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分析和传承路径

2023-03-28 08:40余索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闻学课程思政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的精神食粮。探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资源融入高校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对高校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资源,提升育人成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育人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传播主动性;以新媒体为载体,多形式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等对策,以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闻学;课程思政;传承路径

一、文献回顾

(一)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誕生至今,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与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目前,国内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程波、彭雪容认为,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分别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入了厚重的理论根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1]。第二,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实质和功能。赵中华、林彬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无数中华儿女敢于有梦、勇于逐梦的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2]。第三,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应用问题。研究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红色文化传承、高校青年学生群体教育等方面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教育路径。韦俊峰、张振以高校思政课为例,从思政课教师、课堂主渠道、网络主阵地、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机制[3]。

(二)对高校课程思政既有研究的梳理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确立政治立场、形成健全人格以及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发挥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研究主要从课程思政的含义及作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着力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已有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展现的是教育教学新的方法,它的建设符合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4]。高校课程思政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坚持育人导向,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5]。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较弱、课程体系建设欠缺等问题[6],有学者认为需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7],抓好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四个关键点,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8],以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要求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教学体系,而新闻学培育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民发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新闻人,因此其有必要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强调高校专业课程也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针对新闻学及相关专业,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该意见提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并提出“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明确了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的要求。

从目前我国新闻学教育实践来看,新闻学专业教育存在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处于模仿阶段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等情况[9]。因此,高校在开展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同时,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形式,还能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新的场景,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新闻学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其理想信念。

(二)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已通过召开课程思政讲座、设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栏、播放爱国电影等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一方面,在新闻学专业教育中,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设置了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通识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道德与法规等专业教育课程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矩阵,构建了新闻人才德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已有教师通过案例讲解、创设情境等方式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案例样本和工作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传承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不仅是新闻学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思想引领[10],更是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民发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新闻人的精神力量。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闻学中的思想育人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资源,提升育人成效

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11]。因此,高校在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统筹好校园文化、团学活动、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作用,拓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资源和传播渠道,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第一,高校可在现有的宣传栏、校史馆、党史教育基地等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的发展情况,与各地市、县联合开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体资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其与盘州市城关镇加强联系,通过保护和挖掘盘县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将此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深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识。此外,六盘水是一个因“三线建设”而建立的城市,其作为“三线建设”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也成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资源之一。

第二,高校可以课程思政为基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改革项目等方式,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12]。同时,高校还可根据新闻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意向,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流课程”,既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

(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笔者在《地方本科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一文中认为,基于专业课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差異性,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专业课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意味着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需要结合专业学科门类、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以新闻学为例,要解决专业课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解内容较少、不够深入,缺乏启发性或授课方式较单一,学生难以消化知识等问题,一方面其要从理念上重新定位自身育人角色,不断提升思想素养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力、领悟力;另一方面其要注意授课的方式方法。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认识记者”章节为例,当教师讲到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时,仅运用讲授法强调“三牛精神”在记者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运用场合等,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育人成效也有待提升。如果采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仪式上,康辉海霞边吸氧边解说”的案例导入方式,让学生观看现场的照片和阅兵仪式的相关画面,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身看法,教师进而引入“三牛精神”,则可让学生在敬佩专业记者的敬业能力的同时,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内化为个人信仰和成长动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传播主动性

王能晓在研究如何将原山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提出,应“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激发大学生主动性”[13]。实际上,在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高校新闻类是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主观上并不排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有些大学生已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自身成长的动力。因此,一方面,教师需要继续当好“领头羊”,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讲授相关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化为个人信仰行动力不足的问题,王艳平、叶雷认为,大学生个体与班级、社团等的认知互动,学校育人环境的构建以及专业课、思政课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将理念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的重要路径[14]。基于此,在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的过程中,新闻学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大学生为中心,通过定期开展唱红歌、观看红色电影、微视频大赛、摄影比赛、文案策划大赛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和比赛活动,激发大学生了解、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兴趣和热情,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预期教育目标。

(四)以新媒体为载体,多形式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15]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以传播形式多样、传播内容海量、多媒体传播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而新闻学更是与媒介如影随形。要使新媒体平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搭建完善的传播、展示平台。例如,高校可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渠道的内容建设,增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内容的投放频次,丰富内容的呈现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进其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情感认同。第二,构建“教师+平台+资源”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QQ课堂等平台,在提供优质专业课程知识资源的同时,以知识延伸、超链接的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学习知识,获得自我提升。第三,加大舆论引导力度。从影响高校新闻学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因素来看,有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误导和迷惑”使其无法全面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因此,高校除了可以利用学校官微、官网、官方抖音号、教师课程平台开展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例如,高校可与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如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展开合作,在平台相关页面设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议题,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使他们不会轻易受网络信息的误导,提高是非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波,彭雪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

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3-01-07].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20818.1705.002.html.

[2]赵中华,林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历程与时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8):76-78.

[3]韦俊峰,张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及其实践机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34-44.

[4]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5]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08):62-65.

[6]姜涛,孙玉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44-46.

[7]封玫,胡军华,贺雨昕.大学生课程思政资源库的使用意愿探析:基于江西高校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22(09):98-104.

[8]蒋占峰,刘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2(09):111-118.

[9]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02):133-156.

[10]陈佳琪.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及时代价值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2.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12]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08):77-80.

[13]王能晓.原山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21.

[14]王艳平,叶雷.全程育人:大学生自觉行动的转化条件与实现:以认知行为理论为视角[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14-118.

[1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278);六盘水师范学院“地方本科院校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项目编号:LPSSYjg2035);六盘水师范学院第一批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项目编号:LPSSYZDPYXK201712);“卓越记者”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LPPSYzyjypyjh2020);新闻采访与写作一流课程(项目编号:LPSSYylkc202116)。

[作者简介]余索(1988—),女,湖南长沙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新闻学课程思政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国民经济学家的新闻思想与德国新闻学的建立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