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3-03-28 02:05马春玲
教育界·A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减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双减”政策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数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科目,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如何优化数学教学模式,调整数学教学节奏,保证数学教学质量,成为数学教师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旨在打造高水准的数学课堂,弥补传统教育之不足,创新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动力,带领学生高效参与课堂互动,顺利消化数学知识,完成素质教育之重任。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作者简介:马春玲(1977—),女,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二实验小学。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全民热议,也对教育领域提出新的考验。育人,是教育的核心,教师通过教育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唯成绩论的盛行,导致家长与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学校更是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忽视教育规律,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下,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明确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将学生放在首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科学把握教学尺度,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深挖学生各种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导入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不少學生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甚至有学生“谈数学色变”,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力有限,严重影响日常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发,改变学生恐惧数学学习的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想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在学生和数学课程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自觉踏上“桥梁”,走上学习之路。学生的求知欲旺盛,陌生、复杂的教学内容,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生动有趣的故事,却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以趣味故事为引导,打破数学课程本身的距离感,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推动数学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区别,同时学会计算周长。笔者引入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故事—国王向数学家欧几里得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问欧几里得学习数学的捷径,欧几里得的回答是:“在数学王国人人平等,没有捷径可走。”笔者还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的代表著作《几何原本》。通过笔者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创设故事情境:“图形王国正在准备晚会,现在同学们是观众,请欣赏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表演,请同学们鼓掌欢迎。”笔者将准备好的图形向学生展示,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后回答:“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不一样长,而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笔者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是否都是直角?”此时,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边一样长?角是不是直角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猜想验证这种数学上常用的方法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和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笔者让学生自主辨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为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趣味故事,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觉地走入数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高时,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必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更加偏向于学习直观性和生活化的内容,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时,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1]。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笔者将提前准备好的课件向学生展示,课件中有1元、1角、1分的纸币样式以及硬币样式。学生通过观察这些钱币,联想在购物时所使用的钱币,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接着,笔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回想在生活中见过或者接触过哪些面值的钱币,并将提前准备好的钱币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然后到“前台”结账。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钱币的面值含义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又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加减法计算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用途,并学会借助加减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随处可见,笔者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购物中心的影像资料,并搭配平时商场时常播放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真正进入购物中心一般。对于学生来说,购物是十分熟悉的生活活动,因此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购物”。笔者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说道:“同学们,在‘购物中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商品,每一件商品上面都有标价,欢迎同学们来‘购物’!”此时,笔者将“购物中心”所有的商品图片与标价整理成一张图片,让学生自主“购物”,看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刚好将100元“消费”完,用时最短的学生,就可以得到笔者准备的奖励。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课堂中,寻找数学的乐趣,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的印象,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要学习数学知识,就需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从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还能够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

三、组织课堂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教师要想实现减负增效的“双减”目标,就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教师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而课堂游戏是能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此外,寓教于乐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教师要善于在严肃的教学环境中,适当为学生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构建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逐渐爱上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组织开展小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笔者说道:“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来,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猜谜语是非常有趣的游戏,学生会全神贯注等待笔者的谜面,渴望能够快速地找到谜底。在学生期待的眼神中,笔者提问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既是最宝贵的,也是最便宜的;既是最缓慢的,也是最快速的;既是最稀少的,也是最多的;既是最短的,也是最长的。请问这是什么东西?”世界上还有如此矛盾的东西吗?学生陷入了思考。接着,有的学生猜测是胡子,有的学生猜测是蜡烛,有的学生猜测是空气。笔者摇摇头,慢慢引导学生往其他方向猜测。最終,有一个学生猜出了正确答案,即时间。笔者奖励这个学生一朵小红花,继续说道:“在以前,我们学习过有关时间的单位,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有关时间的单位都有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时、分、秒!”笔者说道:“看来同学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还是很牢固的,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一个小游戏,老师随机抽取五名同学上台,剩下的同学对这五名同学的年龄进行排序,看看谁的猜测最准确。”盲猜同学年龄的小游戏,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兴高采烈,积极地参加游戏。等到全班学生完成排序以后,笔者让上台的五名学生分别发言,说出自己的生日,从而揭晓其他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此时,笔者提问道:“同学们,通过这个小游戏,你们有什么感悟?”有的学生回答:“比较两个人的年龄大小,不能够只看外表,而是要询问他的生日。”笔者评价道:“同学们说得对,一个人的生日,关乎着一个人的年龄,代表着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年、月、日,看看这三个时间单位除了有表示生日的重要作用,还有哪些其他的作用。”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顺利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游戏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改变被动学习的方式,减轻学习的负担,并激发学习思维,从而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发展了数学能力,养成了应用不同的思路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巧用数学学具,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需要打破以讲解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巧用数学学具,更加直观形象地讲解深奥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通过数学学具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由浅及深地掌握抽象数学知识的规律,学会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2]。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中,笔者需要让学生合理地认知“米”这一长度单位,探究“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如何准确测量长度。笔者提问道:“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米’的概念,知道‘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米’来形容呢?”面对笔者的提问,学生纷纷开始思考。有的学生说:“黑板的长度单位是‘米’。”有的学生说:“操场的长度单位是‘米’。”有的学生说:“旗杆的高度可以用‘米’来形容。”面对学生的回答,笔者点头表示肯定,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米’的概念,那么老师想问,我们的黑板长度,可以用‘米’来形容吗?”学生点点头。此时,笔者提问道:“现在老师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知道黑板究竟长几米呢?”有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主动要求上讲台测量黑板的长度,然而,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手中的直尺过短,以至于要测量许多次,才能够测量出结果,并且结果还存在误差。此时,笔者巧用数学学具,提供学生米尺和卷尺,带领学生走进操场,测量操场的篮球架、乒乓球台、跑道等物体的长度。在用数学学具测量的过程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10米、20米、50米的真实长度,对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联系,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重点。

巧用数学学具有利于学生以实践探究的方式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当学生看到某个数学概念时,脑海中能够出现相对应的参照物,从而准确找出答案,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有积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郑晓婧.“双减”背景下指向深度阅读的命题探索:基于北师大新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试卷命制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01):81-83.

[2]张素贤.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助力师生真正成长:“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J].辽宁教育,2021(23):16-20.

猜你喜欢
双减构建高效课堂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