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娉
[摘 要] 新课标的颁布预示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将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转型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此后,英语学习将更加注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要思考并引领学生将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 新课标;英语教学;培养策略;思维提升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将从新课标内容、英语教学现状及英语新课标落地的思考建议三方面谈如何在新课标引领下助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思维拔节。
一、2022年新课标概述
新课标将英语定位为沟通工具,强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及其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逐步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从语言目标上来看,2022年版课标将之前的分级目标调整为学段目标,各学段目标设有相应的级别,增设了预备级对1~2年级的学习活动做了明确要求,一级为3~4年级学段,二级为5~6年级学段,三级为7~9年级学段目标,并在一到三级每一级后面设置了一个“+”级别,还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对各学段目标要求进行了描述。从新增的课程内容板块来看,学生学习内容由主题(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语篇(既包含连续性文本,也包含非连续性文本,语篇类型体现基础性、通用性和适宜性)、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文化知识(包含物质文化知识、非物质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包含理解性技能:听、读、看;表达性技能:说、写)和学习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六个要素构成,这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方案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在课程标准方面,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并加强了学段之间的连接。倡导“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运用;在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态度。
二、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共性问题
(一)忽视儿童发展规律,注重背、默,轻听、说
从表象上来看,中小学生学好英语,词汇量储备比较关键,但如何有效识记却是难点。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所学单词和句型,会大量重复听写、背诵等机械化练习,一味地强化知识结构的学习,忽视让学生看、听、说的语言交流与语言输入。学生沉溺在忽视儿童发展规律的教学指导下,盲目死记硬背,丧失思考为什么及尝试探究的好奇心,也失去学有所乐的信心,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直至最終变得厌学。
(二)英语阅读量缺乏,学习难以深入文化层面
国内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语言的持续性输入,外部语言交流环境极其匮乏,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纪小,跨文化理解能力差,课本知识难以满足文化层次的需求。而新课标中对学生文化认同与跨文化理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来实现跨文化认知提升。所以,有效提升阅读量迫在眉睫。
(三)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
现阶段,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仅限于课时的概念,上好这节课就行的心态泛滥。殊不知此举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在各个年级出现同一话题或者关联话题时,学生只有“这个我好像学过,那个我好像知道”的模糊概念。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综合知识体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呈现碎片化。因此,在使用目标语言时模棱两可,在怕错的心理作用下越来越缺乏自信。
三、新课标落地的思考建议
(一)以儿童发展规律为抓手,明确“视、听、说”的先导地位
新课标对小学一、二年级划分出了以“视、听、说”为主导的英语预备级,并对视听时间做出明确规定,从一、二年级的课堂每周听、说不少于20分钟,到后阶段的课外每周不少于30分钟,遵循语言学习发展规律,为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供方向性指导,以大量语言输入为铺垫,激活学生英语思维。此前,英语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对视、听、说的学习及训练上,课外训练基本靠自觉。随着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为英语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新方向。教师要善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合理利用、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支撑。
(二)以阅读量为依托,利用文化差异擦出思维火花
从阅读要求来看,阅读量的大量增长,将带来英语测试中的阅读部分的考查结构变化,其中阅读理解部分将从单纯的语言结构、语法和简单文本理解,逐步转变为对文化差异的考查。而写作部分也将由原来的结构化、公式化转变为文化差异的理解辨析,以及本土文化的推广、倡导。由此可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能和水平迫在眉睫。
英语教师应摒弃课外英语阅读只能从高段开始的偏见,从英语起始年级,一年级或三年级开始,推广每学期碎片化阅读一本书、寒暑假阅读整本书的模式,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去书店选购绘本、经典名著等各类书籍,引导学生通过持续阅读,从素材中获得英美文化、学习、生活等多种信息,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全学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用文化差异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学思结合的目的。
(三)以话题引导为基础,单元整体设计提升理解层次
新课标明确单元整体设计的必要性。人教版小学《英语》涵盖的15个主话题、初中23个主话题可以为大单元设计提供保障。在话题模块的支持下,整个课堂设计“活”起来了,在以动物为主导的话题中,不但可以运用单元模块设计出农场动物、动物园动物、宠物等不同分组,还可以将各分组动物模块联动,打破年级壁垒,实现知识的上下互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添助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活动,了解动物的习性,与不同动物和谐相处,倡导良好的人与自然关系,增强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把碎片化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串联,帮助学生厘清语言逻辑,提升理解层次,为学生的语言交流提供必要支持。
(四)以“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为指导,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新课标提倡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外各类学习活动(尤其是评价活动)的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工具性作用,关注课堂生成,在课堂上根据动态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并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并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评价效果,教学相长。应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多维、多元、多样的“三多”型素养导向的英语“教—学—评”课程设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