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视域下少数民族青年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2023-03-27 13:22蔡雅莉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蔡雅莉

摘 要:高校少数民族工作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校园安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政治性与民族性、独立性与融合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统一的特点。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政治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天然契合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得出厦门理工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在深入分析影响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构“认知——认同”的新方法,转变“单一——多样”的新格局,搭建“旁观——参与”的新平台,建立“消极——积极”的新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6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校园安全。近年来,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对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1 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辨析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国外对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先以公民教育的形式萌生了政治社会化概念,1958年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的概念,随后国外学者从多方面开展了政治社会化的接续研究。国内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源于对国外相关著作的译介,1982年发表在《国外社会科学》上的译文,开启了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篇章。我国学者探讨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并以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为切入点开展政治社会化研究。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延续和传递。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内在机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活动,收获政治技能,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而其外在机制是政治主体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主流政治文化,使其与民族政治亚文化相互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社会人”转变为合格的 “政治人”的过程。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实践,习得政治技能,稳定政治态度,进一步内化政治规范,优化政治行为,成为顺应现行政治体制要求的“政治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面向一定社会群体,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教化活动。其主要教化内容涵盖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心理等方面,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确保阶级稳固,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方式。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契合性,联系紧密,存在主体、对象、载体和功能的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政治社会化,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萌生、维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角度促进了国家主流政治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从微观角度又促使大学生个体形成合格政治素质。因此,以政治社会化为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政治性是政治社会个体所具备的特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属性是通过社会化逐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特质,随着地域、家庭、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持续巩固和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高校的政治教导、文化浸润、朋辈影响等方式,政治属性不断得以滋养和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性受政治亚文化多元价值的影响,正向的政治亚文化能促进政治属性的固化,而负向的政治亚文化则会影響其政治社会化进程。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立性与融合性相统一

少数民族各有特点和特色,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呈现出独立性的特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他们在大学阶段表现为思想、人格和生活习惯的相对独立。同民族学生呈现出聚集性的特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平时工作掌握和个别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少数民族学生渴望融入集体,他们尝试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获得同辈认可;争取课堂表现,获取老师认同;参与实习实践,得到社会肯定。少数民族学生的独立性和融合性是辩证统一的,独立性是融合性的基础,融合性又反作用于独立性,为独立性提供了同一性载体。

2.3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统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主体性。其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关注主体意识与群体文化,他们追求个体价值多元化。其二,随着全球化影响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去权威化意识在一些领域凸显,他们追求平等,维护自身权利,排斥教唆式教育,崇尚自由的文化氛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间性体现在族际间平等自由的交流交往交融中,既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同胞的互动,也包括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的互动。主体性观念强调民族间的差异与对立,注重自我与竞争;主体间性观念则强调民族间的共性与关系,注重互动与合作,趋向整体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间性并非完全抛弃主体性,而是在族际间的交互中更全面地把握主体性存在。

3 厦门理工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厦门理工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我们选取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发出165份调查问卷,回收159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6%。我们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从统计结果看,厦门理工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态度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还存在思政课学习态度积极与课程知识掌握欠缺,政治参与形式单一与积极的政治参与态度,个体价值选择迷茫与正向的政治价值等矛盾。

3.1 思政课学习态度积极与课程知识掌握欠缺相矛盾

调查中,80.3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上思政课的状态是“认真听讲,积极互动”,仅有42.7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掌握80%以上的思政课内容,而748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参加党团活动收获很大,76.7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关注政治理论和政治行为领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对于思政课内容的吸收应用能力较差。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前生活的场域大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深受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影响,对于主流政治文化虽然认同,但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侵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政治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影响。

3.2 政治实践形式单一与积极的政治参与态度相矛盾

数据显示,96.8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会争取入党,97.4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平时会主动与亲朋好友评论时事热点,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为思政课和班会,而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仅有10.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发表政治见解。其一,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体制,给青年大学生提供的政治参与平台尚待丰富;其二,校园政治参与文化还无法满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其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民族政治亚文化深度影响着其政治参与成效。

3.3 个体价值选择迷茫与正向的政治价值相矛盾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态度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10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赞同;96.2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表示有信心; 98.1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疫情防控成效感到满意。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的政治态度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信息化时代,受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和主体意识与群体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西方思潮的瞬时性和便利性迅速增长。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涉世未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遭遇个体价值选择迷茫,“佛系”“躺平”“摆烂”等颓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注入血脉”的民族政治亚文化,又加剧了个体价值多元化的挑战,进一步导致个体自我认同的错乱。

4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4.1 建构“认知——认同”的新方法

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学校灌输的主流政治文化和自身民族政治亚文化的交汇认知关键期,对于二者的正确认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层目的,而由认知到认同的转变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归宿。

因此,我们要由单向性的政治知识灌输转变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浸润。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因此,我们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民族团结进步的道理讲清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同體意识,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邀请少数民族学生介绍民族语言、服饰、风俗和习惯;突出少数民族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贡献与作用;透过社会热点事件,剖析少数民族在祖国建设和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在课程思政中,将民族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使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使其加深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接纳、思考与认同。

4.2 转变“单一——多样”的新格局

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密切配合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有所提升,但经验表明,仅仅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仍无法持续有效推进。因此,高校应着力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一方面,对内加强思政、公寓、宣传、后勤、信息、保卫等多方联动,在国家安全、学生安危、思想道德、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到信息互联互通,形成育人合力。部分高校设立的少数民族工作室不乏为有益尝试。在工作室的组成人员中,除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引入了心理支持、民族政策研究、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专家,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育人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外畅通沟通渠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政府机关、公安部门、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协助,高校应努力畅通多部门沟通渠道,主动对接相关部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入校开展民族政策宣讲、案例剖析、宗教风俗文化主题讲座,创新少数民族工作多样化合作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

4.3 搭建“旁观——参与”的新平台

调查显示,思政课和班会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参与政治实践的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政课和班会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削弱,他们更多处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角度而被动参与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政治实践的成效。因此,高校需搭建符合青少年气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参与平台,切实提升政治参与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一,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校党团组织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时期特点,设计政治实践锻炼计划,在实施中定期监测调整;其二,应积极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策划政治实践方案,如组建少数民族马克思理论学习班,在组织和参与过程中,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三,应注重新媒体在政治实践领域的功能发挥。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学校政策的主要渠道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媒体展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应充分借力新媒体平台,将政治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开展诸如民族一家亲、团结进步微视频比赛等活动,提升政治实践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4.4 建立“消极——积极”的新观念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恪守政治规范,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但仍存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学习目标模糊、生活态度消极,甚至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高校应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观念,引导其养成正确的政治价值。一方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后勤服务、社团建设、学习辅导、情感帮扶、心理支持等方面,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全方位保障他们的合理利益诉求。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注重朋辈群体的示范功能。调查显示,同学、好友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探讨时事热点,分享学习生活的首选对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选树学习科研、创新创业、见义勇为、守望相助等领域的“关键少数”正面典型,发挥良好的同侪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比学赶超,形成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 结语

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共度苦难,共建繁荣,共赴小康,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二十大即将召开的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与少数民族人民手牵手,肩并肩,共同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N ].人民日报,20220307(05).

[3 ]杨亚非.政治社会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J ].教育探索,2013,(09):126128.

[4 ]胡兆义.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03):5964.

[5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N ].人民日报,20220426(01).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