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郑州轻工业大学 图书馆, 郑州 450000)
旅游和文化都是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人民友谊的桥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只有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才能开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持续涌现的新局面。深化文旅融合离不开新技术、新模式、新创意的引入,数字技术赋能是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正如文化旅游部马力司长所言:“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展大美中国,让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其中,数字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合体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文旅融合的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2008年之前为萌芽期,2009—2017年为发展初期,2018年之后为全面发展期。在相关研究主题中,数字化的文化旅游自2017年以来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并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出而不断深入,如《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推行,标志着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开启了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文旅行业的新发展[1]。
“十四五”是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技术对于文旅融合的作用和价值也不断凸显:一是推动景区信息化建设,建立智慧型景区。如针对门票购买、电子导览、食宿预定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以迎合游客喜好的方式升级服务体验。二是加快构建文旅数字资源体系,修复传承非遗文化。借助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赋能,让传统工艺向网络营销转变,开启“数字化+非遗”跨界融合新模式。三是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互联网和数字化来引领全域旅游建设。打破旅游全产业链条的数据孤岛和智能设备应用的壁垒,全力推动文旅发展与智慧科技的融合,围绕“全域管理”“全域服务”“全域营销”三方面实现文旅产业的创新、转型和升级。由此可见,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文旅要素资源融合、产品服务创新、消费体验业态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但是,在其发展炙手可热的同时也存在着面向基础的研究不够深入、面向市场的产品缺乏耐心等问题。如一些号称人工智能的文旅项目实际以噱头为主,华而不实;一些机器人、无线遥控等冠以“智能”水平的设备,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在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化战略兴起之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需要基础学科的培育与建设,需要市场主体在研发方面的主动作用,更需要严守数字时代的伦理底线[2]。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带来了空前挑战,文化旅游成为受灾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疫情影响下,文旅产业如何突围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为了努力降低景区、景点对实体文物的依赖,文旅行业从线下到线上、从现实到虚拟加速转变。事实证明,只有摆脱传统的方式和观念,转型换能,加速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才是文旅产业应对疫情的必由之路[3]。疫情加速了文旅融合的数字化裂变,今后数字文旅、数字体验将成为重要趋势,线上与线下两种文旅消费形态互相配合和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都多次提到要推动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加快数字化进程,不断丰富数字文旅消费业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数字化力量,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此外,《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从多维度多方面提出全力支持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是一种综合考虑研究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分析方法。将被研究对象自身内部的潜在优势(strengths)、存在的短板不足(weaknesses)与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从而得出比较客观准确的结论。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影响当前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以便抓住机遇,锻造长处,克服不足,为科学决策提供借鉴和思路。
从旅游资源来看,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古都文化等资源优势明显。郑州拥有嵩山、少林寺、黄河风景名胜区、黄帝故里景区、康百万庄园等较有名气的旅游景点100多处,还有嵩山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居拜祖祭典、巩义小相狮舞、荥阳苌家拳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丰富多样,为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从地理位置来看,郑州北接京津冀经济圈,南连珠三角城市群,西接长三角经济圈,是连接中国东西的重要衔接点,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和节点城市作用。随着京港高铁、徐兰高铁两条高铁大动脉交汇于此,郑州成为“双十字”枢纽中心,被称为中国铁路的“心脏”,也是全国第一个坐拥“米”字形高铁网的城市,交通枢纽优势为建设文旅强市提供了强大助推力。从发展态势来看,郑州文旅建设呈现整体提升态势。近年来,电影小镇、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等一大批主题公园投入运营,银基动物王国、黄帝千古情景区、二砂文化创意园先后开园,深受大家欢迎。在刺激文旅消费方面,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消费活动,公开发放文旅消费券和旅游年卡补贴等举措,成功创建了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总的来看,郑州市文化旅游板块逐渐清晰,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近年来,郑州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制约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郑州文旅产业面临着发展观念滞后、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创新活力不强、文旅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数字文旅人才相对匮乏等现实问题。一方面,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思想观念滞后,先行先试意识不强,在区域文旅资源规划方面视野不够开放,导致很多景区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开发、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吸引战略投资商和知名品牌入驻,高成长性文化旅游企业偏少,景区的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不多,同时缺少创新创意的空间环境和政策环境,不能充分有效地接入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创新链。
最近几年来,郑州市在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成为全国政策叠加优势突出的内陆城市,这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郑州市相关部门也大力推进文旅行业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与各行业广泛融合。科学构筑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的“两带一心”文旅空间格局,自觉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大局,根植本土,守正创新,通过“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创意+平台+云上”等方式,持续开展新媒体合作,带动一批产业从资源时代迈入品牌时代。例如,《唐宫夜宴》等文化演艺项目发展迅猛,开启了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篇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与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乐园等景区共同入选“2021文旅融合创新项目”,成为河南文旅产业发展的崭新名片。同时抓住机遇,大力举办黄河文化月精品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中国图书馆年会等活动,通过申办重大人文活动来提高郑州的城市影响力。
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分析,现在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发展到了“好不好、精不精”,为适应文化和旅游供给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从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上来。郑州人口众多,是旅游大市,但还不是旅游强市。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旅游产品质量不高,文化内涵挖掘和转化不足,文物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产业缺少创意附加品,仅仅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文化旅游行业内部相互模仿,盲目竞争,追逐利益最大化,导致某些特色文化逐渐失去生命力和吸引力。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促进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数据垄断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实现各类数据的共享,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无法连接互动,同时行业壁垒、管理分治也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数据交流共享,严重制约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增加经济成本。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文旅企业和平台的快速膨胀和急剧发展,出现了因监管不规范带来的不正当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侵犯消费者权益、大数据杀熟等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数据安全问题,持续加大对数字文化旅游平台和经营企业的监管[4]。
全国文旅融合的开展如火如荼,各地区推动文旅融合的策略呈现鲜明的区域特色。北京积极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作用,聚焦文化内涵建设;上海基于名牌、名店、名街打造商旅文联动专线,深度促进“旅游+N”的“跨界融合”;浙江以文旅融合IP建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助推文化高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建设;云南以数字技术创新旅游服务、管理、营销和体验,推出“一部手机游云南” 等智慧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同文化实体深度融合。以下选取4个文旅融合创新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借鉴。
2017年,西安的炫美夜景、灿烂的美食文化和古城墙等频繁成为“抖音”网红景点,西安敏锐地捕捉到了网络平台对城市宣传的巨大推动力,积极借助“抖音”平台策划推出大西安最美系列、定制城市主题挑战等活动来推广旅游文化资源,也因此让西安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新媒体为自己的城市讲故事、贴标签,这种不拘一格的走红路线也是帮助城市文化走出去的良策。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有历史文化的展示,还要充分展现当代城市的活力和魅力,以更为青春、更具活力的方式吸引年轻群体的眼球。西安的走红充分说明城市宣传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变化,要重视对用户单点极致体验的设计,集中资源打造网红IP。此外,政府的主动发力也为“抖音”短视频发挥其强大的功效也增色不少。
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空间,是久居城市的人们节假日休闲小憩、回归田园、追求自然本真的最佳选择。春风十里乡村文旅创意园距离日照城区5 km,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既拥有乡村的田园气息,又受到城区资源的辐射带动。该园围绕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开展民间技艺、节庆活动、农事体验等主题活动;依托采摘、体验DIY等打造一批农业观光园、科技生态园;依靠特色农林产品和农副产品开发山珍野果、江湖海鲜等多样化的文旅商品。充分发挥了其城市近郊乡村文化旅游的辐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由单一的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转变,提高了文化旅游产业与乡村发展的关联,使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冰川雪水在这里汇流,湖泊折射出纯净,位于海拔4 000 m的稻城亚丁地理资源得天独厚,被人们推崇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稻城还在积极探索用数字化技术开创稻城元宇宙,与网易游戏《逆水寒》进行跨界联动。游戏将整个稻城地区辽阔的高原复刻之中,真实还原了稻城的现实风景:洛绒牛场,牛奶海,三怙主神山,五彩经幡与转动的经轮……,沉浸式的实景体验让游戏玩家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游览美丽纯净的草原、雪山、星空,全方位感受稻城的建筑风采与人文特色,在充分彰显稻城之美、历史韵味的同时,也为传统文旅发展开辟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能。
以“滨海之眼”为符号推广图书馆形象,以“书山”为环境营造沉浸式场景,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成为2018年《时代周刊》全球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其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中庭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灵感打造的书山造型:从地板到墙面,再到天花板,中庭被梯田状的落地书架完全包裹,似乎可以容纳无穷无尽的书籍,并且形成了书架、座椅、台阶3种功能。还设立了音乐图书馆、“蒋子龙”文学馆等特色馆中馆,开展研学阅读、艺术快闪、网络直播跨年活动、读书分享会、主题讲座等特色活动。这座图书馆凭借其建筑特色优势,通过创意服务来引领城市文化,打造了滨海新区特有的文化品牌,目前已经成为天津的网红“打卡地”。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产业数字化,打造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产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一方面是“场景+”转化空间。赋予会展、节庆、演出、购物、博物馆、书店等时尚元素让城市更具魅力,通过文创赋能重现遗址活力。另一方面是“技术+”催生资源。运用现代技术将过去难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如高速公路、大桥、水坝等工业奇观的开发、现代工业等资源与文创科教创新结合形成的旅游场景等。随着教育部将“科教研学”纳入学生考核范围,研学旅行逐渐转化为刚性需求,丰富的植物物种、特有的珍稀动物、乡村田园、历史遗迹、各类高科技的工业成果等都可以作为研学资源推向市场。第三方面是“功能+”提升效能。随着河南博物院文创、三联书生活书店等文化场所的走红,各类文化遗址、博物馆、美术馆、书店等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文化空间正在转化为城市中极具吸引力的新型旅游资源。
郑州市拥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但资源分布相对较为离散。首先,应将文化旅游的联动和规模效应全面发挥出来,构建文化旅游精品品牌。其次,政府应对文化精品活动的开展进行全力扶持,对有关旅游产品的推广宣传增强力度。最后,要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丰富优质旅游供给,结合城市文化特色,整合和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的资源,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结合郑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现状,总结了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发展的一些路径和方式供参考(表1):如发挥传统中医药文化,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发展医疗康养等现代医疗旅游产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出一批中小学研学旅行产品;建立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一条龙品牌等。
表1 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机制以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数据治理政策以推动旅游数据共建共享,优化运营环境;积极引导文旅行业树立数字化思维,加大对文旅行业中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打破发展瓶颈,着力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全面开发智慧旅游的内容体系,大力宣传推广智慧旅游。其次,健全文化旅游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引导相关部门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综合业务等领域不断优化交流机制和互动机制。把涉及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关的众多政府部门串联起来,打破部门行业监管的局限,强化文旅行业的综合协调、要素统筹、服务监管等职能。最后,建立完善文化旅游信息网络报送机制,联合文化、旅游、交通、气象、卫生、应急等相关部门建立文旅信息的网络报送机制,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查询和预订服务,实现信息的集中、共享和及时发布,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5]。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和根本保障。当前现有相关人才尤其是具备“数字+文旅”的运营和管理人员在质量和结构上都比较匮乏,成为限制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破解行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转变[6]。高等教育应积极探索如何将文旅融合的理论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根据科技发展及现实需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实习实践方面,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应积极通过合作进行线上线下的指导和培训。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依据各地具体情况实施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留住人才,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进入“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打开,文旅融合发展要把观念融合放在创新的首要位置,充分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着力打造更多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加快培养专业化的数字文旅人才,让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