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门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陈明波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以农田为平台,以水稻种植为中心,通过渔艺、农艺的融合,在确保水稻稳产保供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有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稻鳖等多种技术模式。我国沿海乃至内陆地区有广袤的盐碱地,耐盐水稻正在这些盐碱地推广种植,青蟹是非常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美食,目前供不应求。近些年耐盐水稻-青蟹综合种养也在不断试验探索。笔者根据跟踪收集当地耐盐水稻-青蟹综合种养试验案例,分析总结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初探以供参考:
1.远离污染源,咸淡水资源丰富,水流畅通,交通便利,电力充足;不受旱涝影响;种苗资源及饲料来源丰富。
2.养殖用水盐度应保持3‰~7‰,pH7.5~9.0,氨氮0.5mg/L以下,硫化氢0.1mg/L以下。底质以沙泥或泥沙土质为宜。
1.加高加宽田基。田基加高至0.5米,顶部宽0.5~0.8米,底部宽0.8~1.0米,利用平整稻田土方进行加高加固,层层夯实。有条件的可在田基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护坡固顶,保证不漏水、不垮塌。
2.稻田开挖沟渠。在稻田内周边开挖环形浅沟用于放养鱼、虾、蟹,浅沟深度0.8~1.2米,宽度1.0~1.5米,浅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10%。
3.为了避免青蟹随稻田加排水时逃出稻田,应在稻田进出水口设置拦网,也可以防止在加水时掺进其他野生杂鱼(如罗非鱼等)。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有条件的可用混凝土预制板修建进水口和排水口。
4.青蟹是易逃走的品种,要做好防逃设施。一般使用 72厘米高、1.8米长的石棉瓦或镀锌铁皮(或用 60厘米长、60厘米高的瓷片)在四周搭建防逃围墙,以防青蟹逃跑。
春耕时节,往平整好的稻田放水,进水口做好拦网(浅沟也相应水满),每亩投放有机肥500斤,在浅沟以内的中央平整区域人工插秧种植水稻,面积大的稻田可用无人机播种。普通水稻插秧密度为每平方10~15株,耐盐水稻种植播放种子为3kg/亩。
水稻种植后7-10天,根据天气、苗种供应、养殖条件等情况,进行青蟹苗种放养:
1.在放养苗种前,应该使用50g/m3的生石灰对稻田浅沟水体进行消毒,3~5d后,投放苗种。因放苗时间延迟10天以上,投苗前宜在晴天上午使用消毒除害药物(茶麸等)全池泼洒,以清除杂鱼、虾、贝和杀灭寄生虫等。
2.自然海区捕捉的蟹苗,以当地海区种苗首选,若放养外购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应适合放养的水质要求。
3.蟹苗健康,甲壳青绿色,十足齐全,无损伤、体表干净,反应敏捷不易捕捉,步足基部肌肉蔚蓝色,肢体关节肌肉不下陷。
4.考虑季节、苗种供应及规格、养殖条件和成活率等确定投放密度。按稻田面积算,投放人工繁育蟹苗仔蟹Ⅰ期(规格约0.5g/只)密度为2000~3000只/亩;投放捕捞天然蟹苗规格5~8g/只,密度为800~1100只/亩;投放捕捞天然蟹苗规格12~5g/只,密度为600~900只/亩;投放捕捞天然蟹苗规格20~25g/只,密度为400~600只/亩;投放捕捞天然蟹苗规格35~50g/只,密度为150~200只/亩。
5.蟹苗运输,用箩筐或泡沫箱,一层湿青草(或湿海绵)一层蟹苗松散分层包装,用海水浸几分钟后起运,不宜阳光曝晒,长途运输的中途适当洒海水湿润。现时蟹苗计量以按重量或按数量计量为主。
1.水的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cm;随水稻长高,可加深至15cm;收割稻穗后稻田水水深在20cm以上。期间浅沟尽量保持水质清爽、清新。
2.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时适量施放有机肥。在不影响青蟹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
3.青蟹投喂。青蟹苗种投放2-3天后,根据苗种规格大小投喂适口生物活饵料蓝蛤(米蚬),每3-5天投喂一次,前期每次投喂量约为蟹总重量的30%~40%,中后期为蟹总重量的20%~30%。如果有条件投喂青蟹配合饲料,每天早晚投喂2次,前期日投喂量约为蟹总重量的5%~8%,中后期为蟹总重量的3% ~5%。也可蓝蛤和配合饲料同时投喂或交叉投喂。沿四周浅沟均匀投喂。
根据天气变化和蟹的摄食情况等适当增减。通常在大潮汐、换水后、水质好、水温在18~25℃之间,蟹活动较强时可适当加大投喂量;在小潮汐,雨水多,水混浊,天气闷热,水温高于32℃或低于17℃应适当减少投喂,水温低于11℃以下,可不投喂。
4.在青蟹养殖过程,蜕壳期比较容易受到其他生物攻击和病原感染。在蜕壳期适当补充钙,促进其顺利蜕壳,减少因蜕壳不遂而死亡。
5.水质管理。根据水位、水质状况,及时抽水进水和调控水质,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35cm。发现水质老化时,应及时换水;水色清淡则应适时追肥,并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
6.做好日常检查与监测:检查青蟹生长活动及食饵情况;观察水环境变化;监测水质常规的理化因子的变化:如盐度、温度、pH值、氨氮等;发现死蟹要及时捞走,进行无害化处理,迅速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青蟹外逃,尤其在天气闷热的雨天、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做好养殖生产记录。
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以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的良性生态循环为目的,病害方面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平时做好日常管理,确保耐盐水稻和青蟹正常生长,营造该系统的生态循环良性稳定,对病害能起到较好预防作用。
对于耐盐水稻,尽量减少用药,确实需要用药驱虫、杀虫,一定注意不要对青蟹造成影响。对于青蟹,坚持多巡塘,检查其生长和摄食状况,适时调整投饲量,及时发现病害并对症治疗。在准确计量水体情况下,定期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消毒剂或其他渔药,如双氧水、碘制剂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和降低养殖环境中病原及有害生物,如有害细菌、寄生虫等,预防细菌性和寄生虫病害的发生,提高青蟹的品质质量。
耐盐水稻一年两造种植,青蟹一造养殖,在处理好不相互影响情况下,统筹好水稻收割和青蟹收捕的时间节点。水稻收割前边排水(排干滩面的水)边把青蟹赶到沟渠里,收割时尽量保持稻田水质的清新。同时做好沟渠水质调控,保证溶解氧。第二造水稻收割完后,气温、水温开始下降,及时收捕青蟹,主要先通过沟渠装笼的方法连续起捕一段时间,到装笼收获量较少后,最后清干沟渠抓捕。