。柳宗元目睹了百姓的现状,内心非常焦急。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施政者并未意识到休养生息的急迫性,仍不顾实际情况,乱施政令使老百姓“劳吏”而“不得暇”,明显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与痛苦。
作者说“为官戒”。“戒”为“鉴戒”之意。官要鉴戒什么呢?那就是戒粗暴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应让老百姓蕃其生,安其性。作者意在指出:要实现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统治民众,而且要滋养民眾,让民众休养生息。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核心句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实际上强调了“要顺应自然规律”。由郭橐驼种树的经验,我们可以联想到道家的无为而治。总而言之,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作者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借郭橐驼种树的经验,揭示了治国养民的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