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陈祥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读好的书,就是与有智慧的人进行交谈,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时时牵引着读者的情感。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从“读通”逐步走向“读懂”,最后走向“读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甚至还需要一个反刍过程。这样,读书的人才能从“读进去”中“走出来”。整本书的阅读分享课旨在让学生在回味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升华情感,并以此丰盈每个参与分享的学生的心灵。如何在阅读分享课上实现这些目标呢?笔者从“画解”文本、读演悟情、“舞文弄墨”三个维度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灵魂”,触发学生的情感点,指导学生在共读分享中品鉴、思考、收获,效果很好。
一、“画解”文本,披文入情,生发情感点
整本书阅读后的交流展示是引领学生回顾文本、重新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温文本内容,而且能引导学生开启新一轮的精神之旅。如何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画解”文本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所谓“画解”文本,就是教师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知识结构。这种方式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呈现主要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通过整理知识、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核心内容,自然地,学生也能因此而披文入情。
以《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分享课为例,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整本书的脉络,并通过画思维导图等方式重新梳理文本内容。有的学生用线条梳理文本的小标题,将这本书的主要情节用迂回转折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以一艘轮船的形象为中心,将书中三大部分的主要情节分列左右,突出了主人公的航海之梦;有的学生用多重花瓣或五角星图示将整本书的内容概括出来,体现了学生的童真、童趣和多向思维。分享课上,笔者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花式思維导图后,利用两份“大括号式思维导图”从简略和详细两个维度再次与学生一起复述故事,引出书中经典的冒险故事。学生跟随笔者的指引,重温了鲁滨逊一次次精彩的冒险历程。学生似乎变身为鲁滨逊,一次次扬帆起航,一一感受他出发前的豪情壮志、遭遇海难时的惊心动魄、流落荒岛时的惶恐不安、发现野人踪迹时的谨慎小心、解救“星期五”时的机智果决……主人公勇敢坚毅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然而,学生的情感并没有随着主人公历经28年苦难回到文明社会而终止,他们的心紧跟着鲁滨逊继续经历了鲁滨逊战胜狼群、重游荒岛等精彩过程,直到故事告一段落,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有些学生甚至假想自己是一个“冒险王”,想了解更多航海探险的故事。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不但再次强化了整本书的脉络,让学生从整体上重温了“冒险”精神,而且让学生深入体会了鲁滨逊坚毅的品质。
二、在读、演中悟情,生发情感点
1.精彩片段朗诵
朗读,既是一种积累语言的阅读,也是一种培养语感的阅读,更是一种生发情感的阅读。朗读能让学生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中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品析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进而感受文字之美,领悟人物精神。受知识面和生活阅历所限,小学生不可能仅仅通过朗读就能对文本内容感同身受,教师应该借助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促进学生丰富想象与情感升华。
以《一只想飞的猫》的阅读分享课为例,笔者在分享精彩片段时,不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书中的趣味插图及文字,还通过改编、即兴演唱的方式凸显了“猫”的傲慢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朗读故事的欲望。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绘声绘色的引读、自由读、小组赛读、表演读及细嚼慢咽式品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猫”这个形象的特点,悟出陈伯吹先生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想传达的教育意义,生发对这个人物的独特的看法和情感。
2.情节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入情入境的表演不仅能感染自己,也能感染别人,更是促进后续阅读、升华情感的有效策略。
以《神笔马良》的阅读分享课为例。分享课上,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商讨剧本,再根据剧本进行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马良、画师、穷人、大官、皇帝等人物。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大胆改编,即编即演。这种演绎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触发了学生的情感点。如扮演马良的学生说道:“我很想画画,可以借我一支笔吗?”扮演画师的学生轻蔑地看他一眼,说道:“穷娃子也想学画画,简直是痴人说梦!”学生将自己对人物的解读尽数展现在音容笑貌以及行为举止上,书中的人物不再是单调的文字,他们在学生面前“活”了起来,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学生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书外人”。
三、“舞文弄墨”,生发情感点
1.开展真情小练笔
在阅读分享课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失为触发学生情感点的好方法。因为小练笔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分析文本的创作意图,自主梳理书中的故事情节,自主归纳文本的写作方法,自主概括阅读感悟。对整本书阅读而言,这些自主行为比教师的引导、讲解更有实效,也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小练笔中,有的学生抓住原著的中心思想写,有的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写,有的学生甚至只抓住作品中的一个闪光点来写,就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越深,情感就越真挚动人。
以《根鸟》的阅读分享课为例,笔者让学生以“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为话题进行小练笔。有的同学对根鸟这个人物情有独钟:“我喜欢根鸟,因为他是一个坚强、有志气的孩子,在寻找紫烟的路途中,为了买马,他努力使自己与大人一样扛松木;为了挣钱继续前行,他决不像其他背米工一样偷懒,而是不停歇地背米。”有的同学对根鸟的父亲印象深刻:“我喜欢根鸟的父亲,因为他总是能在根鸟处于低谷的时候给他安慰。”通过小练笔,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也急遽升华。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适当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也能触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开展了设计教室图书区的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潜能,设计内容包括有趣的短篇故事、读书格言、名人名言等,学生在设计、布置的过程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当然,读后实践活动的方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书写形式,也可以是口语交流形式。朗诵会、演讲比赛、名著推介会等都可以成为触发学生情感的平台。
整本书的阅读分享课,就是要让学生把阅读中生发的情感点——由阅读产生的积极、美好的阅读体验传递给大家,让更多的学生想读、能读、会读,从“普通的阅读者”进阶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作者单位: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新堤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