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红,王娜,刘玉振,成琳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2)
输血指的是通过静脉输注血液,达到维持患者血液循环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是现代医学中不同科室均会采取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1-2]。但因患者机体情况的不同、血液成分的差异、输血技术水平的不一致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输血治疗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出现各类不良反应,影响输血治疗效果,若情况严重将导致患者生命健康受到威胁[3-4]。其中输血不良反应指的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短期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过敏、溶血等[5]。但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学水平及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输血不良反应问题被忽略,或因处理不及时,引发一系列医疗事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6]。基于此,对输血不良反应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寻影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反馈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19—2021年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医疗安全及患者治疗有效提供科学意见。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符合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7]的83 927例血液样本的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8]筛选出82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2)血液样本资料完整;(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4)无精神疾病。排除标准:(1)资料缺失;(2)死亡;(3)输血前发热、感染。
1.2 判断标准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划分及判断标准: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9]判断,由血液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记录。体温过高: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2 h内体温上升超过1 ℃(体温≥38 ℃)。过敏:输血中或输血结束立刻出现皮肤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等。溶血:出现黄疸、酱油样尿等。其他:心率升高、刺痛等不适症状。
1.3 观察指标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输血类型、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性别、年龄、输血史、过敏史、原发性血液疾病史、血型及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等。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进行χ2检验;将有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探究影响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输血类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输血类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中,过敏总发生率高于体温过高、溶血与其他。见表1。
表1 不同输血类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2 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19—2021年患者红细胞类及血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机采血小板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2019年各类输血的过敏发生率、红细胞类输血中体温过高的发生率均高于2020年、2021年。见表2。
表2 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3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是否存在输血史、过敏史与原发性血液疾病史、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情况比较上,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在不同血型情况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
2.4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多因素分析以“患者不良反应”为因变量(赋值:是=0,否=1),以“性别(赋值:男=0,女=1)、年龄(赋值:<18岁=0,18~59岁=1,≥60岁=2)、输血史(赋值:有=0,无=1)、过敏史(赋值:有=0,无=1)、原发性血液疾病史(赋值:有=0,无=1)、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赋值:是=0,否=1)”为自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输血史、过敏史、原发性血液疾病史、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均为影响患者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数据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输血手段是抢救或针对危重症患者而采取的辅助治疗方式[10]。随着我国输血技术的发展,输血治疗整体的安全性已经提升,但因患者个体及输血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11]。该类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则过敏、心率升高等,重则休克乃至死亡[12]。因此,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控及预防是提高患者输血质量的关键[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液中心2019—2021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8%,过敏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0.63%,与唐聪海等[14]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发生变态反应的患者中,主要是对输血血液中蛋白成分过敏,部分免疫球蛋白内包含大量的多聚体,其在进入机体后将补体活性提高,导致出现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进一步导致变态反应的发生[15]。血液制品在制作及存放的过程中,白细胞激活产生的白三烯、组胺等物质大量释放,也可能造成变态反应的发生[16]。另外,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发热的发生率也较高。发热可能是因为输入的抗原与白细胞、血小板不相匹配,导致患者出现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其与白细胞作用后出现凝集,而后白细胞遭到破坏,释放致热源,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异常,故引起发热。在输血类型中,红细胞类及血浆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可能是输注的红细胞与患者体内抗体产生反应而导致[17],且血浆输血与患者血液来源不一致,故以红细胞类及血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更频繁。进一步对影响患者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输血史、过敏史、原发性血液疾病史、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临床输血治疗中,女性存在妊娠功能,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出现输血反应,对于妊娠女性而言,孕妇因胎儿血液免疫刺激,导致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出现,多次输入该抗原的血液则更容易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进而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2)年龄≥60岁的患者已步入老年阶段,随着年龄的上升,其个人机体健康水平或降低,或合并了多种自身基础疾病,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更为显著。(3)存在输血史的患者,接受过多次血液制品治疗,导致受血患者出现同种异型抗免疫球蛋白A抗体,再次输入相同抗体的血液制品后,出现免疫球蛋白A引起的抗原及抗体反应,导致机体出现输血不适情况[18];而过敏体质患者在治疗中,可能因为储存的血浆内含异体蛋白,从而引发变态反应等[19]。(4)存在原发性血液疾病史的患者为了改善自身疾病需反复输血治疗,体内已产生免疫抗体,加上原发性血液疾病病情的影响,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更易诱发不良反应。(5)以往研究指出,输血血制品滤除白细胞后,患者机体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故进行滤除步骤能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预防[20]。基于此临床在预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参考本研究结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在血液制品的日常保存中,进行定期的消毒与清洁,保证输血器材及相关设备的干净,确保输血血液质量稳定;(2)针对患者不同病情及机体情况,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存在既往输血史、原发性血液疾病史等情况的患者进行筛选,并选取相应的输注成分,将所有输注情况进行记录,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依据;(3)针对存在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采取相应的治疗进行抗过敏干预,若发现变态反应及时处理,停止输血治疗;(4)严格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例如针对发热情况,输血时注意去除白细胞,在输血时保证输注速度适宜,提高监测力度。
综上所述,2019—2021年该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其中女性、老年人、存在输血史、过敏史及原发性血液疾病史以及血制品未滤除白细胞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且以上因素均为导致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以上患者的关注,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早期干预。但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之处,例如本研究仅纳入了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在今后研究中将会探寻更多相关影响因素,并细化研究对象,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