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等问题

2023-03-25 23:17田洪生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

摘 要:高校教师行为失范事件的发生,造成了一定社会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难以约束教师的日常行为。为此,应完善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的建设,将其作为高校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本文探讨了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提出了明确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改进管理措施的具体策略,旨在发挥出高校师德评价标准的约束功能,以内化外治的方式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行为失范,师德水平评价标准,内化外治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37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部发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443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人数达到2.4亿,全民素质得到稳步提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以德为先,甘于在校园、讲台上辛勤耕耘,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等人才。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行为失范事件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学校声誉,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的建设尚不完善,在实践中难以有效约束教师的日常行为。基于此,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下完善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进而发挥其对教师思想、行为的指引功能,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的内容

1.1 岗位职责

岗位是高校为完成教学或管理任务而确立的,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岗位职责即教师在具体岗位上应履行的责任。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岗位分为管理、技术和工勤三类,教师日常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岗位工作中,并正确处理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关系,从而确保整个教育机制正常运转。

1.2 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是教师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转化,促进学生理解、接受和吸收。由上可知,教学水平是由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共同组成的综合素质。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知识结构。教师应具备教学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是完善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前提;(2)教育和研究能力。前者包括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能力等;后者包括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体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1.3 治学态度

治学态度即对知识学习、知识研究所持有的主张。我国古代就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的要求,即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学问,确保掌握充足的知识来教导学生。所以对高校教师而言,应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主动进行各种理论学习,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将治学态度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1.4 行为举止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行为对他们价值理念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注意自身的穿着、言行、举止,力争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从而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帮助他们塑造出良好的气质和内在秉性[1]。

2 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标准尚不明确

当前,我国已出台较多涉及师德的政策,但在实施上难以具体化,其理论指导功能较为薄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提出:“对品行不良的教师可予以处分或者解聘。”但品行不良所涉及的范畴显然过于宽泛,难以用其准确衡量教师的师德。又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归结为各种具体的行为准则,但并未明确如何遵守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因此,虽然各层级的文件都对师德评价标准作出了规定,但内容并不明确,难以在实践中有效实施。

2.2 评价缺乏针对性

要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进行准确评价,必须将其落实到日常,对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言谈、举止和思想认识作出客观描述,进而指出他们已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哪方面又存在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但当前的评价标准侧重对结果的描述,比如:学期结束后,教务人员设置相应的表格,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价是静态的,难以对备课、课程实施、思想认识以及实际效果等环节作出详细考察。由此导致评价缺乏反馈性,教师也不能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和调整。

2.3 评价目的与措施不一致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用意在于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揭示了师德评价标准建立的本质——即通过相应的措施,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认识和思想素质,进而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但在实践中,各项措施更多地集中在警示、惩戒等方面,却忽略了师德发展应“以促为先”的本质规律。过度的约束、惩戒措施显然不具备教化功能,难以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2]。

3 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建设的有效策略

3.1 明确评价标准

师德评价标准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化引导的过程。当前社会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外来思潮,所以“规范”不能停留在说教层面,必须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并依靠相应的制度對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

(1)立足于明确的理论依据之上。各项法律条文是高校实施管理工作的基本方略,而“德治”又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举措,所以师德评价标准要实现“法”与“德”的融合,既要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又不能脱离法的规范形式。(2)明确教师职业和道德操守。职业和道德操守主要体现各项职业伦理、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准则等。师德评价标准应涵盖上述内容,并详细说明其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3.2 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高校应将评价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有效结合,提高评价的针对性。首先,将师德纳入考评范围。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管模式,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强化评价的力度;其次,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量化评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可将教师的投入程度、教学态度、创新精神等设置为有效参数,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作量化评价,督促教师发现和改进自身的不足;最后,增加评价主体的数量。师德是多数教师在道德、素质方面达成的一项共识,高校应增加评价主体的数量,增进教师对师德内容的理解,从而避免评价结果过于偏颇。

3.3 改进管理措施

师德不仅与制度环境有关,更依赖于教师的内在,所以师德评价标准的建设应以促进教师认识的提高为主。(1)做好风险防范。高校应采取一系列的事前措施,比如: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举办师德演讲会等,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杜绝失范行为;(2)保留适当的惩戒措施。惩戒是一项事后管理措施,以道德规范之外的形式对教师的行为加以约束,对已发生的失范行为可进行问责、追责等,通过“拨乱反正”的形式促进高校教师师德的提高[3]。

4 结 论

高校师德水平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岗位职责、教学水平、治学态度和行为举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其建设并不完善,导致高校教师行为失范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本文提出应通过明确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改进管理措施等具体策略,发挥出师德评价标准的约束功能,以内化外治的方式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新清.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1-37.

万美容,李芳.师德建设:新时代振兴教师教育的基础工程[J].思想理论教育,2018(7):20-25.

齐素珍.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66.

作者简介

田洪生,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责任编辑:高鹏)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述析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