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类图书编辑审美力的培养

2023-03-28 21:49吕萌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图书美术

[摘要]一本书从无到有,编辑对审美力的运用体现在筛选、评估、挖掘、优化、呈现、传播等各个环节中。文章从审美力的意义、审美力的表现和审美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对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力进行浅析和探讨。结合在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实践经验,笔者重点论述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并逐一进行举例分析,以期说明培养美术类图书编辑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图书;编辑;审美力

当我们谈起图书编辑时,更多想到的是编辑的文字能力、选题策划能力、搜索作者的能力、宣传营销的能力,而往往忽略了审美力[1]。所谓审美力,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作为美的物化形态的审美客体,依照美的规律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是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编辑的审美力是编辑主体对客体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动反映,是编辑认识和反映图书这一特定世界的一种特殊能力。”[2]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编辑尤其是美术类图书编辑,其工作是一种带有审美意识的社会实践。

美术类图书涉及的出版门类繁多,包括画册、书法、连环画、技法书、少儿美术读物,以及各类美术工具书等。除了字斟句酌地推敲书稿文本,美术类图书编辑尤其要注意“从宏观上、整体上对书稿所呈现的种种美的形态进行感受、鉴赏和再创造”[3],判断其审美价值。对美术类图书来说,审美判断是一种可靠的、综合性的、高层次的判断。作为审美主体的美术类图书编辑,面对书画作品、书论、画论等物态化审美客体,应从选题策划、编排加工、版式设计、装帧工艺到营销呈现,对书稿信息进行筛选、评估、挖掘、优化、呈现、传播,并运用“感性+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实际操作。

一、审美力的意义

美术类图书将作者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美术技法等内容,通过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加工整理,以美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感悟和创造,美术类图书编辑对图文的选择、编排、配置、组合,以及读者对图书格调的反馈,都反映了个体的审美认知与审美趣味。“只有拥有一定的审美素质和一定高度的期待视野,才能基于文本形成成熟的审美表现”[4],因此对作者、编辑和读者自身来说,审美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美力对作者的意义

对作者来说,在自身获得审美满足的同时,自己辛苦创作的作品更需要外界中肯的评价。美术作品能否变成美术类图书,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美术类图书编辑的专业素养和美学修养。审美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编辑的专业判断力和行业影响力,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力越强,作者就会越信服,从而获得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提高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编辑的审美表现直接影响着文本实现能力的大小,它能够帮助作者延长作品的生命力,推动作者创作出高质量、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作品,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4]

(二)审美力对编辑的意义

对编辑来说,审美力是其与作者对话的基石,是获得作者信赖的基础。当与作者产生意见分歧时,编辑要做的是以美为因、有理有据地发出商榷的声音,而不是妄自尊大或一味地迎合作者。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编辑要懂出版、美术和美学,“以并非取悦而是交流引导的姿态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4],这样才有可能做出好书。如何展示作者的艺术风采和艺术内涵,怎样突出作品的创造性和严谨性,面对大量的图文资料如何取舍编排……诸如此类的问题始终萦绕在编辑的脑海中。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编辑只是对原稿内容进行简单修改或局部完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应用美术专业知识和出版业务能力,编辑还需要有效地运用审美力,进行理性分析和艺术鉴赏。拥有良好审美力的美术类图书编辑,能真正做到与美术界中的优秀的专家学者进行对话,找到合适的出书方向,并吸引优秀作者。

(三)审美力对读者的意义

对读者来说,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图书,一些设计精美的图书更容易吸引其眼球,使其感到舒适和惬意。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其对图书的审美表现也有更高的期待。“编辑的审美活动及审美选择不仅决定了图书客体受主体在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引导程度,同时也间接影响到大众在一定时期内的审美认同。”[2]编辑理应对书的内容和形式负责,多出版一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图书,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二、审美力的表现

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力体现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感性的萌生、理性的体悟和图文的编排取舍、精细的设计、工艺的运筹、整体的把控等一系列有条理、有秩序的运作过程。审美力可划分为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一)筛选和评估的审美感知力

美术是关于美的艺术,美术类图书编辑要具备审美自觉和审美感知素养。面对涵盖诗书画印的大量图文,美术类图书编辑要有对美的感知,从而展开审美活动。在策划阶段,美术类图书编辑需要通过感知体会色彩、构图、线条等艺术元素,寻找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作品。到了设计和制版阶段,美术类图书编辑需要去感知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构图排版是否合理、封面设计是否符合图书的内容。总之,审美感知力是编辑最原始、质朴的一种感性审美能力,即编辑通过对美丑的感受和分析,筛选选题、作者,评估稿件质量。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在人的内心深处久久回荡的,可以是独具创意的构思,也可以是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抑或是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即便说不出清晰的理由,美术类图书编辑也应对美丑做出基本的辨别,因为美会引起心灵上的感應,令人不由自主地赞叹。

假如编辑对一切无感,何谈把握出版物的艺术性、思想性?反之,如果编辑能慧眼识珠,发现尚未被开采的宝藏作者,就会产生成就感,甚至为出版社带来可观的效益。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前,刘奎龄的鸟兽画在天津画界不受关注,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编辑用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了其作品的章法造型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出版了印装精美的大型画册《刘奎龄画集》。该画集一经面世便震惊了出版界。此后该出版社又以各种纸张开型印制了刘奎龄的画册,并以年画形式在全国大量发行,使刘奎龄的作品价值骤增,实现了出版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这背后离不开编辑的审美感知力。

(二)挖掘和优化的审美理解力

作为编辑,专业性是其做出中肯判断的前提。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理解力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比如行笔速度、墨色浓淡、水分掌握、画面构图、留白禅境等艺术语言和笔墨特色,都是鉴赏中国画的角度。美术类图书编辑品评各种艺术作品,除了要审视作品的技法,更要看作品的精神、气韵和神采,这是作者所特有的艺术造诣、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反映。虽然说审美是主观的,但是总有一些客观标准已成为编辑鉴赏作品的依据,如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如中国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如书法中的阴阳对比等。许多经典美术作品在转变为出版物时如何形成特色,考验的正是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能力的理性维度,体现在编辑基于自身所掌握的美学知识进行审美判断、去粗取精、修改润色的过程中。编辑对美的理解越深,就越容易发现作者特有的品质,挖掘和优化作品中美的内涵,并提出明确的设计方向和建设性意见。例如,199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可染书画全集》采用大画面、多局部的编辑构思,安排局部图228幅,其中以山水画数量最多,且一幅作品往往展示两三处局部图,甚至是跨页画幅。每件作品中的亮点、妙处、画眼和可看的、该看的内容,通过编辑的巧妙编排都体现在出版物中,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这种在当时崭新的编辑手法充分地展示李可染先生“意在神韵”“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精髓,同时也是编辑审美理解力的直观体现。

(三)呈现和传播的审美想象力

读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播技术和内容载体的迭代,会带来阅读场景的深刻变化。出版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书做出来、卖出去,更在于读者把书读进去、用起来[5]。审美想象力是审美主体不可或缺的审美能力。作为美术类图书编辑,其编书过程也是进行艺术二度创作的过程,因为美的表达方式并不唯一。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工作既不是简单地“排排图片”,更不能用一种模式编排所有作品。美术类图书编辑在编辑书稿时,既要展示作者的艺术风采,也要彰显选题的特色和价值,其从构思到实现的过程可以说与作者创作一幅书画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同样需要用心经营。

笔者曾在2020年编辑了“经典碑帖对临丛书”,该丛书整合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智永的《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米芾的《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等书法名篇,内文以活页卡片代替了传统的装订形式,采用了竖版16开的特殊纸张开型,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进行临摹,并节省案头空间。同时,其每册书都配有精美的书匣,且统一规格和体例,既具有阅读临写的实用性,又可以作为文创产品供读者把玩和观赏,激发读者的临帖兴趣。这是美术类图书编辑发挥审美想象力的一次大胆尝试。

三、审美力的培养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编辑培养审美力,要从工作、生活、学习中汲取养料,拓宽视野,进而提升审美感知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一)在工作中提高审美力

在美术类图书编辑的日常工作中,其会接触大量诗书画印等艺术作品,看多了优秀作品,自然能开阔眼界,提升感知力;浸润在古代书画理论中,自然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反馈,深度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书艺画境;多学习研读历年所评选出的“最美的书”,感受作品视觉表现力,自然能提升对美的想象力。美术类图书编辑提高审美力,就是在每一次做书的日常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图片质量,统筹调整体例结构,认真处理图文关系,通过不断思考与反复修改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融合,夯实美学基础。

(二)在生活中淬炼审美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艺术源于生活,美术类图书编辑要积极在生活中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例如,美术馆中的艺术展品、路边招牌的书法字体、随意一瞥的广告文案、影视剧里的古玩字画等,美术类图书编辑应下意识地思考其中的美术元素和美学意蕴,并将生活艺术化、审美日常化,这有助于其培养审美力。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很多优秀的编辑也是画家、书法家、摄影家,他们在生活中感受艺术,凭借日积月累的专业知识,深入学术研究和美术教学的一线,把握美术的时代发展趋势,以选题策划为龙头,整理出版了美术教学用书、美术历史文献、当代美术史论等美术类图书,影响了一个时代[6]。可见,当美术类图书编辑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时,不同身份将彼此共振、相得益彰。

(三)在学习中培养审美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抖音、视频号、B站等平台的营销活动铺天盖地,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倒逼处于内容生产一线的编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美术类图书编辑逐渐从幕后走到幕前,直接和读者进行交流。又如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美术类图书编辑紧跟出版跨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运用融媒体思维,对图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在主动适应出版行业新形势的过程中,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力也可以得到培养,毕竟“作为知识、信息、思想、智慧的载体”,前沿的科技对美术类图书编辑来说只是辅助,而学习的本质是对内容的精确化拓展和丰富化延伸。因此,美術类图书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打破认知壁垒,拓展技术边界,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审美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美术作品新的生命。

四、结语

一言以蔽之,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活动是通过编辑主体对客体美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把作者的精神产物高效地组织起来的过程。一本书从无到有,编辑对审美力的运用体现在筛选、评估、挖掘、优化、呈现、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相较于一般图书,美术类图书往往更加注重内容和形式上的美学含量,因此,美术类图书编辑拥有审美力,可以“将书的内容精神翻译为形状与色彩,使读者产生美感,并增加读者的兴味”。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图书编辑尤其是美术类图书编辑的审美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瑶.图书编辑的三种能力之审美力[EB/OL].(2021-01-19)[2022-12-25].https://mp.weixin.qq.com/s/A_qev_F5N4rsG6tDRX3pZQ.

[2]凌承碧.论文艺类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J].出版发行研究,2015(07):73-75.

[3]陈景春.论图书编辑的审美活动[J].编辑学刊,1989(04):42-46.

[4]宋晓璐.试论文本编辑的“三位一体”审美表现:以接受美学为中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06):33-36.

[5]张立宪.当纸书有了APP[EB/OL].(2022-02-22)[2022-12-25].https://mp.weixin.qq.com/s/YZp-QABZad2RGFQPPjfV3A.

[6]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甲子回眸:纪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吕萌(1989—),女,天津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猜你喜欢
图书美术
无障碍图书联盟
图书推荐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班里有个图书角
图书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