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 王林
基层医务人员是指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工作者,此类人群工作期间要承受较大风险,责任重以及情感投入大,因此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所谓职业倦怠,实际上是个体在无法有效应对工作持续不断压力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类型,在职业倦怠心理下,个体会出现个人成就感减弱和情感衰竭等症状[1]。相关研究已经证实,职业倦怠直接影响个体工作能力和心理健康,且目前职业倦怠已经成为精神领域和心理领域的一项热点研究问题[2]。同时,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职业人员而言,医务工作者工作压力更大,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尤其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由于其在岗位工作期间具有较高的职业风险、较重的责任等特征,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影响不仅在于生活以及工作层面,同时也会降低工作人员的操作专业性,引发风险事件[3]。而社会支持则指的是社会各方面为个体提供的物质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支持,在足够的社会支持下,个体的工作效率会显著提升,工作倦怠心理也会显著减少[4]。医务人员是职业倦怠出现的高危人群,但相对而言此类情况常见于大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但目前关于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还有社会支持关系之间的研究却相对少见。基于此,本项研究以基层医务人员为对象,分析其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应用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2021 年1 月—2022 年5 月无锡市某区基层医疗机构215 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向其发放调查问卷。215 名基层医务人员中,男性100 名,女性115 名,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人数分别为100 名、70 名和45 名,工作年限在10 年以上和10 年以下人数分别为110名和105 名,已婚和未婚人数分别为115 名和100 名,职业兴趣浓厚和一般的医务人员分别为109 名和106 名,最小22 ~50 岁,平均(33.15±7.02)岁。所有接受研究对象临床工作经验均超过1 年,对本研究内容知情表示自愿配合。
向215 名基层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邀请和指导其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同时,分别应用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基层医务人员情况。李超平翻译修订的MBI-GS 量表分3 个维度,共15 条目,分别是情感衰竭(5条目)、去个性化(4 条目)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6 条目),评分采用李克特likert 五分量表法,每个题项分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点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5 种回答,分别积分为1、2、3、4、5分。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部分采用反向计分,在实际计算分析时提前完成换算[5]。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 个维度均为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重。采用李永鑫等[6]职业倦怠评价方法,以MBIGS 各维度平均得分为临界值,将研究对象的职业倦怠感分为无倦怠(3 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临界值)、轻度倦怠(任意1 维度得分大于临界值)、中度倦怠(任意2 个维度得分大于临界值)、高度倦怠(3 个维度得分均大于临界值)。轻度、中度和高度倦怠均认为调查对象存在职业倦怠。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主要分为主观支持(3 个条目)、客观支持(4个条目)、对支持利用度(3 个条目),共包含有10 个条目,每个条目的评分区间均为1 ~4 分。所用量表评价总分能够反映个体自觉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分数越高,表示支持情况越理想[7]。
应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正态分布变量行t检验,否则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计分规则对职业倦怠量表3 个维度进行统计,得出情感衰竭14.31 分、去个性化9.49 分、个人成就感降低21.96 分为临界值,结果显示,受调查者中超过88%存在职业倦怠。见表1。
表1 职业倦怠情况分布(%)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从情感衰竭维度来看,工作年限≥30 年者得分高于其他时间段,男性得分高于女性,日平均工作时长9 ~12 h 者得分较高(P<0.05);从去个性化维度来看,工作年限10 ~19 年者、日平均工作时长9 ~12 h 者得分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倦怠差异分析(分)
通过对职业倦怠变量与社会支持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性,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则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性。说明随社会支持的增加,医务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平均是减少的,而其个人成就感平均是上升的。见表3。
表3 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r)
严格来说,职业倦怠属于个体在长期面临工作压力情况下,表现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综合征。从职业倦怠症状来看,个体一是会丧失工作热情,在工作期间情绪易怒、烦躁,且对未来并不抱有希望,并不关心周围人和事物;二是工作消极,对其在工作期间所接触的对象缺乏耐心;三是对自身工作价值评价显著下降,在岗期间普遍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有离职打算。从职业倦怠的分类来看,同样分为3 类,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其也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去个性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态度,对工作敷衍,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癖,提出调度申请等;个人成就感降低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认为工作不能发挥自身才能,且枯燥无味[8]。近几年来,学术领域在对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工作时,愈发关注医务人员这一职业倦怠高危群体,且有研究已经证实,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的出现,不仅与其心理健康问题和生理健康问题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其工作效率、家人同事关系等因素联系密切[9]。
通过对调查对象数据分析可知,在医务工作者的群体当中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之间属于存在中介变量的关系,而这个中介变量可归纳为工作满意度。两者之间中介效应的机制具体表现为:职业倦怠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产生感染。也就是说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工作满意度越低,那么其就具有更高的离职意向。将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效应,在员工明显表现出对工作的不满之后,自身离职意向由于职业倦怠因素影响而下降的前提下,会进一步恶化。有学者认为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两者之间属于负相关联系,而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两者则属于正相关联系。相对而言工作满意度虽然也存在着中介效应,但却并不存在有严重影响,工作满意度是作为职业倦怠对离职意向产生直接影响的中介变量,但影响较低,也就说是工作满意度在对职业倦怠对于离职意向的调整当中所能发挥的效果有明显局限性。在对相关资料整理后能够发现,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关于工作满意度的评估标准中,在项目设置上应该更多的添加社会支持相关条目,不能再单纯局限于薪酬、待遇以及工作环境等。
所谓社会支持,指的是一项以自我为中心,借助外在环境形成相应行为的人际交往系统,社会支持主要包括3个部分,即:实际支持(直接的物质援助还有社会网络)、情绪支持(能够被理解、被尊重以及对于现状的满意度)和个体对存在支持的利用情况[10]。一般来说,实际支持包括社会网络和直接物质帮助等内容,情绪支持包括被尊重体验、被理解体验等[11]。有相关研究活动证实,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深刻影响个体发展,在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匮乏时,很容易使其发生职业倦怠,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出现原因即源于此[12]。
本项研究以发放调查问卷和应用相关量表的方式对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这与学术领域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究其原因在于,相比于其他职业而言,医务人员的职业带有高危险性特征,其在工作期间,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但其所获得的实际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与之所付出并不平衡,久而久之,其自然会丧失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工作压力越高的职业,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情况[14]。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均处于职业倦怠状态,其中轻度、中度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重度职业倦怠检出率较低,这也表明该地区基层医务人员虽然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但多处于中度和轻度,目前并不是特别严重,仍处于可控范围。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具体来看,男性、工作20 年以上的、工作时长在9 ~12 h的医务工作者,其情感资源消耗程度更为严重。去个性化与医务人员的工龄、工作时长密切相关。而婚姻状况、职称对职业倦怠影响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个体因素层面。由于基层医疗现实状况的特殊性,一直以来,我国基层区域的医疗事业发展速度都较慢,无论是医疗水平、医疗设备,还是医院内部医生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都显著低于省市内大型医院,此种发展方面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心理,使其出现心理失衡,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其次,工作因素层面。额外工作负荷是否过重是影响基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分级诊疗体系制度的首诊机构,其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逐渐加重。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改革过程中要求基层医护人员承担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11 大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还需应对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二是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居民自身的健康需求不断得到释放,再加上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数量大大增加,但在医护人员编制数量方面却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从而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负荷运转。工作负荷过重使得基层医护人员产生疲劳状态,最终产生职业倦怠感[15]。
另外,组织因素层面。医务人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独特的价值观和目标,比较注重自我管理,有对工作自主性的需要。职务能够得以晋升是医疗机构对医务水准和责任心的肯定,进而整体收入也会得到飞跃。但目前来看,基层医疗机构高级职称聘用岗位数量极少,上升空间竞争十分激烈,缺乏有效的晋升机制,加上财政上对医生的支持与补贴不完善。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正常被擢升的群体,难免产生职业倦怠,工作消极。
对医务人员而言,工作环境的内部满意程度以及薪酬待遇当然是其极为关心的问题,但从马斯洛夫需求层次进行分析后,可知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寻求更高的尊重需求以及自我需求,在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得到改善后,虽然依然能够影响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效应作用的大小,但并不属于直接影响因素。在解决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之后,医务人员会转向更高层次尊重需求。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医患关系还是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而这种问题在没有能够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之前,医患关系会极大程度影响工作满意度在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在处理医务人员离职意向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到医患关系的缓解处理当中,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归纳整理当前基层医务人员面对最为紧急的现状,制定为测量指标后密切监测,保证医护队伍的稳定性。
总结来看,该地区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随社会支持的增加,医务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平均是减少的,而其个人成就感平均是上升的。由此可见,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良好强大的社会支持是帮助其减轻职业倦怠的关键渠道。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对职业工作浓厚的兴趣,是其抵抗职业倦怠的重要武器。因此,在后续发展阶段,作为卫生管理部门,要明确基层医院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社会支持,循序渐进的引导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爱岗敬业,同时,卫生管理部门也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保障基层医务工作者身心健康,进而推动我国基层医院建设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