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眉 付羽娇
文化创新,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内生性需求,代表了民族的整体利益。文化创新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源泉、国家安全的保障,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文化创新也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构成了文化创新的总体目标,也构成了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的基本格局。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的路径,体现为以文化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为引导,以及文化内容与形式、业态与传播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从20世纪中国动画学派对文学性、民族性、教化性的探索开始,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传统文学题材动画能否更充分地实现社会功能、唤起大众的情感认同、为产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都有待我们深入观照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学题材动画走向新的繁荣探索科学规律与有效路径。
创新精神与行为离不开观念的引导,倘若创作者对文化发展创新的总体方向、目标、格局、思路、动力等缺乏系统认知,就无法科学地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并主要通过作用于意识形态领域来促进社会发展。文学或动画等文化形态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产物,既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思想资源。正如1941年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通过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对抗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故事,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必胜的斗志;1961年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改编了原著,塑造了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的孙悟空形象,反映了人们勇于战胜天灾的决心和建构美好家园的愿景,凸显了自强不息、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些动画因高度契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引发了观众广泛的共鸣,充分实现了社会功能。
中国传统文学是建构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财富,为当代中国社会文明和人文思想建设提供了活水之源,这也正是经典文学作品屡屡被搬上银幕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将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谓从中华民族发展和社会实践出发,创造性地阐发了传统文化创新的价值观念、总体方向与基本思路,也为当下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指明了道路。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以文化典籍、民间故事动漫精品创作为抓手,传扬先进文化与价值观念,精准谋划、整合资源,组织了“百部中国梦电视纪录片、动画片扶持计划”、“中国梦正能量动画短片创作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制定了《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实施方案》,加速推进了原创动画精品生产,涌现出《中华史诗》《八仙过海》《愚公移山》《杨家将》等一系列取材民间文学的优秀作品,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2017年文化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体现出国家一以贯之追求品质、以社会效益为首的指导思想,对10年前井喷式发展带来的精神内涵与文化自信缺失等现象进行了有效治理。同时,不少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原创精品、内容为王的生产模式,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日益自觉。
从口碑良好的动画作品来看,尽管动画艺术语言及媒介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叙事结构、表意方式、审美路径,真正吸引受众、赋予传统文学动画独特魅力的,仍是其具有的生命精神、人文思想、价值体系与现实品格等,这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正如李朝阳在《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中曾指出,即使在文化产业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艺术发展并获得经济效益的仍是原创文化与创意,是文化艺术本身,而非技术与产业经济。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的动力,也正在于挖掘传统文学中包含的爱国文化、道德文化、励志文化等精神遗产,同时不断拓展动画艺术创新的边界,以精良的作品涵养人、塑造人。
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不仅需要观念引导,还需要运用以科学发展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不少学者曾围绕动画与传统文化,探讨了如何处理好民族化与全球化及当代化、世俗性与超越性、意境与技术美学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在科学发展思想下能得到更深入、客观的辨析。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为指导的创新思维,不是基于传统文学或者动画本身来看待其发展和创新,而是重视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联,将文化创新与社会文明、媒介技术、产业发展等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创立的先进文化,现代文化同样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画对传统文学资源的转化,不仅要守持民族精神、文化品格与艺术特色,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传扬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更要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活力,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建设和谐社会、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时代精神为使命,不断建设具有科学性和大众性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科学发展思想要求辩证看待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时代性是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始终随时代而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学来看,文化创新是其常态,中国传统文学史因此出现过无数经典和艺术高峰,而中国动画文化也在不断沉积、发展,二者之间相生互促,才产生了那些内容与形式都堪称经典的杰作,推动了传统文学题材动画的不断创新。因此,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并非简单地挖掘文学遗产、进行艺术加工,而是需要在助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传承历史、连接现实、服务现实和指导现实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传统文学价值与意义的再生,也是产业、媒介、技术、审美对动画文化的革新。总之,唯有在社会现实中来观照、探讨传统文学题材动画的文化创新,才可能真正把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才可能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文化创新现象、探寻文化创新路径,才可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
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创新构成了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的主要路径。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动画学派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宣扬民族精神,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后中国动画学派”“新水墨动画”等来看,中国动画学派对传统文学题材动画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但是中国动画学派的成功经验并不局限于此,其在文学与动画、内容与形式上体现出的有机整体性,也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诚如麦茨所指出的,艺术手法、影像风格、叙事之间总是相关联,国内也有学者指出:“一部影片的意识形态不会以直接的方式对其文化进行陈述或反驳,它隐藏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及其采用的各种言说之中,包括影像、神话、惯例与视觉风格。”1而形式创新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本质上也是人类创造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可以描述为“以对象的形象所引发的情感为中介,在社会实践中生成的意识形态性质或价值。”2总之,动画这种通过影像来进行叙事的语言形态可以视为如罗兰·巴特所言的“文体”3,类似一种由内容与形式有机组合的语汇体系、语篇结构,能够在特定语境下对内容进行编码与解码,进而影响传授交际结果,实现话语功能。例如《大闹天宫》不仅通过民族艺术形式与民族精神的结合,获得了大众的认同,也借助音响、画面、镜头等语言改变了《西游记》的单线叙事,建构了新的叙事文本,拓展了话语空间和意义世界,让文学叙事功能得到了拓展,更深刻而丰富地展现出真善美,最终增强了主题精神的感染力。而今动画语言与形式因技术媒介变革而日新月异,就更需要促使动画与传统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形成共生互促的良性循环。
图1.电影《大圣归来》剧照
纵观当代传统文学题材动画创作,文学与动画、内容与形式割裂对作品的整体质量和文化价值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例如,《桃花源记》以3D技术融合水墨、剪纸、皮影,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但是对叙事情节创新的忽视和对视听语言特性的忽视,使之难以升华原著的精神内蕴、赋予其更多的感染力。《大圣归来》情节丰富、叙事复杂,人物形象塑造与话语传达都较为成功,但是整体影像风格却未尽显中国特色,因而在民族文化认同上稍显乏力。《大鱼海棠》以超脱、空灵的审美基调彰显出《山海经》《诗经》《庄子》等天人合一、自然神化的精神内蕴以及深沉的历史感、丰富的想象力,画面、字幕、音效等将数字化国风动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情节空白与叙事断层却使得其话语功能大打折扣。相较而言,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相思》《元日》《游子吟》等在文学叙事、美学风格、影像语言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探索,不仅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呈现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拓展了诗词的话语空间,也将细腻雅致的古典画风、富有中国韵味的隐喻和音乐、对白、镜头调度、细节处理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强了诗词内容与意境的感染力。
图2.电影《宝莲灯》海报
再从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学题材动画的内容创新来看,在题材创新、人物形象塑造、制作水准上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例如动画片《隋唐英雄传》以现代价值观念对《隋唐演义》进行了大幅改编,其国际水准的制作与商业运作也都为国产动画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后,动画电影《神弓传奇》更通过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和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展现了隋唐英雄们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憧憬和向往。《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则讲述了少年成长为盖世英雄的励志故事,但是整体上有较明显的类型化改编痕迹。近十年来,内容创新方法更加多样化,显现出创作者更为自主、深入的探索。例如,《大圣归来》以人性光辉的焕发、人格的升华对《西游记》的核心价值与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演绎,丰富的情节、缜密的细节让话语生产在微观层面更具动人之处,由此突破了电影《大话西游》以及网络小说《悟空传》等的叙事解构与商业化改编模式。《大鱼海棠》以当代人对爱情、生命价值的理解诠释了道家天人合一、生命平等的思想。《白蛇》系列充满着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把反叛封建礼教文化的白娘子塑造为独立、坚强的现代女性主体。《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对《封神演义》做出了开拓性的改编,在一个人间现实社会中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哪吒,讲述了“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励志故事。这些作品也突破了新世纪初期《哪吒传奇》《黑脸大包公》《少年狄仁杰》《孔子》等动画以教育儿童成长为中心的视域,重新发现和阐释传统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让传统文学在社会中被理解,在生活中被记录甚至得到升华,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代转化。但是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它们的内容创新与高度的文化自觉尚存在距离。
科学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利益与未来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立足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美好生活”这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方案,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以说是对科学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实践。5学者们也对“人民”进行了阐释:“在政治共同体所显现的集合意义之外,‘人民’也指向了微观层面即个人价值彰显的语义表达,人民不再是抽象的符码,而是扎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感性生命呈现”。6
从精神层面的审美生活看,“美好生活”是政治、文化与美学共同体的显现,充分显现出人民的主体性,发挥人民在社会建设与治理中的主动性;它以价值认同为目标,同时尊重个体生命自由,介入日常生活的改造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促成个体情感价值的完满实现;它以审美实践过程中的情感认同为机制,实现着政治生活对感性现实生活的融涵式超越。就此而言,传统文学题材动画不能仅仅满足于叙事情节与大众现实生活的关联、激发大众的生存体验,不能止步于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凸显或者以现代精神分析学来丰满形象。将传统文学资源转化为当代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需要创作者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学背后的人格理想、社会道德、中国智慧,合理传扬中国和谐精神与“道一风同”治理模式,需要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与治理模式的革新中,建构既超越传统文学、也区别于西方乌托邦构想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
因此,创作者不仅要积极承载传统文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更要传达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达成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不仅要传承以民为本的精神,更要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掘主体对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体认;不仅要传扬现实性、批判性,更要追求主体社会生存、道德自我、生命存在、心灵境界之间的和谐统一。7总体上,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的精华,探索传统文学与当代精神文明的融合之道。近年来,我国古诗词动画及纪录片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唐诗故事》动画在尊重原作主题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叙事,以古朴典雅的意境和多样化的民族艺术语言展现了诗词的思想境界。《五子》系列动画也注重价值传递与情感共鸣,原作的精神境界在日常生活审美中得到了丰富和升华。纪录片《诗词中国》则运用蒙太奇穿越古今,以整体性思维释放了古诗词巨大的潜能,以戏剧化的情节重构文本,以影像语篇与情境的创造将人们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动画创新提供了有效经验。
从形式创新来看,固然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观念对早期传统文学题材动画创作发生着深层影响,例如虚实相生、散点透视在画面中的运用等,但是动画对传统文学的艺术加工始终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审美、技术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而非一成不变地传承民族文化观念或艺术语言。例如中国动画学派曾经历了对美国动画风格、配乐及歌舞片的借鉴,经历了以西洋画法绘制“水墨”、以解剖学改造传统人物造型的创新,这些都显现了动画艺术的特质与优势,也回应了社会审美文化的变迁。其后,数字技术对动画美学的变革,以及全球化给中国动画市场及文化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令中国动画形式创新趋向多元、开放,也曾让创作者陷入迷茫。例如《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美国动画风格的复制,《宝莲灯》对中、日、美式风格的糅杂,《大鱼海棠》对日韩动画风格的借鉴,《新神榜:哪吒重生》的“东方朋克”风格,以及中国魔幻动画风格、武侠动画风格等等由不同文化类型与美学融合而生的样式。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多源于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世界性等问题上的论争,但正如前面所述,这些现象是由文化创新的基本格局决定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传统文化、美学与当代产业、技术、审美文化的共生机制。
当代动画形式创新离不开技术与文化的发展,而技术文化和资本的全球化也不断塑造着受众的审美趣味。技术革新拓展了动画语言的叙事能力,拓展了文本的意义世界,而市场经济与消费文化也在改变受众的价值观念与期待视域,冲击着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思想。从《铁扇公主》的美国橡皮管风格到《秦时明月》的三维CG技术制作,从《餐桌上的世说新语》的Q萌风格到《新神榜:杨戬》的东西方元素混搭、传统元素与科幻元素结合,无不反映了资本与技术美学对动画文化的影响。尽管文化创新与技术、消费、娱乐无法分割,构成了与早期中国动画截然不同的创新生态,但是动画建构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功能却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创作者不仅要科学把握民族性与时代性、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更要加深入发掘、理解传统文学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价值,深入地探索软件技术、媒介特性与中国美学、艺术范畴体系之间的融合路径。
例如就“艺”与“技”的关系而言,技术是没有民族、思想、品格、情趣的,却往往在媒介、资本的裹挟下,成为文化流动、价值传播的工具,倘若中国动画不能以技术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便只能在技术革新的潮流中丧失文化发展的自主性与原创力。回溯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学题材动画形式创新,有一些作品一味追求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与新奇的形式,加上文本碎片化、创意缺失、品味低俗等问题,最精神内涵与话语价值被削弱,“艺”与“技”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继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创新之后,《后羿射日》对传统木偶表演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也显现出面向时代与世界、需求开放与融合的创新姿态,但是创作者唯有深入了解动画艺术本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学题材创作、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影响,才能真正保持住民族精神与文化优势,才能持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
文化创新不仅是传统文学实现活化传承的保障,也是动画产业发展的诉求。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产业经济发展任务,成为动画创新的重要目标。总体上看,中国动画产业一方面历经了实力的积淀、受到国家政策的主导,逐步实现了面向国内市场的转型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发展与受众需求转变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展望2035年远景规划,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文化科技融合,成了动画产业发展的引擎。其中,国内循环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做强产业链是核心,创新驱动是关键。“创新”在这里的内涵,不仅是以技术与体制上的创新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市场循环,同时也是以文化自觉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图3.电影《大鱼海棠》剧照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各产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畅通与循环,体现为以高质量产品、服务以及市场力量促成供求结构均衡与产业竞争力提升。就传统文学内容动画产业而言,主要体现为以精准化、高质量、综合性、全链条的文化生产来满足受众需求、推动业态发展。随着动画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智媒、5G时代的到来,动画文化的多载体、跨媒介、多元性、兼容性、衍生性、全龄化等特质将更为凸显,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也越来越依赖于跨界与融媒体生态带来的活力,依赖于产业链水平提升。这也要求生产主体能够以品牌化管理和创新发展思路来精准开掘文学资源,基于文学资源在产业链中的不同价值来设计开发模式,不断发掘原创力,以精准策略来优化整合资源。
近年来,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数字化”“优秀文化传承类视频及动漫作品多载体传播平台建设”等文化创新工程,为传统文学动画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相较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IP,生产主体对其他文学作品以及诗词散文等资源开发不足、缺乏顶层设计,而对这些资源的转化也尚未突破低幼受众市场的局限。另一方面,生产主体也面临着如何依据数字出版、教育、展陈、文旅等不同行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形态创新、服务创新等问题,例如虚拟交互精品与服务难以满足数字产业应用场景的需要,阻碍了动画产业链的发展。
以文化原创力提升来看,传统文学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需要精准对标城镇名片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消费服务创新等需求,注重基于产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协同共赢来科学遴选文学内容、进行文本建构与话语转化。例如《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对中国道家发祥地青城山的精致呈现,《少年英雄苏东坡》、“浙东唐诗之路”动漫及虚拟体验产品等对地方历史名人、名胜、风俗、特产等文化资源的发掘,都为后期的跨界衍生与品牌孵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学题材动画的主题思想、叙事情境、艺术形式等都将围绕着文脉传承、资源整合、应用场景、受众审美等不断出新,将在更为深广的时空维度中,实现与社会肌体、精神文明的融合共生,实现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兼容。
再以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来看,这不仅是科技对文化的改造,也是文化对科技的整合,不仅是文化与技术的深度结合,也是主体的感官体验与精神认知在更高层面上的结合。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与超体空间联合推出的《西游记》大型沉浸式虚拟现实XR动画、长沙市三国体验馆的《关羽战长沙》3D全景幻影多媒体动画、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方寸幻镜》VR动画等来看,极度逼真或虚幻的场景、充满能动性的交互体验,为受众提供了空前丰富的想象空间,全新的文本叙事、情境建构改变了既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也为意义世界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这些作品体现了内容、形式、产业与传播的综合创新,也必然要求创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维度中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例如取材于“神农尝百草”的VR动画《烈山氏》发挥VR场景叙事的优势,以景深透视、场景切换、空间位移等结合中国元素与情境审美,成功打造出沉浸式中国风视觉盛宴,其经验就值得总结和借鉴。
最后从文化传播创新来看,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语境下进行话语转化与传达,如何借助新的媒介和艺术语言来进行叙事,如何通过符号意象来传达深层心理、抒发情感等。近年来,不少学者关注到在各类传播渠道中形成的传统文学动画“爆款”、趣缘社群等现象,基于媒介与消费文化探讨了传统文学的话语功能、传播策略、认同机制等。随着《大禹治水》等动画在海外传播中展现出极富正能量的当代追梦之路与爱情观,以古代英雄崇拜等积淀在人类文明中的共同记忆,成功地激发国外受众的情感共鸣,语用学专家们也愈加重视对传统文学的创新性传承,强调要发掘其当代话语价值、进行艺术创新,同时推动国际化传播。8但总体上看,上述研究还有待结合实践,有待在文化、产业、科技、媒介多元维度中探索创新规律和路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例如,笔者曾在《论语微言》AR动画少儿、海外等版本以及《唐诗宋词》动画的文本创新、话语创新、艺术创新中,尝试运用图像语篇、认知诗学等研究方法,从接受美学以及主体间性的角度探索传统文学在认知模型、话语世界、心理时空原型以及语篇建构等方面的规律,最终为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
总体上看,传统文学题材动画文化创新是在科学规律指导下,在文化自觉驱动以及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推动传统文学资源合理转化、充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过程,对其中诸多问题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都显得十分迫切。诸如如何促使资金、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要素在产业链中有机整合,如何推进政产学研主体协同,如何以资源共享、技术集成、标准化生产促进资源高效转化与整合,如何完善“前端”素材库等基础资源,以用户为导向推动供给侧改革,促使传统文学资源得到精准开发等问题,都有待学界与业界不懈探索。
【注释】
1 陈晓云.“国产大片”的叙事与意识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01):60.
2 张玉能.《形式美的生成[J].云梦学刊,2001(2):52.
3 [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5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组.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稿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6 漆飞,王大桥.人民性·情感性·当代性:“美好生活”的三个美学向度[J].民族艺术,2019(01):21.
7 宋眉.传统文学影像生产中的审美精神传承与演进[J].当代电影,2019(01):141.
8 曹顺庆,刘诗诗.变异学:中国本土话语的世界性意义[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