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023-03-28 11:19:26沈丹颖
教育界·A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小学数学

【摘要】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引导学生以更高效的方式学习。本文对实施“双减”政策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进行研究,提出了让学生乐意学、有效学、快乐学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小学生;策略

作者简介:沈丹颖(1991—),女,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生的家庭作业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需要找到合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根据小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意学

(一)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还能够促进这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生活经验尚不丰富,他们想不到学习数学的诸多益处,暂时也难以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用途广泛,从而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时,考虑到长方形是一种基本图形,在生活中人们免不了要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结合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实际用途来创设情境,强调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先创设情境:有位老爷爷在他的长方形菜地上种了很多青菜,但是他很害怕青菜被自己养的牛和羊吃掉,于是他打算在菜地的周围加上栅栏。随后,教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要买多少米的栅栏才能够刚好把菜地围起来呢?”学生很快发现,买多少米的栅栏取决于菜地四条边的长度,也就是要计算这一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随即引导学生由此情境出发一步一步推导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诸多用途,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来强调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大。在推行“双减”政策、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需要找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爱好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堂的开端便产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动画人物熊大和熊二创设教学情境: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他们找到了4个苹果,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此时,学生都知道每人2个苹果是最公平的。教师接着提问:“第二天,熊大和熊二又去找食物,这次却不那么幸运了,他们走了很久,才找到1罐蜂蜜,这时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略加思索后,学生纷纷表示一人分半罐蜂蜜比较合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上应该怎么表示一半呢?”由此,学生对分数知识愈发感兴趣,教师后续的教学也更顺利。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并找准切入时机,通过故事、游戏、动画、谜语等方式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当然,教师也要注意选择和教学有较大关联的内容,这样才能让教学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利用高效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有效学

(一)巧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1],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还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所学知识、突破重难点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科学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为达到上述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并在合适的时机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在带领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解决问题。教师先问:“刘老师带领学生分小组做手工,每个学生小组有15人,有4个小组参与陶艺制作,还有2个小组负责废物改造,请问一共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手工活动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出两种计算方式,第一种是先算有几个小组,再算一共有多少学生;第二种是先分别算出参与陶艺制作的学生人数和负责废物改造的学生人数,再相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提问:“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随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3+2) ×4○3×4+2×4,并引导学生先猜一猜圆圈里能不能填等号,再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

一个完美的课堂设计需要用问题来串联[2]。科学合理的问题不仅能够推动学生思考,还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连接新旧知识。

(二)组织合作,共同突破重点

在理想的合作学习状态下,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思考,在积极的讨论和探究过程中,成员产生思想的碰撞,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带领学生突破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先将重难点内容分解,拆分成更具体的小任务,然后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为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于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教师拿出相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具对梯形进行切割和拼接,以验证自己和其他组员推导的面积公式。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刚好是梯形的高,那么单个梯形的面积刚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至此,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对重难点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拆分,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重难点突破,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三)任务驱动,确保学生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3]。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把教学内容蕴含在任务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实际操作完成任务。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化知识概念的过程。利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个或多个任务,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保证,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也应适当探索利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的有效路径。

在讲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法巧设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公式。教师给出的第一个任务是:计算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玻璃鱼缸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玻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发现,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只有5个面,并由此整理出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先按照常规的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减掉一个面的面积;第二种是将无盖长方体5个面的面积相加。学生解决这项任务之后,教师又提出了第二个任务:求制作一个长方体烟囱需要用多大面积的铁皮。有了完成前一个任务的经验,学生很快意识到长方体烟囱是无盖无底的长方体,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只需要求该长方体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之和。

实施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活动。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快乐学

(一)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还可以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情境的种类多,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情境的方法也很简单,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具、多媒体设备或口头描述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

在带领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知识,教师创设了书店买书这一生活情境。教师提前把讲台布置成书店的样子,并放置一些明码标价的书籍。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根据书的价格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如询问:“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幻小说,一共需要多少钱?”在买书的情境中,学生需要自己提出问题,并利用在这节课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此,学生有效练习了小数加减法计算,体会到數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归根结底,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有效的教学情境。

(二)适当引入数学小游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随着数学知识难度加大,学生可能会逐渐感到有压力,难以自如地面对数学知识。要减轻学生的压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游戏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心情,同时完成复习巩固任务。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带领学生玩游戏的时间不宜过长,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学习压力即可。

在开展倍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结尾引入数学小游戏—躲7。该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全班学生只需要按照座次从1开始依次数数,遇到带7的数字(如7、17、27、37)和7的倍数(如14、21、28、35)就要跳过,直接说下一个数字。介绍规则后,教师可以直接指定一名学生,由这名学生开始报数字。这个游戏很容易上手,课堂氛围会很快活跃起来。如果有学生说错或者卡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个鬼脸或是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然后说出正确的数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带给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还可以锻炼学生找倍数的能力,一举两得。

虽然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会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但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数学课堂引入小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期待,同时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的方法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丙显.“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35):109-110.

[2]魏相和.“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03):48.

[3]张素贤.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助力师生真正成长:“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J].辽宁教育,2021(23):16-20.

猜你喜欢
双减小学生小学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