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了强大魅力,而之所以能够在当今时代更迭中经久不衰,保持深厚文化根基和价值底蕴,必然有其特殊性存在。核心价值观是在深刻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所形成和发展的,并有效结合了中华当代文化,延续和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中对自由、责任、道德的关注,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核心价值观中的深刻内涵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并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1;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154—03
中华民族依靠自身的丰富实践经历,在历史的变动中、在延绵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不断创造、总结经验,从而形成了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核角度进行分析,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底蕴,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巨大价值,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
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上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化的社会形态,而是受制于一定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并且还会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不断变更而发生相应变化。就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来看,亦是如此。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并将此作为基础和源泉。在新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社会新形态,从而综合而成。从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来看,其中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结合了当今时代特征,是一种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古往今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比如: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然而,这些文化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逐渐消失,中国文化却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形态。究其原因,这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会通过自身实践去不断丰富和创新新文化,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对文化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能够显示出现实魅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增添新形态和新内涵,让中国文化可以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理念中都有所体现。从春秋起,便一直强调的是“民贵君轻”,直到现在,这种思想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若想继续提升中国文化的现实魅力,必须要弘扬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动荡局势中站稳脚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依靠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融合,便形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吸收魅力,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当代文化的现实价值。
二、核心价值观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一)关于治国理政价值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角度进行分析,“重民生”的价值观念体现的十分明显,并且这种观念在核心价值观中也有所体现。纵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民生”这一治国理政的理念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便已经诞生出了早期的民本主義思想。比如:在先秦散文《左传》一书中便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从其内涵角度进行分析,这句话主要指的是一个圣明的君主首先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团结人民,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一个良好条件。《吴越春秋》中提到“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这主要指的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性、基础性条件就是人民富足,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会实现国家富强的发展目标。综合来看,中国古代有关民生、民本的思想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并且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延续,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思想内涵。相比较于西方各国,中国其实在很早就在文化上体现了民本思想。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都是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像西方文化追求“以物为本”。上至君臣、君主,下至百姓、知识分子,都在心底里认同“民为贵”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中,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现代化继承和延伸,“富强”“民主”的发展目标更是将这一思想内涵体现的淋漓尽致。从人民的切实需求角度出发,唯有实现了国家富强的目标,人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才有可能进一步满足,从而实现人民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当今时代,“民本”思想在保持原有特征的基础之上,又彰显出了时代内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充足保障。因此,如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一定权力,间接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便成为了全国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一直以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讲究的是“重和合”,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核心价值观中也得到深刻体现。从中国地域特征角度来看,幅员辽阔,在历朝历代的各个时期中,多是以强大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在这种特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追求“和合”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中到处弥漫着重“和”而非“争”的价值偏好,比如:在《尚书·尧典》中便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古代欧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多是以小国领地为区域,并且因为地区内矛盾不断,战争极为频繁。相比之下,古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都是统一的国家,强调在君主统一领导下,正视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充分调动各个地方的积极性,从国家统一发展目标的角度出发,进行统一管理。因此,这种统一的“合”观念便消除了许多不必要战争的发生。
(二)关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责任和自由的追求是一个特殊文化。当代中国,这种对责任和自由的追求更是在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从其发展脉络角度进行分析,责任意识最早诞生在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他们不仅重视个人责任,而且还强调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北宋的政治家范仲淹就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明清之际,在社会局势动荡的背景下,顾炎武更是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并且一直延续到现代。这样的思想政治观念更是深刻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坦荡的胸怀和历史责任担当,并对后世儒士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都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意识。比如: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官职——记录历史的史官。他们的责任相当于现代记者,主要负责记录帝王的言行,并留给后人以便查看。实际上,这也是言论批评、思想自由的特点。
以上这些观念便是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责任和自由的追求,并且对后世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人,既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同时也需要融入到社会关系中。他们既有自己的自由,也有需要承担的责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责任意识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由思想之后,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了新内涵,也就是对生存自由、思想自由的追求。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入新内涵、新思想,并在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深化。虽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强调的是“民本”“仁政”思想,但长期以来并未形成以德治国的思想观念,这种重德行的价值偏好和思想观念在历朝历代的文人身上得到了深刻体现。比如:在《孟子》一书中,便提出了“以德服人”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最好方式应当是以德治国,自身具备良好德行,并不断影响人民,从而使得百姓能够服从管理,社会形成良好秩序。后世的君主还对殷商时期治国理政的失败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形成了后世所出现的“敬德保民”思想。
(三)关于个人道德价值准则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思想内涵的核心便是“爱国主义”。这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也是核心价值观中的重点,并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发展脉络中经久不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离不开中华儿女、仁人志士千百年来的奋斗和奉献。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和爱民几乎是同时存在的。比如:在先秦的文化中,屈原便提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直到盛唐时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至治国理政的君主,再到儒士和贤臣,都对国家倾注了饱满的爱国热情,深切关注人民的现实生活。并将爱国爱民的思想深刻体现在了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竭力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殚精竭虑、奋斗不息。爱国之情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是对祖国、民族、人民的深切热爱和深厚责任。对国家和民族懷有强烈而持久的爱,才能形成爱国情感。爱国情感是一种自觉行为,只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愿望与祖国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爱国之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二字自古就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忠”是指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是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信”是指诚实守信。“廉”是指廉洁从政。“耻”是指耻辱、惭愧,也就是自谦。爱国之情可以让我们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去完善自己,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之情。“敬业”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敬业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之一,更是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发展。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不断实践,而核心价值观便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核心价值观的出现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彰显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果。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核心价值观能够出现,并且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发展态势,便是因为结合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借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共中央所召开的会议中明确指出:在当代教育活动中,仍然需要大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追求仁爱、民本、诚信的时代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内涵进行充分融合。比如:李存山教授曾在其所出版的多本著作中明确表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进行紧密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既可以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魅力,同时还能不断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角度进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被称之为是“常道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中强调的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将该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中,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内涵。同时,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必须要保持创新性理念,能够“知古变今”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内涵和特点。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所召开的多次会议中,都明确指出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坚固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实践的基础。从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来看,经济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特征极为明显。若想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占据发展优势,必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核融入到核心价值观中。加强核心价值观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让人民可以利用核心价值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人民自觉运用的意识。比如:在商业领域中,商人需要有效处理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义利关系。在教育行业中,教师则可以结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的推动时代发展。
四、结语
综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若想继续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魅力,则需要从当代发展需求角度出发,融合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内核,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董茜,袁校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3(1).
[2]宋晨雨.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J].文化产业,2022(36).
[3]朱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J].汉字文化,2022(22).
[4]胡蓉.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J].办公室业务,2022(21).
[5]韩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汉字文化,2022(12).
[6]连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解析[J].吉林教育,2021(8).
作者简介:高利(1989—),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